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振華 鄧正春 王朝暉 步洪鳳 徐曼 張忠武 杜登科 操成波 甘信斌
摘 要 “望兩優815”是湖南湘穗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利用兩系不育系望S作母本、自選恢復系R815作父本,配組育成的秈型兩系雜交中稻遲熟新組合。該組合具有植株整齊、熟期適宜、豐產性好、抗倒性強、后期落色好等特點,2020年通過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介紹“望兩優815”的選育過程、產量表現、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 雜交水稻;望兩優815;選育;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1.004
望兩優815是湖南湘穗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利用湖南希望種業科技有限公司選育的兩系不育系望S作母本與自選恢復系R815作父本配組育成的秈型兩系雜交中稻遲熟新組合,2020年通過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湘審稻20200049)。該組合具有植株整齊、熟期適宜、豐產性好、抗倒性強、后期落色好等特點,值得推廣應用。現將該品種選育過程、產量表現、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綜合整理出來供參考。
1 ?選育過程
1.1 ?不育系望S
不育系望S是湖南希望種業科技有限公司選育的兩系核不育系,2017年通過廣東省技術鑒定。該不育系具有生育期較長,出葉較快,分蘗力較強,劍葉窄短直,節間較短,有效穗較多,株葉形態及穗粒性狀好,群體性狀穩定等特點[1]。
1.2 ?恢復系R815
恢復系R815是湖南湘穗種業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夏在湖南常德用恢復系華占的變異株與自選恢復系R1005雜交,收F0種子16粒,2008年冬季在海南崖城種植12株混收F1 0.2 kg,2009年夏在常德種植收F2 8 000株,從中選擇株葉形態好、生長繁茂、穗大粒多的優良單株121個,2009年冬在崖城種植收F3,系選單株30個,2010年夏在常德種植收F4,選出優良定型株系2個,株行單株8株。2010年冬在崖城種植收F5,選優良單株3株與恢復系P143選育的優勢株系雜交,收F0種子18粒,2011年夏在常德種植收F1種子0.25 kg,2011年冬在崖城種植F2 5 500株,系選單株70個,2012年夏在常德種植收F3,系選單株32個,2012年冬在崖城種植收F4個株行,優選單株30個,2013年夏在常德種植收F5,優選單株28個,2013年冬在崖城種植收F6,2014年夏在常德種植收F7,從材料中選得優良定型株系5個,優良單株16個。2015年春在崖城當選16個單株與廣占63S-4、1892S、望S、C815S等不育系測交,編號為815號測交單株表現最好:株型緊束、葉片直立、粒多穗大、結實率高。至此,恢復系R815育成[2]。
1.3 ?組合望兩優815
望兩優815是湖南湘穗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利用兩系不育系望S作母本,與恢復系R815作父本配組育成的秈型兩系雜交中稻遲熟新組合。2018—2019年參加湖南省瀟湘聯合體中稻遲熟一組區域試驗。2020年通過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湘審稻20200049)。
2 ?產量表現
2018年參加湖南省瀟湘聯合體中稻遲熟一組區域試驗,望兩優815平均產量9.99 t/hm2,比對照Y兩優1號增產1.9%,增產點次率為71.4%,增產不顯著。日產量77.55 t/hm2,比對照高4.59%,日增產點次率為57.1%。2019年續試,平均產量9.50 t/hm2,比對照Y兩優1號增產5.8%,增產點次率為100.0%,增產極顯著。日產量71.7 t/hm2,比對照高8.13%,日增產點次率為100.0%。2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9.75 t/hm2,比對照Y兩優1號增產3.9%,增產點次率為85.7%。日產量74.7 t/hm2,比對照高6.36%,日增產點次率為78.6%。2019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9.06 t/hm2,比對照Y兩優1號增產3.4%。
3 ?特征特性
3.1 ?農藝性狀
望兩優815于2018—2019年參加湖南省瀟湘聯合體中稻遲熟一組區域試驗,全生育期平均130.7 d,比對照Y兩優1號短3.2 d。株高111.6 cm,有效穗數240.0萬/hm2,每穗總粒數192.0粒,實粒數168.2粒,結實率87.6%,千粒重26.0 g。
3.2 ?抗性表現
2018—2019年根據湖南省瀟湘聯合體統一安排,稻瘟病抗性鑒定由湖南省植物保護研究所、湖南亞華種業科學院、湘西自治州農科院等單位進行,稻曲病抗性鑒定由湖南亞華種業科學院、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等單位進行,白葉枯病抗性鑒定由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進行,望兩優815葉瘟平均5.7級,穗瘟平均6.7級,穗瘟損失率平均4.7級,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5.6,白葉枯病抗性平均7.0級,稻曲病抗性平均3.9級,適宜在湖南省內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稻栽培。
3.3 ?稻米品質
