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棟 常克勤 楊崇慶 杜燕萍 穆蘭海



摘 要 信農1號系寧夏農林科學院固原分院從日本引進并通過系統選育而成的蕎麥新品種,可緩解寧夏南部山區蕎麥高產品種不多、廣適型品種少、品質參差不齊、類型雜亂等問題。信農1號屬于中熟品種,粒飽滿,抗旱,抗倒伏,耐瘠薄,適宜在寧夏南部山區、甘肅定西、陜西延安、內蒙古等地區推廣種植。簡介信農1號的選育經過、品種特征、栽培要點等,分析其產量表現,發現信農1號在2017—2018年第十二輪國家甜蕎品種區域試驗中的平均產量為1 492.5 kg/hm2,在參試的9個品種中排名第4,較對照增產2.01%。
關鍵詞 蕎麥;信農1號;選育經過;品種特征;產量表現;栽培要點
中圖分類號:S51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1.002
蕎麥(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一年生草本,別名烏麥、三角麥、花蕎等。蕎麥屬于蓼科蕎麥屬,是蓼科中唯一的糧食作物[1]。我國栽培的蕎麥主要有普通蕎麥和韃靼蕎麥兩種,普通蕎麥又稱甜蕎,韃靼蕎麥又稱苦蕎[2]。甜蕎在全球分布廣泛,在亞洲和歐洲一些國家中屬于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3-4]。蕎麥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集中種植在華北、西北、西南的一些高緯度、高海拔的高寒、干旱地區及少數民族聚居區。我國蕎麥產區主要劃分為4個栽培生態區,即北方春蕎麥區、北方夏蕎麥區、南方秋冬蕎麥區和西南高原春秋蕎麥區。我國蕎麥種植面積在100萬公頃左右,占世界總種植面積的37.2%,總產量約85萬噸,占世界蕎麥總產量的38.88%[5]。寧夏地區栽培的蕎麥主要為甜蕎品種,而苦蕎作為經濟作物,其種植面積有逐年擴大趨勢,多分布在寧夏南部干旱半干旱地區。2019年寧夏蕎麥播種面積超過6.67萬公頃,約占寧夏南部山區當年作物播種面積的14.3%,占全國甜蕎種植面積的6.5%;每公頃產量約在1 125~1 500 kg,平均產量為1 450 kg,與全國平均產量1 469.6 kg/hm2基本持平[6]。目前,寧夏地區甜蕎生產上優良品種應用率低,品質差,可加工性低,且栽培技術滯后造成大田產量提高困難,其中矛盾最突出的就是高產穩產的優良品種少,高產品種缺乏,廣適型品種少,尤其是適宜機械化栽培的品種更少。實際生產中蕎麥品種參差不齊,株型混雜,不管是優良品種的數量,還是質量,都嚴重影響了寧夏蕎麥生產的高質量發展。
寧夏農林科學院固原分院從日本引進并通過大田人工提純選擇,選育出高產、優質的甜蕎新品種信農1號。通過多點區域試驗,考察其在不同生態區的綜合表現。本文從信農1號的品種來源、特性、栽培要點等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以期為信農1號的生產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1 ?選育經過
信農1號由寧夏農林科學院固原分院從日本引進并通過大田人工提純而成。自2002年起在寧夏固原市頭營試驗基地,以抗旱抗逆性強、高產穩產、優質、熟期適中為主要目標開展定向選擇。信農1號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為1 194.0 kg/hm2,比對照北海道地區的產量增產了16.9%;2003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981.0 kg/hm2,比對照北海道地區的產量增產16.8%;2004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1 517.3 kg/hm2,比對照北海道地區增產9.8%。信農1號3年平均產量為1 230.77 kg/hm2,平均增產14.50%。通過3年大田人工選擇,最終選出田間生長勢強、生長整齊、結實集中的優良品系。2008年3月4日通過寧夏回族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17—2018年參加國家第十二輪甜蕎品種區域比較試驗。
2 ?品種特征
2.1 ?植株特征
信農1號幼苗期生長旺盛,葉色深綠,葉心形,株型緊湊,株高在73.7~136.4 cm,平均主莖節為9.7個,平均主莖分枝4.5個,平均株粒數73.7個,平均株粒重1.9 g。
2.2 ?花部特征
花序為總狀花序,花朵密集成簇,一簇有20~30朵花,花較大,有香味,白色,如圖1所示。雄蕊不外伸或稍外露,8枚雄蕊呈二輪排列,內3外5;雌蕊1枚,為三心皮聯合組成,柱頭、花柱分離。子房三棱形,異花授粉,基部附近有8個突起的黃色蜜腺,呈圓球狀,黃色透明,能分泌蜜液,呈油狀且有香味。
2.3 ?籽粒特征
