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了加快數字鄉村建設,彌合城鄉“數字鴻溝”,促進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分析了重慶市萬盛經開區數字農業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數字農業發展缺少規劃,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現代化信息技術應用人才短缺;部門之間協調力不強,重復建設嚴重,各類農業信息化平臺使用效率低;農業產業發展現代化水平低,限制了數字農業發展),最后結合萬盛農業產業發展特色,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萬盛數字農業發展的建議:加強部門協作與統籌規劃,加大對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培育農業信息化人才,組建農業信息化隊伍,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引進高質量農業企業。
關鍵詞 數字農業;數字鄉村;農業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R857.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1.031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數字農業農村建設,推動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以數字化引領驅動農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2019年底,農業農村部聯合中央網信辦印發了《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2020年重慶市出臺《重慶市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5年)》要求加快數字鄉村建設,彌合城鄉“數字鴻溝”,促進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近年來,萬盛經開區高度重視數字農業發展,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引進高科技農業企業,不斷提高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利用率,數字農業正在逐漸成為萬盛農業發展新的增長點。
1 ?現狀
1.1 ?數字化農業農村基礎建設成效明顯
實現萬盛57個行政村4G網絡村村覆蓋,不斷提高5G網絡覆蓋率。2020年,萬盛網民數達21.50萬人,占萬盛總人口數(23.59萬人)的91.14%,為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奠定人員基礎。
1.2 ?數字化農業農村發展環境優越,政策扶持力度大
出臺優惠政策,引進農業現代化企業落戶萬盛。財政積極支持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信息化建設。2020年農業農村信息化財政支出額80余萬元,主要支持智慧農業發展,扶持農業電商企業發展,免費為電商企業培訓信息化人才。
1.3 ?高效種養業數字化生產應用水平明顯提高
全區設施栽培面積0.044萬公頃,其中應用信息技術的面積0.04萬公頃,信息技術在設施種植中應用率達90.91%,設施栽培產值達32 000萬元。高效種養殖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率大幅度提高,高效種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應用率達96.87%。
1.4 ?扶持農產品電商企業發展,農產品網絡銷售逐年提高
通過近年來對農產品電商企業的扶持,農產品電商企業得到較好的發展,萬盛已有農產品電商企業67家。通過農產品電商企業、抖音、頭條、直播帶貨等方式網上銷售農產品的數量逐年在增加,其中:2018年全區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為3 600萬元,2019年全區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7 100萬元,2020年全區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9 026.5萬元。
1.5 ?信息化鄉村治理實現了全覆蓋
通過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實現行政村“三公開”(黨務公開、村務公開、財務公開)全覆蓋,信息技術在“三公開”中的應用率達到100%;農村“雪亮工程”覆蓋率達到100%。
1.6 ?農業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
1)民政社會救助信息采集系統在全區10個街鎮實現全覆蓋。2)開展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信息聯網核查,目前,核查項目已拓展到公安、財政、民政、稅務、房管、衛生、法院、工會、公積金中心等各部門,涉及財政人員供養、住房登記、機動車注冊、工商個體經營者注冊登記等186項,并且成功實現了跨省市核查,讓信息多跑路,讓老百姓少跑路,使困難群眾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3)積極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益農信息社總數58個,實現信息進村入戶村級信息服務站覆蓋率100%。利用“渝扶貧”“渝益農”和“中國農技APP”等平臺網上服務功能和在線數據采集能力,使農業科技在線服務達到95%以上。
2 ?存在的問題
2.1 ?數字農業發展缺少規劃,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萬盛重視數字城市建設,對數字農業發展重視不夠,沒有制定數字農業發展規劃,缺少數字農業發展方面的扶持政策,在數字農業發展方面投入資金較少,區級層面基本上是“無政策、無項目、無資金”;近三年,投入數字農業發展的區級財政資金僅有28萬元,區級以上財政資金為160萬元;全區數字農業建設主要是靠上級項目資金、農業企業自建,通信運營商自行投資,至使發展進程緩慢。
2.2 ?現代化信息技術應用人才短缺
