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茫
大師之所以是大師,根本原因在于他們下過一番常人不及的“笨功夫”。
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讀書時習慣將自己的考證、注釋、心得寫在書籍的空白處。北京大學王邦維先生曾經這樣描述陳寅恪批校過的《高僧傳》一書:“字極細密,且無標點。批語多時竟至原書幾無空白之處,復寫于前后頁。從字跡大小及墨色看,同一相關內容的批語,往往不是一時寫成,前后時有補充或更正?!边@樣的讀書方法真是“笨”到了極點。
文學大師朱自清先生讀書時特別重視做筆記,他會分門別類地摘抄卡片。他用這種笨方法積累了大量研究資料。他寫的《詩言志辨》等著作,不僅見解精辟透徹,其論據之豐富也令人吃驚。他這種手腦并用的讀書方法,連同嚴謹踏實的治學態度,曾受到教育界和學術界的普遍尊重與贊揚。
文學研究大師錢鐘書先生愛讀書,還愛做筆記。讀了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也不斷填補。他覺得一本書讀第二遍,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的很多疏忽。精彩的句子,要多讀幾遍才會發現。錢鐘書大量的讀書筆記,給了其遠超同輩學人的知識,令其成為幾代中國文學研究者的楷模。
王文炎摘自《山東教育報》
螢火小語:大師們的“笨功夫”需要非同一般的精力和毅力去支撐,表面上顯得愚蠢,實際恰是一種人生智慧。本文適用于勤奮方面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