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秀萍 丁冬
摘 要 培養和造就新型職業農民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當務之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提升我國農民綜合素質、有效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關鍵所在。分析吉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有效的培育激勵機制尚未形成,農民綜合文化素質偏低,有效的政策與資金支持缺乏,培訓方式不夠科學),提出了推進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對策建議(強化職業認同,營造濃厚氛圍;摸清農民需求,打造多元化培育模式;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健全培育保障體系;因材施教,充實培訓課程;建立監督機制,提升后續跟蹤服務水平)。
關鍵詞 新型職業農民;農民培育;小康社會;吉林省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1.041
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主體,沒有農民素質的提升,就沒有現代農業的健康發展。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三農”工作的核心目標和重要任務,是鄉村振興的希望所在,也是培育現代農業的現實和未來。吉林省是我國主要的糧食產區,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吉林省農業發展已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進,傳統農民逐漸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造就一大批“新農人”,是全面提升吉林省農民素質、農民增收的關鍵所在,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
1 ?現狀
1.1 ?注重培養農民的實用技術
適應吉林省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加快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注重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培育。吉林省于2015年開始了對新型職業農民專業技術能力的評定,建立了省、市、縣三級評定組織工作體系,可對種植業、養殖業、農業經營管理和農業工程4個專業的技術能力進行評定。在2018年開展的2次評定中,評定出高級農技師241人,中級農技師1 505人,初級農技師11 884人。
1.2 ?探索創新服務模式
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吉林省高級農技師微信群”,以此搭建吉林省農技人才服務平臺。全省2020年共組建高級、中級及初級3個級別的農技師微信群47個,其中高級微信群1個,中級微信群8個,初級微信群38個,各級農技師微信群已初具規模。農技師入駐微信群人數總量為2 848人,通過微信群解答的問題達144余次,通過微信群推送的科普中國、吉林鄉村四季等權威媒體發布的科普信息達2 726條,涵蓋農業政策、農業技術、疫情防護、災害預防等知識,“微信群”已成為農技人才服務的有效載體。
1.3 ?加大職業農民培育力度
逐步完善培訓方式,依托實施項目,強化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有針對性地開展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即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及專業合作社骨干等的重點培育,培訓內容側重農業技術方面,涵蓋特色種植、畜禽飼養、農業電商及設施蔬菜種植等方面。吉林省于2020年6月組織實施了“1231”工程,本著“精選培育對象,認定培育機構,用好培育教師”的原則,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進行國外培訓100人,新型職業農民省外培訓2 000人,省內培訓新型職業農民3萬人和冬春科技大培訓農民100萬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與各類農民達20萬人。這就壯大了吉林省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現代農業發展及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支撐。
1.4 ?強化規范化管理
近年來,針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的規范化問題,吉林省加強了有效管理,制定了新型職業農民資格管理制度和認證制度,全省各縣、市先后出臺了新型職業農民的鑒定方法。通過對農民進行職業農民資格認證,保護持證農民的權益不受侵犯,保護了廣大農民的合法權益,推動了全省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的規范管理和政策落實。
2 ?存在的問題
2.1 ?有效的培育激勵機制尚未形成
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農民接受教育培訓的意識淡薄,加之政府對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要性及扶持政策的宣傳力度不夠,使得農民對政策的了解程度較低,直接影響到了政策的落實和實現效果。加之目前缺乏有效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激勵機制,有些農戶對各類職業相關培訓項目缺乏真正的認識和理解,參訓意識不強,導致培訓部門花大力氣開展的一些培訓達不到應有的成效。
2.2 ?農民綜合文化素質偏低
目前吉林省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特別是職業技能普遍偏低,仍然是不爭的事實。從受教育程度上看,2016年吉林省農村勞動力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數僅占勞動力總人數的6.01%,初中文化程度勞動力所占比重為52.66%,小學以下文化程度勞動力所占比重為41.33%,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再者,務農勞動力老齡化趨勢日益突出,缺乏對知識的認知和運用的本領,接收農業科技的能力較差,阻礙了農業科技的推廣普及。
2.3 ?有效的政策與資金支持缺乏
隨著中央政府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保障工作的日益重視,吉林省也加大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經費投入力度,2018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補助資金為7 158萬元,同比上一年增加幅度達到15%,但難以滿足吉林省大部分農村地區的農民的培育需求,原因是培育經費來源渠道相對單一,大多來源于政府的財政撥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各項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夠健全,目前政府提供的扶持政策主要在于組織管理方面,激勵類政策相對較少,不利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全面推進。