如圖2所示,信農1號的籽粒為三棱卵圓形瘦果,籽粒棱角明顯,先端漸尖,果皮革質,表面與邊緣光滑,無腹溝,種皮顏色灰褐色,種皮顏色因成熟度不同而稍有差異,成熟好的色澤深,成熟差的色澤淺。千粒重26.7 g,籽粒飽滿。經國家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定,信農1號籽粒中氨基酸總含量(干基)為13.10%(其中賴氨酸0.80%),粗蛋白含量(干基)13.60%,粗脂肪含量(干基)2.63%,粗纖維含量(干基)12.55%,粗淀粉含量(干基)60.0%,灰分含量(干基)2.22%,水分含量12.1%。
2.4 ?其他特性
信農1號的全生育期為77~99 d,屬于中熟品種,在抗旱、抗倒伏、耐瘠薄等方面表現突出。田間生長勢強,生長整齊,結實集中,落粒性中等,適合機械化栽培和收割,具有較廣的生態適應性。
3 ?產量表現
信農1號于2017—2018年參加了第十二輪國家甜蕎品種區域試驗。試驗在全國范圍內設14個試點,以平蕎2號為對照,采用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面積10 m2。在參試的9個品種中,信農1號的平均產量為1 492.5 kg/hm2,位居第4,較對照增產2.01%;其在陜西延安和甘肅定西2個試點的產量位居第1。具體產量情況如表1、表2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信農1號在內蒙古武川、甘肅定西和陜西延安的產量表現較好,其中在內蒙古武川地區的產量比對照增產高達62.90%;產量超過對照品種的還有吉林白城、山西大同、山西忻州、陜西榆林等地,其中山西大同和忻州地區分別增產0.36%和0.85%,與對照產量相近。信農1號在內蒙古赤峰和山西太原地區較對照平蕎2號分別減產24.40%和21.49%,不建議在這兩個區域推廣;較對照減產的地區還有內蒙古通遼、甘肅平涼、寧夏固原、云南昆明、貴州畢節等地。
由表2可以看出,信農1號在2017、2018年各試點的平均千粒重均高于對照平蕎2號;單株粒重方面,2018年較對照低。
4 ?品種適應性
本品種抗旱性表現好,適宜在寧夏固原、甘肅定西、陜西延安、內蒙古武川等部分地區及干旱、半干旱地區為主的蕎麥主產區進行旱地種植。信農1號在內蒙古赤峰和山西太原地區的產量較低,適應性較差,應慎重推廣。信農1號的抗旱性和抗倒伏性總體上較強,具有較廣的適應范圍。
5 ?栽培要點
選地:選地勢平坦的川旱地或山旱地種植,以豆茬、馬鈴薯和小麥茬為宜。寧夏南部山區部分地區的山地種植表現較好。
施肥:重施基肥,配施化肥,以秋施肥為主,一般施腐熟農家肥1 500~3 000 kg/667 m2,磷酸二銨10 kg/667 m2。
播種:固原地區蕎麥主產區正茬播種以6月中下旬為宜。適宜播種量為3.0~3.5 kg/667 m2,田間留苗(6~7)×104株/667 m2。推薦采用寬窄行種植代替傳統的撒播種植,可以提高產量。
管理:苗期及時中耕鋤草。盛花期創造條件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或者推薦每667 m2采用1~2箱蜜蜂進行傳粉,提高結實率。
收獲:當70%以上籽粒變為灰褐色時及時收獲,避免落粒造成減產。本品種生長整齊,可用機械收獲。
參考文獻:
[1] ? 黎瑞源,石桃雄,劉筱嘉,等.蕎麥分子遺傳學研究進展[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4(11):151-156.
[2] ? 吳頁寶,李財厚,漆燕青.蕎麥新品種“九江苦蕎”的選育及其栽培技術[J].江西農業科技,1999(1):15-16.
[3] ? 陳慶富.蕎麥生產狀況及新類型栽培蕎麥育種研究的最新進展[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6(3):1-7,131.
[4] ? 楊麗娟,陳慶富.蕎麥屬植物遺傳育種的最新研究進展[J].種子,2018,37(4):52-58.
[5] ? 萬燕,韋爽,賈曉鳳,等.蕎麥抗旱性研究進展[J].作物雜志,2015(2):23-26.
[6] ? 常克勤,穆蘭海,楊崇慶,等.提升寧夏蕎麥生產能力的主要途徑與對策[J].寧夏農林科技,2020(4):45-47.
(責任編輯:易 ?婧)
收稿日期:2021-09-08
基金項目:國家燕麥蕎麥產業技術體系固原綜合試驗站(CARS-07-E-5);寧夏農林科學院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專項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蕎麥新品種及輕簡栽培技術示范”(NNKZZCGZH-2021-04)。
作者簡介:李耀棟(1994—),男,寧夏固原人,碩士,研究實習員,主要從事蕎麥育種、栽培研究。E-mail: yaodongl@126.com。
*為通信作者,E-mail: nxgychkq@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