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我國社會剛從長達十年的亂象中蘇醒過來,文化藝術行業也百廢待興,影院于是常常反復放映五六十年代的老電影,而正是那些充滿時代回憶的經典,造就了一位又一位殿堂級的演藝名家。
你可還記得《神秘的侶伴》中,天真無邪的少數民族姑娘小黎英?你可還記得《邊寨烽火》中,溫柔多情的少數民族少婦瑪諾?你可還記得《英雄虎膽》中,讓人恨得咬牙又暗暗向往的反派人物阿蘭?
如果這些你都不太熟悉,那你一定聽說過《野火春風斗古城》中的金環與銀環。在這部電影中,金環和銀環姐妹倆由一人分飾,她們雖然相貌一樣,但性格迥異,演員每一分表演都拿捏得極其到位。是的,這位美貌和演技并重的演員,就是有“一人千面”美譽的影視表演藝術家王曉棠。
王曉棠祖籍南京,1934年出生在河南開封。
在當時那個年代,王曉棠家境較為富裕,家庭生活中有濃厚的文藝氛圍,父母都是享有盛名的畫家。生在這樣的家庭里,王曉棠自幼就學習京劇,唱得很是有模有樣。
抗戰爆發后,開封失守,一家人在戰亂中輾轉開封、南陽、武漢等地,最后才在當時的陪都重慶落了腳。但即便是這樣顛沛流離,王曉棠也沒有放棄學習京劇,這也為她日后的表演生涯奠定了基礎。
在重慶生活和求學期間,王曉棠讀了很多書,也看了很多歌劇。她會唱當時所有的抗戰歌曲,可以說,這些歌曲,伴隨著她童年的成長。
抗戰結束后,王曉棠隨家人回到老家南京,后來一家人定居杭州。
1952年,新中國剛成立不久,急需大量文藝表演人才,當時解放軍文工團的負責人正在到處搜尋合適的苗子。當時,中學畢業的王曉棠正計劃投考上海戲劇學院的專科,來到一位朋友家了解相關情況,恰好遇到了文工團委派的招演員的負責人黃宗江。黃宗江是著名演員黃宗英的哥哥,自己也是著名的編劇、作家和演員。

黃宗江看到了王曉棠身上不可限量的潛力,直接推薦王曉棠參加了總政文工團。就這樣,18歲的王曉棠在上海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文工團京劇團。
在京劇團里,王曉棠苦練業務,還熱心幫助一些底子比較薄弱的同志進步。隨后她被調入話劇團,這是她略顯生疏的領域,為了趕上身邊優秀的同志們,王曉棠刻苦練習,把休息時間都耗在了練功房里。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就連王曉棠這樣有外形、有基礎、有功底的演員,也都是從一個小角色做起的。
這位銀幕上的女神的起步,來源于話劇《沖破黎明前的黑暗》。在這部話劇里,王曉棠扮演一名農村婦女,這個角色沒有一句臺詞,也沒有姓名,用現在的話說,活脫脫就是一個群眾演員路人甲。

但是,王曉棠并沒有小看這個角色,而是認真地揣摩,尋找最佳的表演方式。甚至在外出時,她每遇到一個農村婦女,就跟在人家后面,邊琢磨邊模仿人家的動作神態。
當時,一部叫《神秘的旅伴》的電影,正缺一個挑大梁的女主角。王曉棠特別想挑戰一下,看看自己有沒有拍電影的潛質,就去參加了試鏡。這個角色就是后來給很多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黎族少女小黎英。當時導演慧眼識珠,很快確定了由王曉棠主演,王曉棠沒有辜負導演的信任,電影上映后好評如潮,“王曉棠”這個名字就這樣在觀眾中傳揚開來。

1958年,王曉棠進入八一電影制片廠,成為一名專業的電影演員。
進入大屏幕的演出后,王曉棠更是無比認真努力。和她同一時代的演員都很羨慕她,說她是真正集美貌與才華與一身的女神,但更欽佩她的人品和毅力。