2.4 ?培訓方式不夠科學
目前,吉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具體內容與方式上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和創新,但仍存在與農民的實際需求脫節及培育內容、方式單一問題。培育內容主要集中在農業生產技術方面,多以專家講座的形式,對農民集中培訓,且以理論內容為主,實踐內容則不是很多,無法與農民實際需求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即使有實踐的內容,如參觀交流等,由于農民自身文化素質相對偏低及相關經驗不足,難以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應用,無法達到預期培訓效果。此外,由于缺乏對學員的追蹤服務,使得農民在接受培訓后無法解決經營生產中所遇到的問題,培育效果難以延續。
3 ?對策
3.1 ?強化職業認同,營造濃厚氛圍
圍繞服務于“三農”,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抓緊抓好。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向廣大農民積極宣傳典型職業農民通過科技致富的典型成功案例,加強對辦學成果的宣傳,宣傳接受培育的重要性,提高農民參訓積極性。使其認識到,不只是對其進行文化的普及,而是提高對知識的認知和運用的能力,培養農民對自我身份的認同。相關部門領導及各級培訓部門要加強調查研究,掌握農民培訓的切實需求。建立農民培訓需求發布機制,并向社會適時發布需求信息,同時政府通過多媒體手段搭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政策和信息發布平臺,及時向吉林省社會和農民公布相關政策信息,形成重視和關注職業農民培育的良好氛圍。
3.2 ?摸清農民需求,打造多元化培育模式
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培訓模式,積極探索多元化培育模式,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多方面的需求。在培育方式上,依據吉林省農村產業發展實際,依托規模化經營優勢,把培訓服務推廣到村屯農戶,將培育延伸到農業產業鏈,甚至田間地頭。制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計劃,包括培訓組織、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及進度。采取室內“集中授課”,室外“實踐指導”的教學方式,多去田間地頭培訓,也可組織參觀先進農業企業,既能更客觀地進行指導,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做到學以致用。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線上課程、在線答疑等,推進線上線下培訓相結合,創新培訓方式方法。利用涉農院校、龍頭企業的優勢資源,打造校企協同培訓模式,增強培訓效果;還可采取定向培育模式,培養一批具有專門技能的新型職業農民。
3.3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健全培育保障體系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涉及農民終身教育,具有特殊性,需要有效整合各類資源,鼓勵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業職業學校、涉農職教中心等培訓機構參與配合,提供支撐和保障,保證培育不流于形式。政府及相關部門在政策、資金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建立政府為主導、農科教統一協調的市場培訓機制。政策應出臺包括土地流轉、金融、保險、補貼和農村實用人才獎勵機制等相關惠農政策措施,提高農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培訓效果。實現投入的多元化,在保證財政預算用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資金、經費補助逐年遞增基礎上,鼓勵社會團體、企業等民間資金注入,并對培育資金的投入建立長期規劃,確保培訓資金充足。
3.4 ?因材施教,充實培訓課程
合理安排教育培訓課程,注重對農民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除規定的必修課外,針對不同類別的職業農民“因材施教”。培訓內容貼近農民的生產生活,可針對性地開設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農業植保機械操作、種養殖技術、農產品初精加工技術等培育內容。政府和農業培育機構應與農民溝通、掌握農民對培訓的需求,亦可實現對培訓對象的精準瞄準、差別培訓,制訂不同的培訓方案與培訓計劃,確定培育內容。對于培訓對象是農業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主等生產經營型主體來說,需要設置現代企業經營管理和農產品市場營銷方面的課程內容等等,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給每個培訓對象建立個人檔案資料,并分別納入各地培訓對象庫,為后續的職業再培訓或資格認定提供依據。
3.5 ?建立監督機制,提升后續跟蹤服務水平
政府應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加強監督考核職能建設,完善省、市、縣教學監督管理機制,做好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效果和其資金運行的監督,促進職業教育發展常態、有效,保證培育質量。要開展定期回訪跟蹤,了解農民對培訓內容掌握情況,是否對促進增產增收有益,了解培訓效果。積極為種養大戶、合作社理事長及優秀村干部搭建平臺,為其承擔一些涉農項目提供機會和條件,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他們的帶動示范作用。通過QQ群、微信群等,建立師生交流平臺,了解農民實際需求,讓農民學有所用,解答農民在后續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難題,并進行指導。通過師生交流平臺,也可給農民提供咨詢服務,關于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同時,還可利用互聯網在線學習平臺,開通在線咨詢渠道,為農民答疑解惑,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經營等難題。
(責任編輯:敬廷桃)
收稿日期:2021-07-07
作者簡介:段秀萍(1963—),女,吉林長春人,本科,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三農”問題。E-mail:415539597@qq.com;llqdx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