2018—2019年按照湖南省瀟湘聯合體要求,由懷化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統一從懷化試驗田塊抽樣,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檢測,望兩優815平均糙米率79.2%,精米率68.1%,整精米率51.6%,粒長6.4 mm,長寬比3.2,堊白粒率38%,堊白度11.9%,透明度1級,堿消值4.5級,膠稠度87 mm,直鏈淀粉含量12.3%。
4 ?栽培技術
4.1 ?適時播種
望兩優815屬于秈型兩系雜交中稻遲熟品種,生育期較長,在湖南省作遲熟中稻栽培。秧田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方便。每公頃施腐熟的農家肥30 t、45%復合肥(N-P2O5-K2O=15-15-15,后同)480 kg。施肥后翻耕使土肥混勻,廂面整平。播前曬種1~2 d,以增強種子活力。手插秧4月25—30日播種,大田用種18.0~22.0 kg/hm2;拋秧于5月20—25日播種,大田用種22.0~23.0 kg/hm2;機插秧于5月25—30日播種,大田用種23.0~25.0 kg/hm2。秧田與大田的比例:拋秧為1∶20、機插秧為1∶100、手插秧為1∶6[3]。
4.2 ?培育壯秧
在播種至出苗階段以保濕灌溉為主,當葉片卷曲時及時補水。為培育帶蘗壯苗,在秧苗1葉1心時噴施烯效唑,每公頃用15%烯效唑1.2~1.5 kg對水450 kg均勻噴施。斷奶肥在秧苗2葉1心時追施,施尿素30~45 kg/hm2;送嫁肥在秧苗移栽前3~4 d施用,施尿素60~75 kg/hm2。移栽前4~6 d及時用藥防治苗瘟、稻薊馬、稻葉蟬、稻飛虱等病蟲害[4]。
4.3 ?合理密植
機插秧秧齡18 d以內、拋秧秧齡23 d左右、手插秧秧齡25 d以內移栽,移栽深度2~3 cm。株行距20.0 cm × 26.7 cm,每穴插2粒谷秧,拋秧均勻,插或拋19萬~20萬穴/hm2,確保基本苗120萬/hm2左右。
4.4 ?肥水管理
望兩優815生育期較長,需肥量大,栽培過程中需要施足基肥,提早追肥,多施有機肥,增施磷鉀肥。中等肥力地塊,施純N 150/hm2,N∶P2O5∶K2O=1∶0.6∶0.8。施腐熟的農家肥30 t/hm2、45%復合肥450 kg/hm2作基肥。移栽5~7 d返青后施尿素60.0~75.0 kg/hm2、氯化鉀60.0~75.0 kg/hm2作分蘗肥,曬田復水后施尿素80.0~90.0 kg/hm2、氯化鉀70.0~80.0 kg/hm2作穗肥。采用“淺水移栽、寸水活蔸、薄水分蘗、夠苗曬田、足水抽穗、干濕壯籽”的管水原則,收割前5~7 d斷水[5]。
4.5 ?病蟲害防治
4.5.1 ?病害防治
采取培育壯秧、加強田間培管等措施,增強植株的抗病性。稻瘟病破口期以預防為主,大發生期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2 000~2 500倍液、或40%稻瘟靈乳油或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噴霧防治;紋枯病用20%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稻曲病用43%戊唑醇懸浮劑3 000~5 000倍液噴霧防治。
4.5.2 ?蟲害防治
采取清除田埂雜草、稻漁共生技術[6-7]及利用昆蟲天敵、昆蟲性信息素、誘蛾殺蟲燈及生物農藥等措施防治外,蟲害發生時及時用藥防治。二化螟用1.8%阿維菌素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或BT乳劑3 000~5 000倍液噴霧防治;稻綜卷葉螟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3 000~5 000倍液噴霧防治;稻飛虱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 000~2 500倍液噴霧防治。
4.6 ?適時收割
在95%左右的谷粒變黃、谷粒充分飽滿、枝梗80%~85%枯黃時,進行收割。收割后,秸稈還田,切忌焚燒。稻谷及時烘干或曬干,清除雜草雜質,放入倉庫中貯藏,保持陰涼通風。
參考文獻:
[1] ? 雷斌,熊躍東,王悅,等.水稻兩用核不育系望S農藝性狀分析[J].湖南農業科學,2015(10):5-8.
[2] ? 鄧正春,王朝暉,操成波,等.兩系雜交中稻新組合廣兩優815[J].雜交水稻,2019,34(5):87-89.
[3] ? 鄭文凱,鄧正春,吳仁明,等.超級雜交水稻徽兩優6號標準化栽培技術[J].雜交水稻,2017,32(3):44-45.
[4] ? 鄧正春,吳仁明,吳平安,等.優質雜交晚稻盛泰優018的特征特性及富硒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7(9):204-206.
[5] ? 吳仁明,鄧正春,楊柳,等.優質雜交中稻兆優5455豐產栽培關鍵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7(10):194-195.
[6] ? 徐曼,鄧正春,顧振華,等.稻蛙綠色生態種養技術及效益分析[J].作物研究,2020,34(4):384-387.
[7] ? 吳仁明,鄧正春,熊桂華,等.稻田工程養魚關鍵技術[J].作物研究,2019(S1):16-17.
(責任編輯:敬廷桃)
收稿日期:2021-07-08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4BAD01B03-4);常德市科技計劃項目(2019S124);常德職業技術學院重大專項(ZY2001)。
作者簡介:顧振華(1972—),男,湖南鼎城人,碩士,副教授,從事農業技術推廣。E-mail:1003964610@qq.com,cdsnxh@163.com。
*為通信作者,E-mail:2102173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