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農業轉型的關鍵階段,灌區的發展管理更加注重節水建設。對于灌區的供水管理,需要積極引進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法,轉變傳統的管理模式,實現區域管理向渠系管理的過渡,并對水費的征收模式進行合理的優化調整,進一步提高灌區供水管理質量,使灌區供水管理的整體效益實現最大化。基于此,對灌區供水管理水平的提高措施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 灌區;供水管理;渠系管理
中圖分類號:S274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7.106
灌區擔負著農業農田的生產灌溉,在改善城市和農業生態環境等方面也具有積極意義。尤其是在汛期,灌區能夠充分展現自身的防洪排澇作用。灌區不僅能夠為地下水的補充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支撐,而且其水源豐富,使得灌區周圍的綠化工程質量相對較高,這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有著積極作用[1]。同時,灌區管理質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社會經濟的發展,這就需要灌區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資源,進一步提升灌區供水管理工作水平,確保灌區的供水效益實現最大化,更好地服務于灌區的農業農田生產,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1 加強灌區供水管理的相關措施
1.1 轉變灌區供水管理模式
灌區供水管理的目的在于為城市環境供水、保證農業農田生產灌溉用水并為防汛做好準備。傳統的灌區供水管理主要為區域管理,整體規模相對較大,在實際管理中其調度性存在局限。對此,結合灌區供水管理實際情況,將區域管理轉變為渠系管理。這種管理模式的轉變,使得灌區水資源的分配更加合理,尤其是在農業農田生產灌溉供水方面具有積極的應用意義。同時,渠系管理模式大大提升了灌區供水的執行力度。在此基礎上,管理模式的轉變就需要對相關工作崗位的人員職責和人員分配進行重新規劃調整,加強整治基層窗口的服務態度和作風問題,提高灌區供水管理的綜合運行效率[2]。在渠系管理模式中,其計量方式需要以渠系計量為主,并且可以對支渠內的水進行承包,這種管理模式更有利于灌區發揮自身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1.2 改變水費征收模式
傳統的水費征收模式主要是先供水后收費,在這種管理模式下,存在部分用戶拒絕繳納水費的現象,這也是水費征收的難題。而新的水費征收模式主要是采用先預存后使用的模式,用戶需要結合自身用水情況預存相應用水費用,通過銀行等渠道實現水費征繳。這樣顯著提升了水費征收的效率。新水費征收模式的運用,使得灌區的供水采用不交水費不放水、先繳費先供水的模式,大大改善了水費征收困難的問題。
1.3 做好農業農田灌溉用水管理
農業農田灌溉服務是灌區供水管理的重要工作內容。通常情況下,農田灌溉用水主要集中在某個時間段,在該時間段內用水量相對較大,這就需要灌區供水做好提前規劃,均衡農田灌溉用水與城市供水之間的關系,滿足農業農田灌溉用水的實際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灌區供水的綜合效率。
1.4 做好節水灌溉工作
在灌區供水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強節約用水的管理意識,切實響應可持續發展戰略。對此,灌區需要結合自身管轄區域的實際情況,建立科學系統的節水設施管理系統,并對現有灌區節能設施進行整改。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好防滲處理,最大程度上減少水資源的浪費[3]。節水改造不僅能夠減少水資源的損耗量,還可以在相同使用量的情況下,減少灌溉用水的需求量。節水改造能夠有效提高農業農田灌溉的運行效率,大大減輕農民在灌溉用水需求方面的經濟負擔。
1.5 加強工程維修養護工作
灌區內工程的維修保養是供水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灌區內部分工程存在年久失修、堤防薄弱等問題,無法滿足農田灌溉的實際需求,甚至影響到農田中水稻等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進而影響到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為保證供水的順利,灌區會每年定期對工程進行維護維修,其相關費用主要來源于水費。尤其是支斗渠及田間工程,需要根據工程維修費用和水費的實際情況加以平衡,制定科學完善的水費返還政策體系,逐步形成科學健全的工程維修養護機制,這樣灌區的工程管理和用水戶之間會形成一種良好的循環運作模式。對于灌區的供水工程管理,還需要對工程管理的各項養護規定進行完善,形成有效的考核機制,保證各工程能夠安全穩定的運行。在日常運行管理中,各個管理所應落實對每個渠道養護段的管理工作,同時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堅持對堤防進行巡視,及時發現堤防的安全隱患并加以解決。
1.6 加強灌區供水管理工作的公開性和透明性
