陳松
[摘? ? 要]TPM是全員生產維護(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的縮寫,這是一種現代企業管理模式。最初的TPM主要是通過設備的預防性維修保全系統來促進生產效率的提升,后來TPM經過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內容和內涵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現在的TPM不但追求生產效率的最大化,同時也注重員工素質和生產安全以及環境的改善,目標在于為企業構建一個全員參與和持續改善的管理機制。
[關鍵詞]考核制度;工業物聯網;TPM
[中圖分類號]TS1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6487(2021)09–0–02
[Abstract]TPM is the abbreviation of 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 which is a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mode. The original TPM mainly promoted the improvement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 through the preventive maintenance and maintenance system of equipment. Later, through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the content and connotation of TPM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The current TPM not only pursues the maximization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 but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staff quality, production safety and environment. The goal is to build a 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the enterprise with full participation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Keywords]assessment system;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TPM
1 建立設備智能管理系統
申洲國際是一個擁有十幾個分廠且遍布東南亞及中國各地的公司,而原有的管理系統主要依靠的是人工的記錄、監控、信息傳遞,更多的數據均為紙質檔案,進一步的應用僅為ERP系統,這樣的數據管理手段往往會導致數據混亂、丟失,監督工作流于形式,人員調配不及時、低效,即使在管理模式得到改善的情況下依然存在較多弊端。
工業4.0強調的是在工業互聯網的應用下,來用智能化的模式管理工廠,對于設備的管理,如果運用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打通各型設備之間的聯系、實時監測設備的狀態、及時智能地發現問題并快速處理問題就是需要研究的方向。作為擁有十萬余臺各類設備的現代化企業,如何在工業4.0的趨勢下,將TPM工作智能化管理,對于提升公司的總體運營效益、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故障率是極其重要的。因此針對公司的復雜情況,提出了建設設備智能管理平臺系統的方案,主要希望通過3-5年的建設,在公司所有的分廠建立設備智能管理系統,達到設備管理目的。
通過上述智能設備管理平臺方案的逐步落實,實現工業4.0趨勢下的設備管理智能化、全面化,通過數據交互來監測系統運行的全程的參數,從而避免設備故障造成的經濟損失,做到事前預防,事后及時維修。通過建立信息系統,加強與相關維修人員的溝通,縮短維修時間,提高維修效率,從而保證企業的正常生產運營。
2 調整公司設備管理組織結構
公司由于規模龐大,且擁有多個生產基地,寧波6個分廠、安徽2個分廠、衢州1個分廠、柬埔寨2個分廠、越南2個分廠,在每個分廠均有設備管理部門,在公司的早期采用的是各自管理的政策,導致各個分廠設備管理情況迥異、分化較嚴重,管理水平差距較大,且管理效率較低。
因此基于工業4.0的發展趨勢以及TPM的管理原則和管理目標,對公司的設備管理組織架構提出了新的優化方案:
⑴所有分廠的設備管理部門統一收歸公司總部設備部門管理。通過收歸管理權,掌握各分廠設備部門的人事任免權、考核權、薪資評定權等,可以有效調動各分廠的管理積極性、管理效率、降低設備維護成本、統一工作方向以及有利于各部門的工作協調。
⑵公司總部設備部門成立專業的技術支持團隊。鑒于各個分廠的設備種類不同、難易程度不同,為了有效利用維修資源,總部成立專業的技術支持團隊,以少量的專業人才支持各個分廠遇到的設備維護方面的疑難問題。
⑶各個分廠根據設備的種類、區域進一步優化崗位、工作內容。每個分廠設備種類繁多、管理區域廣,原先的分廠管理模式是所有崗位工作內容一致、崗位種類一致、管理區域不劃分,導致權責不清,后期雖然進行了區域的劃分,但是權責依然未徹底劃清,使得維護效率、管理效率較低,為適應今后設備智能管理系統的需求,對各分廠提出了進一步的崗位種類優化、工作內容優化的方案,以進一步提升專業素養、響應效率。
3 建立符合設備智能管理平臺的設備維修機制與管理體系
