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濤
(甘肅省秦王川農業高科技產業開發示范基地管理辦公室 甘肅 蘭州 730000))
試驗設在甘肅省秦王川農業高科技產業開發示范基地,海拔2000m,年均氣溫6.5℃,最高氣溫36℃,最低氣溫-24℃,≥10℃的年均積溫2802℃,年日照時數2662h,無霜期158~162d,年降水量258~296mm,年蒸發量1900~1960mm。土壤主要為沙壤土,pH值8.3,有機質9.6g/kg、全氮0.716g/kg、全磷0.926g/kg、速效氮30.24mg/kg、速效磷50.8mg/kg、速效鉀124.16mg/kg。前茬作物為大豆。
2.1 試驗材料。馬鈴薯品種為甘農99-45、隴薯7號、隴薯10號、莊薯3號、莊薯4號、L9810-18、新大坪、大西洋、中薯18號、中薯19號;厚0.01mm、幅寬120cm的黑色地膜;充分腐熟的農家有機肥、含N46%的尿素、含P2O512%的過磷酸鈣、含K2O 33%的硫酸鉀。
2.2 試驗方法。各品種為1個處理,共10個處理,3次重復,各處理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20m2(4m×5m)。各處理均為地膜全覆蓋壟作側播栽培,大小壟寬分別為70cm、40cm,大小壟高分別為15cm、10cm。各處理均于2020年4月10日人工覆膜、4月25日播種、9月10日采挖。種植密度均為50000株/hm2。各處理均于播種前基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48000kg/hm2、尿素360kg/hm2、過磷酸鈣600kg/hm2、硫酸鉀270kg/hm2,始花期追施尿素180kg/hm2。各處理的其他田間管理措施均同當地大田。觀測記載各處理的生育期、農藝性狀,統計計算發病率、病情指數及產量,各小區單收計產,各小區隨機選取10株測定主要農藝性狀。
3.1 生育期。分析表1可知,10個參試品種在秦王川地區都能正常成熟,生育期最短的是甘農99-45,為122d;其次是L9810-18和大西洋,均為124d;生育期最長的是中薯19號,為131d。

表1 不同馬鈴薯品種生育期
3.2 抗病性(早疫病、晚疫病)。分析表2可知,甘農99-45、L9810-18、大西洋抗病性強,均未發生早疫病;晚疫病發病率分別為3%、4%、4%,發病指數分別為0.6、0.8、0.8。晚疫病發病最嚴重的是隴薯10號,發病率10%,病情指數2.8;其次是新大坪,發病率10%,病情指數2.4。早疫病發病最嚴重的是莊薯3號,發病率7%,病情指數1.8。

表2 各處理抗病性
3.3 主要農藝性狀。分析表3可知,出苗率甘農99-45最高,為98%;其次是L9810-18和大西洋,均為97%;其余各品種的出苗率為93%~96%。莖高最高的是甘農99-45,為102cm;其次是大西洋,為100cm;再次是L9810-18,為99.6cm。莖粗最粗的是甘農99-45,為1.32cm;其次是L9810-18和大西洋,均為1.31cm。主莖數最多的是甘農99-45和大西洋,均為2.8個;其次是L9810-18,為2.7個。大中薯率最高的是甘農99-45,為80%;其次是L9810-18,為79%;再次是大西洋,為78%。單株產量最高的是甘農99-45,為1.356kg;其次是L9810-18,為1.329kg;再次是大西洋,為1.326kg。

表3 各品種主要農藝性狀
3.4 產量。分析表4可知,折合產量最高的是甘農99-45,為67800kg/hm2;其次是L9810-18,為66450kg/hm2;再次是大西洋,為66300kg/hm2;其余各品種的產量介于56400~58800kg/hm2。

表4 參試馬鈴薯產量
甘農99-45產量最高,綜合性狀最優,可作為秦王川地區的主載品種;L9810-18和大西洋產量及綜合性狀略次于甘農99-45,可作為后備品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