隨著硬件建設投入的不斷加大,數字鄉村建設人才缺乏越來越突出,區農業部門和鎮街沒有專業人才從事該項目工作;農業人口老齡化嚴重,大部分農業人才流向城市,本地專業人才留不住,外地專業人才難以引進的問題,使得數字農業人才的培養與農村實際的發展相脫離。
2.3 ?部門之間協調力不強,重復建設嚴重,各類農業信息化平臺使用效率低
由于部門之間缺少溝通,造成該建設的平臺沒有建,同類信息平臺重復建設,已建成的信息平臺利用率低,資源浪費嚴重。根據調查顯示,在萬盛57個行政村中,區商務局建設有農業電商平臺,區農林局建設有益農信息社,組織部建設有村務、政務公開系統、政法維穩辦實現了“雪亮工程”全覆蓋,這些平臺很多功能重復,而且使用率比較低。調查顯示,建設成57個電商平臺中只有7個平臺在運行,其他幾個平臺利用率也比較差,部分是名存實亡。可實現網上辦理的事項總數4 827項,實際在線辦理的事項數是186項,在線辦事率僅為3.85%。目前,萬盛還沒有建設區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致使萬盛種植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應用率僅為32.27%,畜牧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應用率為66.67%,水產還沒有進行質量安全追溯。
2.4 ?農業產業發展現代化水平低,限制了數字農業發展
1)農業產業規模化程度不高,種養模式不適合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全區農業生產方式仍是各家各戶自己生產,規模小而散,不利于數字農業發展;信息技術在種養殖產業中的應用率較低,應用率僅為1.84%,在畜牧業中應用率為6.86%,全區水產養殖中基本沒有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2)農業產后商品化處理及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不高。缺乏集聚物流企業的現代信息化物流中心、現代化保鮮技術保鮮設備和現代化倉儲物流基礎設施,特別是物流冷鏈;由于農產品采收后不采取有效的保鮮技術和保鮮設備,保質時間較短,這些基礎設施的缺乏,嚴重限制了農產品網上銷售,2020年農產品網絡銷售率僅為8%左右。
3 ?對策
3.1 ?加強部門協作與統籌規劃
1)成立數字農業發展工作組,由分管區領導牽頭,定期召開數字農業發展工作聯席會議,明確專門的區級部門作為實施數字農業的行政主體,整合財政、發改、農業、經信、商務、科技、民政、氣象、電信等部門力量共同建設,形成數字農業建設全區一盤棋。2)把數字農業納入農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并出臺數字農業專項發展規劃,明確發展思路,確定數字農業近期和遠景目標。3)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規劃農業產業布局,規模化發展農業產業,實現一村一品或一鎮一品。
3.2 ?加大對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
按照“渠道不變、統籌使用”的原則,加大財政資金在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方面的扶持力度。1)完善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鞏固提升鄉村寬帶工程建設成果,持續推進提速降費和電信普遍服務,不斷提高5G網、光纖網在農村的有效覆蓋率,進一步將網絡服務延伸到戶,大幅提升農村互聯網普及率;抓住應用端,把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轉向田間地頭,大力發展農業物聯網,探索推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5G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為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2)出對農業信息化企業的扶持政策。增加財政投入,運用以獎代補、貸款貼息、減免租金、加強配套設施建設等手段推進農業信息化企業發展,加速企業改造提升,提高信息技術在農業企業生產中的利用率。3)強化農業科技裝備支撐。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建設高標準數字農田,建設本地農業大數據平臺,完善農業農村信息采集體系,發展智慧農業,提高農機具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率,打通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
3.3 ?培育農業信息化人才,組建農業信息化隊伍
1)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服務普及,創新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完善技術研發、培訓、推廣與服務體系,充分利用12316農業綜合服務平臺及農技推廣平臺等有“三農”特點的信息技術產品和應用軟件,并不斷開展具有本地特點的信息技術產品、應用軟件和微信小程序。2)加大對基層農業信息人才培育,提高基層農業信息人才的服務能力。每年開辦基層信息人才培訓班,免費培訓農村基層信息人才,培育一批既懂農業又會互聯網技術的專業隊伍。3)強化各級農業信息管理和服務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組織開展農業信息體系建設的能力和自身服務水平,為信息化普及提供人才保障。4)加大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力度,推動信息技術與生產、經營等環節融合,讓手機盡快成為廣大農民的“新農具”。
3.4 ?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引進高質量農業企業
總結萬盛成功引進重慶華綠生物有限公司的發展食用菌產業的經驗,圍繞萬盛食用菌、獼猴桃、茶葉等特色產業包裝儲備農業信息化含量較高的項目,在全國進行農業項目招商引資,利用社會資金推動數字農業農村建設。
(責任編輯:敬廷桃)
收稿日期:2021-07-20
作者簡介:崔玉英(1976—),女,陜西渭南人,本科,高級農藝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果樹、蔬菜。E-mail:2704454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