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輝
(新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河南 新縣 465550)
黃淮肉羊是由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牽頭,聯合國內20多家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畜牧主管部門和養羊企業,采用“政產學研”合作模式,利用小尾寒羊為母本,杜泊羊為父本,采用傳統育種與分子育種相結合的手段,經過雜交創新、橫交固定和群體擴繁三個階段培育而成的適應黃淮平原地區自然資源和氣候環境的工廠化肉羊新品種[1]。豫南地區氣候濕潤、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農作物秸稈產量巨大,發展肉羊養殖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2]。2019至2020年底,黃淮肉羊在豫南地區進行了中試和示范推廣,作者就黃淮肉羊新品種在豫南地區的雜交改良效果進行了探討。
2019至2020年期間,黃淮肉羊在豫南地區開展了中試試驗和雜交改良推廣應用。試驗對區域內養殖企業和養殖戶飼養的黃淮肉羊×小尾寒羊F1、黃淮肉羊×湖羊F1與小尾寒羊和湖羊后代4個種群的6月齡體質量、屠宰性能和經濟效益方面進行了統計和分析。
黃淮肉羊×小尾寒羊F1、黃淮肉羊×湖羊F1、小尾寒羊和湖羊4個種群6月齡體質量和屠宰率見下表。
從結果可以看出,黃淮肉羊改良小尾寒羊和湖羊后,后代6月齡體質量公、母分別提高了10.1kg、7.9kg、7.5kg和9.2kg;屠宰率分別提高了2.5%、2.9%、2.9%和3.3%。
按照2020年市場育肥羊活羊價格36元/kg計算,6月齡黃淮肉羊×小尾寒羊F1、黃淮肉羊×湖羊F1、小尾寒羊和湖羊的公母平均育肥銷售價格為1692元、1548元、1368元和1260元。黃淮肉羊改良小尾寒羊和湖羊后代公母平均每只增收324元和288元;黃淮肉羊×小尾寒羊F1較黃淮肉羊×湖羊F1公母平均每只多銷售144元。
豫南地區是黃河下游和淮河流域北部,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地處平原,灌溉條件便利,一直是國家重要的產糧大區,氣候濕潤、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農作物秸稈產量巨大,發展肉羊養殖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3]。一直以來,豫南地區傳統以黃淮山羊養殖為主,綿羊占比較低,且綿羊品種主要為小尾寒羊和湖羊為主[4];黃淮山羊雖然繁殖率高,但體格小、生長速度慢,舍飼發病率高,不能滿足工廠化生產需求;小尾寒羊相對體格大,繁殖率高,但早期生長速度慢,舍飼適應性差[5];湖羊繁殖率高,舍飼適應性較好,但其相對體格小,作為肉羊效益低下[6]。從該次試驗結果來看,黃淮肉羊改良小尾寒羊和湖羊后代公母平均每只增收達到324元和288元,說明黃淮肉羊對豫南地區地方養殖綿羊品種雜交改良效果明顯。黃淮肉羊新品種集成了國外優良的肉羊品種杜泊羊生長快、肉質優良等優勢基因,符合工廠化肉羊品種的要求,解決了肉羊產業發展的需要,滿足市場的需求。
黃淮肉羊新品種培育及產業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還需要盡快完善產業發展的保障機制[7]。第一,目前中部地區沒有種羊的檢測鑒定機構,需要盡快成立種羊第三方生物鑒定檢測機構,為肉羊育種開展遺傳評估,指導實施肉羊生產性能測定。第二,加強產業監管體系建設。政府應盡快制定產業化需要的相關制度和規范并落實實施,完善肉羊定點屠宰辦法,鼓勵企業標準制定。第三,加強宣傳,完善推廣。品牌是肉羊產品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的保證,只有打造具有區域性品牌的肉羊產品,才能提高當地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增強區域肉羊品牌競爭力,更快地擴展國內外肉羊產品市場。需要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加快推進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優質草畜轉型升級,釋放產業發展活力。第四,發揮產業帶動作用,積極引導群眾參與,只有廣大農戶的參與,才能真正實現產業的價值,為群眾脫貧致富、地方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有種才有種”,種業為中國農業生產的貢獻率達到43%,畜禽良種是畜牧業發展的基礎和關鍵,是提高畜牧業核心競爭力、實現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和國家食物安全保障的需要。對肉羊產業而言,繁殖率高、早期生長速度快、肉質好、適應性強是農區肉羊產業化對肉羊品種要求的前提條件[8]。黃淮肉羊新品種對地方原有品種的肉用性能提高近20%,人均增收超過3000元。黃淮肉羊新品種產業化對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特色產業扶貧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對提高中國肉羊核心種源自給率、肉羊種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提供有力支撐,不僅是市場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