在設備的管理中,大部分設備商都提供人力技術支持,并承諾以最短的時間為客戶提供設備售后服務,并且開發了多種服務方式。如當地8小時內上門服務、駐廠服務、甚至隨著工業4.0的發展,許多設備商都提出了遠程設備服務、云數據監測等在線設備管理理念,但是設備商提出的這些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基于自身設備進行搭建的平臺和管理機制。而公司由于規模大、設備種類多、生產基地分散等情況,決定了如果依賴于設備廠商的服務支持,必然會造成設備維護效率低下,維護成本高、維護對接復雜度高等弊端,特別是公司的生產效率標準決定了設備的維修要求極其高,臨時維修一般不允許超過30min,因此對于設備供應商的依賴程度必須越小越好。
因此對于申洲公司來說,如何在搭建設備智能管理平臺的方向下,根據設備智能管理平臺的需要,健全和重新梳理設備維修機制和管理體系至關重要。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優化方案。
3.1 根據設備智能管理平臺的響應層級逐級配置自身維護團隊
設備智能管理平臺的建立,其中的一個目的就是快速反應,因此必須按照就近原則、人員下沉原則逐級配置相應的響應團隊,做到每幢樓、每個區域、每個廠區、每個地區都有對應的自己公司的團隊進行設備技術支持和快速維護。
3.2 生產部門建立設備維護考核機制
全員自主維護是TPM的核心活動,因此必須建立全員參與的機制,不但設備部門要嚴格執行,作為一線生產中心的生產人員也要積極參與自身設備的日常維護和管理,要在相應的技術指導下,對設備進行維護工作,要落實每一項規范點檢,將點檢工作落到實處,從而提高產品的質量以及公司的生產效率。
3.3 建立匹配智能管理平臺運行原理的保養體系
設備智能管理平臺今后會自動計算并提醒和跟蹤每臺設備的相關日常、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等保養計劃,而這個功能的前提是要預先制訂相關的設備保養計劃以輸入智能平臺進行管控,因此首先要完善相應的計劃保養體系,要形成一套有效的事先預防,事后維修的機制,要加強設備的有計劃復原和有計劃改善,降低設備維護的成本,減少故障損失,從而保證設備的穩定性以及產出。
3.4 建立設備維護數據分析團隊
智能平臺中技術數據庫、零件庫等的大數據分析和案例的編寫,都需要有相關經驗的總結和提煉,因此成立以團隊中高水平維護人員為基礎的數據分析團隊,對于設備管理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進行分類、分析和歸總,從而不斷完善智能管理平臺的建設。
3.5 建立完善的零件庫存管理體系
利用智能平臺的數據化優勢,對各個分廠自有零件庫、公司總部零件庫的兩級庫存體系進行在線監控,實現系統內零件共享,避免零件庫存過多或過少、各分廠零件庫無法互相調用的弊端,實現以智能化平臺為依托的零件庫存管理體系。
3.6 建立有效資產管理體系
利用智能管理平臺,依托總部資產檢查人員和各個分廠的設備維護人員,成立全覆蓋的資產核查體系,每半年核查資產實際情況,確保資產數據真實、準確,做到平臺數據與核查數據互為印證,從而幫助管理人員有效掌握設備狀態和資產情況。
3.7 建立完善的設備在線引進評估系統
利用設備智能管理平臺,將原先的設備引進系統整合到設備智能管理系統中,實現設備引進流程在線化。
(1)申購、引進、研發需求在線化。所有的生產部門、研發部門在立項時,將相關需求在線填寫,使得相關職能部門均能第一時間收到,并對相關需求做出補充和確認。
(2)所有供應信息在線化。針對設備引進需求,將符合的供應商信息、設備信息在線公示,以供相關職能部門評估及選擇,確保公平、公正。
(3)測試流程及狀態在線化。改變原有的人工通知相關測試、引進流程的狀態變化,全程在線更新及跟進,并將相關意見及時通過在線收集和反饋,做到測試全程透明化。
4 轉變維修方式,優化設備維修流程以適應設備智能管理系統
隨著TPM管理方案的推動以及智能設備管理平臺在后續的應用,維修方式和維修流程也需要逐步進行改進,設備的維修方式不僅僅注重于故障維修、事后維修,更應該注重于預防維修,同時不斷優化維修流程,實現軟硬方面的共同優化。
4.1 改變維修方式意識
加強培訓員工的維修意識的改變,使員工充分認識到在新的設備智能管理系統下,原有的維修機制和管理模式已經發生改變,要充分利用設備智能管理系統的優勢,實現從原有的報修、維修模式的低效轉向智能系統輔助下的高效維修系統。
4.2 優化維修流程
通過設備智能管理平臺的大數據和工業互聯網的支持,將維修流程從原先的逐級上報、逐級支持,轉化為平層流動,即設備一旦進入維修流程,所有相關方根據權限會立即收到相關維修信息,原有的層級系統所涉及的維修支持人員、管理人員均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介入維修流程,使得整個維修流程透明化、平層化。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傳達的速度和維修效率的提升,優化后配套智能管理平臺的維修流程。
通過在公司初步實行TPM管理模式后,公司的設備管理狀況開始逐步發生變化,設備的改善提案增多、日常清潔得到執行、員工的定期維保意識加強,并且生產部門開始逐步配合設備的定期維保工作,根據維保計劃調整相應的生產計劃,確保設備得到全面維護,而相應的人員培訓計劃、倉庫備庫計劃、設備的資產管理、安全管理等等也開始逐步進入實施階段。
因此后續需要通過各個方案的逐步實施,根據實施效果和反饋意見,不斷對相關方案進行調整和優化,進一步來提升設備管理效果。
5 結束語
如上所述,基于設備供應商未能及時復工或者復工后面臨大量問題,導致設備供應無法保證,因此在我司復工后,面臨著產能不足、各部門設備需要新增的情況下,設備管理部門面臨著大量的設備申購、調動、借用等需求,但是受限于信息管理水平以及供應能力,導致需求受阻。
參考文獻
[1] 張敢.面向21世紀的管理技術TPM[J].上海質量,2004(11):50-53.
[2] 張文鵬.鑄造企業做好設備TPM管理的途徑探討[J].甘肅科技,2009,25(19):118-119.
[3] 邢俊,王文合,王其.TPM在鋼鐵企業中的研究及應用[J].中國冶金,2016,26(2):77-80.
[4] 祁瑞.TPM(全員生產維護)在煤礦精益化管理中的實踐與應用[J].技術與市場,2017,24(9):242-243.
[5] 岳華新.不學索尼,學三星——關于國內企業推行TPM的探討[J].企業管理,2003(10):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