灌區供水管理工作要保證公開性,尤其是用戶用水量、水賬、水費等,這樣才能夠讓用戶全面了解水量的耗費情況,明白水費的具體流向。保證灌區供水管理工作的公開性,其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讓用戶直接參與到引水計量工作中,供水管理水賬要定期公示,保證水價和水費的公開透明,并對水費的計收制定健全完善的管理方案,方便用戶能夠實時了解自己的用水情況和水費的支出情況。同時,灌區供水管理工作應積極自覺接受稅審部門和用戶的檢查和監督,嚴格落實農業灌溉用水制度,保證供水工作正常有序進行。
2 實現綜合節水型灌區的重要途徑
2.1 充分抓住農業及農村經濟轉型期,加強灌區供水管理工作
在農業生產灌溉用水中,灌區是保障水資源得到合理配置、調節水資源供需的重要主體,在保證農業生產經濟乃至區域經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灌區供水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不僅能夠更好地服務于農業農田生產,而且可以有效提升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為農民增收提供渠道。在農村及農業經濟的轉型期,灌區供水管理工作需做好以下4個方面的工作。1)革新灌區的供水管理體制,調動用水戶及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在保證農業灌溉用水的基礎上積極拓寬灌區的供水服務渠道[4]。2)針對灌區供水管理工作制定規范的政策體系,為工作的開展提供相應的法律支撐依據,依據相關法律規范開展灌區供水管理工作。3)加大對農民的宣傳力度,呼吁農民積極參與到民辦公助等工程項目中,積極改善灌區田間工程和渠系改造工程等。4)灌區供水管理需要與整個市場經濟相協調,在新時代下供水管理體制應該逐步朝著經營靈活、權責明確、管理科學等方向發展,使灌區的區域性經濟得到較大程度上的提升,促進灌區的可持續發展。
2.2 充分平衡農田灌溉與城市環境供水需求,實現兩者的優勢互補
灌區供水管理不僅需要面向農業農田生產供水,還需要面向城市環境供水,這就需要保證兩者間的協調性。一般情況下,需要在滿足農業生產用水的基礎上,逐步拓展對城市環境的供水范圍。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加強對供水體系的修復與完善,最大程度上保證農業灌溉用水和城市環境用水之間的均衡性和需求性。結合城市環境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的特點,如區域性、階段性等,尋求兩者之間的優勢,實現兩者之間的互補利用。灌區需要結合自身的供水管理能力,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的科學供水管理模式,促進灌區朝著綜合型灌區發展。
2.3 積極探索新型灌區供水管理方法和管理途徑
時代的不斷變化,促使灌區供水管理模式發生轉變,這就需要灌區供水管理從思想觀念、工作方式方法、人才引進等方面加以轉變。提升灌區供水管理的水平根本在于人為因素。對此,注重供水管理人才的選拔與培養是至關重要的。灌區供水管理工作中,要積極引進年輕、具有知識和專業性強的先進人才,不僅能夠從精神面貌上改善工作氛圍,還有助于職工技能和文化素質的提升[5]。通過新鮮活力因素的注入,激發灌區供水管理工作生命力。同時,對于灌區供水管理,需要不斷宣傳人人有責的思想意識,積極調動灌區內工作人員和用水戶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為灌區供水管理貢獻一份力量。為適應社會形勢的發展進步,灌區還應做好供水管理人才儲備工作,積極探索新型的供水管理途徑,為供水管理開辟科學創新的道路。
3 結語
灌區供水管理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是確保灌區區域內農業農田生產灌溉需求得以滿足的重要保障。隨著社會形勢的不斷發展,農業生產面臨著轉型,在這個階段,灌區供水管理需要積極尋求新的發展模式,通過采取科學有效的改善途徑來提升灌區供水管理綜合水平,有效帶動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使得灌區供水管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發揮,促進灌區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康.大中型灌區標準化規范化管理探討[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1(2):82-84.
[2] 張艷.引沁灌區的供水管理服務和效益分析[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8,47(11):87-88.
[3] 閆曉芳.關于提高灌區供水管理水平的探索[J].北京農業,2015(15):217.
[4] 王立峰.大中型灌區管理中的主要問題[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35):110.
[5] 陳麗.提高灌區供水管理水平的幾點探索與成效[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2,40(2):229-230.
(責任編輯:劉寧寧)
收稿日期:2021-08-10
作者簡介:盧善力(1978—),男,遼寧東港人,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利水電管理。E-mail:1384259766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