為了拍攝《海鷹》中一個接電話線的場景,王曉棠提前從部隊的電話班借了大捆的電話線抱回家,自己設計、練習匍匐前進等不同的接線姿勢,到鏡頭下呈現出的,就是一個活脫脫的通信老兵形象。
真正讓人們熟知王曉棠的,是她的封神之作《野火春風斗古城》,在這部電影中,王曉棠一人分飾兩個角色,雙胞胎姐妹金環和銀環。
為了在細節上區分姐妹倆,王曉棠甚至找來了音笛,定出了兩個角色不同的音高,最終確定兩個人物音高相差五度。之后每天早上,王曉棠就用這兩個不同的音高練習說話、讀書、念臺詞。為了一個角色,精進至此,實在是令人敬佩。
時代在進步,技術在發展,影視劇中的先進技術也是為了更好的呈現藝術效果,而不是為了讓演員偷懶。
正當王曉棠的表演事業發展如火如荼的時候,時代的洪流卻把她拉到了人生的最低谷。1969年,王曉棠被扣上“頑固不化”的帽子,之前出演的電影作品被批為“毒草”,媒體上對她一片罵聲。她的丈夫言小朋也受到沖擊。
王曉棠以“特殊復員”的形式被發配到當時北京的遠郊懷柔縣。在這里,她做了整整6年的林場工人。也就是在這一時期,王曉棠經歷了中年喪子之痛。
王曉棠的感情生活原本是很幸福的。
在進入八一制片廠的第一年,王曉棠就遇到了自己命中注定的那個人言小朋。言小朋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言菊朋的小兒子,也是八一廠的演員。彼此都出身于藝術世家,兩人日常交流頗多。時間一長,情投意合的兩人相戀了,很快步入了婚姻殿堂。
婚后兩人感情依舊甜蜜,王曉棠在1956年冬天生下了他們的兒子。王曉棠曾說,這個孩子,她是按照她做人的理念來培養的,因為對人民群眾感情深厚,所以她和丈夫給孩子取名為“群”。
言群的童年和青少年正趕上動蕩的十年,王曉棠就努力在家給他提供最好的教育。作為母親,她為孩子傾注了全部的心血,然而不幸的是,這個孩子因為罹患肝病,在不到20歲的年紀就永遠地離開了她。
巨大的喪子之痛,讓王曉棠的那段生活舉步維艱,幸而觀眾沒有忘記她。大街上,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碰到她,都會過來安慰一句:“好好的,將來再拍電影。”
感動已經不足以形容王曉棠當時的心情。從那以后,她就下定決心,如果有一天能夠重新走上大屏幕,她這輩子就干一件事兒:回報觀眾。
王曉棠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這份承諾。動蕩年代結束后,王曉棠如愿回到了她一生鐘愛的電影舞臺,開啟了人生藝術生涯的另一段輝煌。
1975年,王曉棠走上了導演崗位,執導創作了很多優秀電影,為影壇貢獻了很多經典佳作。1992年,八一電影制片廠的廠長位置空缺,王曉棠勇于接受挑戰,接下了這個看似好聽但實際艱巨的職務。也就是在這一年,與王曉棠相濡以沫數十載的言小朋去世。這對王曉棠又是一個沉重打擊。倔強的她化悲痛為力量,全身心投入工作。在王曉棠的領導下,八一制片廠重返鼎盛高峰,扭轉了局面。
1993年7月,王曉棠晉升為少將。在此后的這些年里,她獲獎無數:1995年獲中國電影世紀獎女演員獎;2001年憑借自編自導的電影《芬芳誓言》獲第2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2005年獲選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2009獲第12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終身成就獎;2012年獲華鼎獎中國電影終身成就獎……
如今的王曉棠已經是87歲高齡,依舊在幕后為我國的電影事業做著貢獻,為“終身成就”這塊沉甸甸的金牌增添著新鮮的內容。
(文章來源:今日頭條號“林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