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留言讀者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一時間,“雙減”成了熱門話題,引發了諸多不同聲音。在這場教育大改革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是參與者。本期的互動話題,我們就一起聊聊大家都在關注的“雙減”。話題通過《心理與健康》微信公眾號發布,很多讀者朋友與我們進行了留言互動。
金秋九月,中小學生伴隨著各地“雙減”政策落地迎來了新學期。
被“作業和補課班”所困擾的孩子們終于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周末。很多家長也表示:停掉了培訓班,自己和孩子的身心都放松了,如今的周末更有樂趣和意義。
作為一名小學教育工作者,“雙減”政策意味著工作量和工作時間的“雙增”,但我也切實感受到學生和家長壓力的減輕。學生在校時間增長了,有更多的時間寫作業,而且在學校寫作業效率更高,抱怨作業太多寫不完的情況少了。家長們不用每天下班還輔導孩子作業,親子關系中的矛盾點就變少了。
“雙減”政策的落地,可以說有效地遏制了教育內卷,讓教育回歸教育的初心!從家庭層面上看,更好地避免了家長在教育上的從眾現象,使其從雞娃的焦慮中解放出來。把體育鍛煉、休息、娛樂的時間還給孩子!增加與孩子的共同活動及彼此溝通交流,可以幫助孩子減輕學業等方面的心理壓力。
“雙減”政策對于二孩三孩家庭來說確實能減輕不少負擔,最大一點就是作業輔導的問題,作業少了,親子關系矛盾減少,課外課少了省下一筆不小開支!孩子的天資各有不同,孩童確實在“雙減”政策下得以解放,除學習外的其他方面也能得以更好地發展!其實無論“雙減”與否,培養孩子良好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都是必須的!
“聊放養開心,聊成績焦慮”。當部分學生和家長享受著減負的“紅利”,也仍有很多學生和家長未走出教育焦慮。如何從另一個側面看待“雙減”,讓教育焦慮得以轉化?部分讀者朋友有以下觀點:
我是第一批享受“雙減”的家長。在孩子沒有進入小學之前我就很焦慮,因為我聽過來自很多媽媽因為輔導孩子作業而產生家庭矛盾的各種吐槽,這讓我多少都有點害怕。聽到“雙減”政策,我歡呼雀躍,我和孩子都可以更有時間進行喜歡的體育運動,在做快樂的自己的同時也是對國家政策的支持,讓我不再那么自責和焦慮。教育的本質在于釋放孩子的天性,發揮孩子的創造力,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其實“雙減”也給那些習慣于用分數評價孩子的老師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教育理念更新換代才能給孩子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個人認為義務教育的本質就是分流教育,并不是把每個孩子都培養成一種類型的人才,而是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根據孩子的自身天賦及差異實現自然分流。學校不同學科全面發展,不同天賦的孩子能夠百花齊放,以達到人盡其材,材盡其用。這才是教育該有的樣子!
面對“雙減”,作為家長的我,認為孩子的應試升學焦慮大部分來自父母。科學的教育理念:是大樹就參天聳立;是小草就裝飾大地。有的孩子就是拼了命可能也考不上重點本科,更考不上碩士博士,甚至考上了還面臨不能畢業。適度的教育焦慮可能幫助我們重視教育,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意志,我們家長不必越俎代庖。孩子們正在長身體、能吃苦的歲數,以“雙減”為契機調整狀態,把焦慮化為前進的動力,做有意義的學業,做更好的自己,敞開心扉沐陽光。
“雙減”之下,家長回歸家庭教育責任,回歸陪伴孩子的正常生活。而非把孩子交給培訓班。“雙減”政策是對家長責任的喚醒。
“雙減”要取得實效,家長是關鍵之一。家長要轉變觀念,尤其要戒“攀比”“跟風”。不要因“別人家的孩子”學了什么而過度焦慮。要多關注自家孩子的成長節奏、發展潛力、適合方式。家長要增強自己的教育能力。最好的、最可靠的教育是家庭教育。注重良好家風的熏陶,重視潛移默化的榜樣示范,重視和諧親子關系的培育和維護,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

通過閱讀本期的讀者留言,可以感受到“雙減”政策對我們每個人的影響。學生們大多歡天喜地;家長朋友們往往喜憂參半;教育從業者認為“雙減”是挑戰和機遇,但也深感壓力。
家庭和課堂都是教育的主要陣地,教育職能應該更多地從社會回到學校和家庭。9月5日,教育部發布了文章《“雙減”政策落地,有擔當的家長這樣做!》里面就有提到:雙減,不減責任!雙減,不減質量!雙減,不減成長!孩子的良好成長離不開家庭的熏陶和老師的教育,以及社會的正確引導。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育人”的目標都是相同的。“雙減”政策下,我們的社會、家庭、學校都有可能出現各種新的問題和困難,所以我們應該學習如何科學而從容地應對。《心理與健康》雜志也會在日后的文章中持續關注“雙減”及其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歡迎讀者朋友們持續關注我們的雜志及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xinliyujiankang)。期待您與我們進行更多的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