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昀昀

距離文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市29公里的摩拉港,是文萊參與國際貿易的重要港口。而2017年以前,該港口的工作人員開展碼頭操作與統計工作,仍采用手工登記,再將數據錄入電腦的原始做法。而今,港口已全面實現信息化管理,港口操作系統取代了過去的工作方式,全碼頭的操作效率及準確率得到大幅提升。
這樣的現代化轉變,來源于摩拉港與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以下簡稱北港集團)的深度合作。摩拉港之蛻變,準確反映了中文兩國開展港口開發與合作的潛力和能力。
廣西—文萊合作向海港發力
2014年,《文萊—廣西經濟走廊經貿合作備忘錄》正式簽署。經過多年建設,該經濟走廊已經成為中文兩國合作最具影響力的載體和平臺,成為兩國旗艦合作項目。而廣西—文萊合作,正以海港為代表的海洋經濟為引擎向前邁進。
廣西擁有欽州港、北海港、防城港三個深水良港,是中國西南地區通往東盟最近的出海大通道。文萊摩拉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摩拉港公司)董事總經理曾彩禮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介紹,在北港集團與文萊達成合作之前,北港集團就已整合廣西海港資源,建立起現代化的港口群、臨港產業經濟帶、國際產能合作示范區等多位一體的發展格局。“這是廣西北部灣港與中國許多港口的不同之處。”曾彩禮表示,這樣的“廣西特色”,被文萊政府看中。
文萊具有位居東盟東部增長區(以下簡稱東增區)核心的區位優勢,摩拉港又是該國唯一的深水港口,除了油氣資源外90%的進出口貨物均途經摩拉港。曾彩禮表示,文萊政府也期望該國擺脫以油氣產業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促進清真食品、漁業、物流等產業發展,打造有活力、可持續發展的國家經濟。但長期以來,由于摩拉港運營管理技術相對落后、物流成本偏高,因此該港口的區位優勢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發展的步伐較為緩慢。這便為文萊與廣西進行海港開發與合作提供了空間。
2017年2月21日,由北港集團旗下的北部灣控股(香港)公司與文萊達魯薩蘭資產管理公司合資成立的文萊摩拉港有限公司,在文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市掛牌。根據雙方約定,摩拉港公司正式接管文萊摩拉港集裝箱碼頭的運營,這標志著“文萊—廣西經濟走廊”旗艦項目順利落地。
自此,文萊摩拉港駛上了發展快車道。
提高摩拉港區域競爭力,體現“北港速度”
“中國管理團隊讓港口面貌煥然一新。”摩拉港公司的集裝箱操作部一位文萊籍管理人員曾給出如此評價。曾彩禮介紹道,在正式接管的當年,摩拉港便改變了港口長期虧損、依靠政府補貼的局面,實現了扭虧為盈,并繼續盈利,充分體現了“北港速度”。
這樣的轉變具體是如何實現的呢?曾彩禮說,摩拉港公司利用北港集團在碼頭建設運營方面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對操作模式、業務流程、現場管理、機械設備、信息系統進行優化升級,完善了港口基礎設施,提高了碼頭的操作效率及服務水平,降低了物流成本,大幅提升了摩拉港集裝箱碼頭的貨物吞吐能力,提升了摩拉港的區域競爭力。
例如,在硬件設施的改善方面,2017年8月,摩拉港公司在接管該港口集裝箱碼頭短短5個月后,新增的4臺正面吊、3臺堆高機等流動設備正式投入使用,為近20年沒有新購設備的港口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而后,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港口單船平均作業效率達到30.2自然箱/小時,比接手前提高了50%以上,外拖車提還柜平均時間為25分鐘,縮短了30分鐘以上。
“摩拉港已發展成為東增區中在船舶靠港、裝卸船單船作業及提還箱作業方面效率最高的港口。”曾彩禮稱,摩拉港公司的工作贏得文萊政府、碼頭客商及其他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贊賞。
他表示,前述港口操作系統除了直接為員工提供便利之外,還為碼頭客商節約了不少時間成本。“在港口操作系統投入使用前,需要人工在碼頭堆場尋找集裝箱。但現在我們只需要一個坐標,就能在系統內確認集裝箱的位置,貨車到指定地點就能提貨。”他說。
得益于摩拉港公司近年來打下的良好基礎,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該港口仍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2021年1~6月,摩拉港完成貨物吞吐量69.49萬噸,同比增長8.75%;完成營業收入6655.28萬元,同比增長29.52%;實現利潤總額3085.96萬元,同比增長91.65%。在中文兩國的共同努力下,摩拉港離建成“更為智能,更為現代化,更為綠色環保、更為國際化”的區域樞紐港的目標越來越近。2021年7月5日,摩拉港公司舉行新集裝箱碼頭擴建前期工程開工儀式,計劃對原集裝箱及散貨碼頭進行升級改造的同時,新建一個5萬噸級的集裝箱泊位,預計2023年底建成使用。屆時,摩拉港集裝箱年吞吐能力將提升至50萬標準箱。一條更寬廣的發展之路,就在不遠的未來。
順應文萊經濟發展之勢,多元化經營摩拉港
雖然運營好摩拉港本身的航運業務是北港集團與文萊合作的重要施力點,但在臨港產業發展方面,摩拉港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
2017年9月15日,北港集團與文萊政府相關部門簽署了文萊摩拉港注資協議、文萊物流園開發建設諒解備忘錄、文萊產業園開發意向書。這意味著中文雙邊在發展多元化的物流服務和探索符合中文雙方共同利益的“港口—產業—園區”協同發展模式的道路上,又邁出堅實一步。
“港口—產業—園區”的模式有何優勢呢?即港口各項服務能力得到提升后,有助于滿足產業的貨運需求,帶動園區發展;而園區形成一定的規模后,也能反哺港口發展。“港產園方面,主要向食品生產、海產品加工、旅游項目等招商引資或北港集團參與開發。工業園方面,以進口原料到文萊加工,出口歐美市場及中國市場為導向的產品與項目為主。”曾彩禮介紹道。2020年12月,園區開發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進展。文萊摩拉漁港項目成功簽約,摩拉港公司將擁有該項目40年的開發與運營權。“漁港項目將引進現代化漁港管理模式和采用自動化智能設備,改善碼頭的基礎設施,提升機械化、智能化操作能力,提升摩拉漁業綜合體的服務能力。”曾彩禮介紹道,該項目將吸引更多海洋捕撈、水產養殖及魚類深加工企業入駐,將該園區打造為集漁港、補給、冷藏、加工、交易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漁業綜合配套服務園區。2021年4月,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摩拉港公司還積極發揮臨港優勢,承接了文萊國家糧食儲備業務。在運輸環節,摩拉港公司主動與海關對接,實現集裝箱“落地即通關”。在拆箱、倉儲管理等環節,摩拉港公司分別新增了機械和勞力,并從中國引進先進的糧食管理技術,進一步提高倉儲質量。
據了解,下一步,摩拉港公司在經營文萊國家大米儲備業務的基礎上將進一步拓展下游配套服務,有效盤活港區土地、倉庫等閑置資產,并依托工廠到港口的內陸物流、碼頭裝船等全程服務優勢,進一步擴大摩拉港在文萊地區的內陸物流輻射范圍和影響力,為“港口—產業—園區”的聯動發展奠定基礎。
摩拉港的發展歷程及雙方企業的良好合作,不僅是兩國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共贏發展的生動寫照,更是兩國建交30年來對接發展戰略、共享合作機遇的成功典范。
·聯系編輯:9441097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