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位西,張建新
(1.漯河市畜牧工作站,河南 漯河 462000;2.開封市畜牧工作站)
近幾年,隨著畜牧業(yè)結構整體向草食家畜的轉變,養(yǎng)鵝業(yè)發(fā)展迅速。大江南北和中原地區(qū),乃至于塞外壩上,都有規(guī)模鵝場的存在。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對鵝的生物學特性和行為學特性研究的滯后,鵝群管理水平同發(fā)展速度和規(guī)模,存在嚴重的不適應狀態(tài),常見鵝病的鑒別診斷和防控依然任重道遠。
為了便于臨床應用,筆者以鵝的生長日齡為縱軸,按照發(fā)病次序以及鵝群的發(fā)病頻率的高低、危害強弱,依次介紹常見鵝病。
該病是由小鵝瘟病毒引起的鵝特有的垂直傳播傳染病。感染該病的繁殖鵝群可通過種蛋將病毒傳染到下一代。該病的臨床特征是對20日齡前雛鵝危害極大,近年也見于30日齡左右鵝群。發(fā)病鵝群幾乎不見臨床異常就突然死亡,病死率差異極大,10%~95%。育雛舍溫度低常常成為暴發(fā)誘因,且舍溫越低的鵝群病死率越高。(小腸充血、病死鵝的小腸瘀血,盲結腸內的黏膜脫落、栓子)
該病是由大腸埃希氏桿菌引起的家禽多發(fā)傳染病,2~6周齡鵝群為高發(fā)鵝群,病鵝和染疫鵝是該病的傳染源,病菌多通過消化道或呼吸道進入健康鵝體內致病。仔鵝臍炎,滿月后幼鵝眼結膜炎、血便型腸炎或帶有泡沫稀便,以及成年鵝群內零星不斷的羽毛蓬松、消瘦,產蛋下降。解剖檢查可見肝臟表面的灰白色漿膜,以及肝表面零散分布針尖大的白點,嚴重的腹腔黏膜炎、卵巢的黃色結節(jié)、纖維素性心包炎、氣囊內特有的黃色纖維素性結節(jié)為常見表現癥狀。
該病是由巴氏桿菌引起的禽類傳染病,又稱禽霍亂。該病的發(fā)生同舍內密度過大、群體過大有密切關系,多發(fā)于6~8周齡鵝群(鴨群發(fā)病較早,可見于4~6周齡)。除了細菌因素之外,鵝群采食不均勻和衛(wèi)生條件不良導致的體質下降,常常成為群體疫病暴發(fā)的原因。常見癥狀為鴨的大頭瘟和鵝的腫臉、上眼瞼腫脹。
該病是由副黏病毒Ι型病毒引起的鵝和鴨的急性傳染病,常見于8周齡以上的青年鵝或成鵝群(資料報道的發(fā)病日齡為3~300日齡)。病鵝以采食下降、絕食為主要臨床表現,解剖可見肌胃內部特有的黑褐色病變,以及腺胃同十二指腸交界處的乳頭出血。
該病的病原是禽類都可以感染的支原體,染疫鵝以上呼吸道炎癥為主要臨床特征。如咳嗽、噴嚏、流鼻涕、呼吸加快、張口呼吸等。早春育雛鵝群多發(fā),尤其是密度大且通風不良的潮濕鵝圈,常呈暴發(fā)表現。病鵝先流漿液性清水樣鼻涕,然后轉化為灰白色黏性鼻涕或膿性鼻涕。由于鼻孔阻塞,后期病例多發(fā)流淚、眼結膜炎等伴生癥狀。解剖時眶下竇充滿漿液性或黏性分泌物,氣管黏膜充血、出血或兼而有之,肺臟有大小不等發(fā)硬的灰白色結節(jié)。
該病的病原是禽類敏感的帶鞭毛的沙門氏桿菌,病鵝和痊愈的帶菌鵝是疫情的傳染源。傳播途徑復雜是該病的最大流行病學特征,可以通過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也可通過黏膜、傷口感染,甚至可以經種蛋垂直傳播。育雛舍高溫潮濕、過于擁擠的高密度育雛鵝群,最容易發(fā)生此病。弱雛多發(fā),拉黃綠色稀便或水樣稀便,糊肛門,腸道卡他性炎癥,盲腸腫脹,內豆腐渣樣物,古銅色肝,表面有灰白或灰黃色病灶,肝臟內有灰黃色細小病灶。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多種家禽及野生禽類發(fā)病的高度接觸性熱性傳染病,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將其列為A類動物疫病,我國也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各類水禽在各個年齡段均可感染,病死家禽及其污染物均可成為傳染源,交易市場和運輸車輛在該病的傳播中占據重要地位。成年鵝群中以零星散發(fā)、較少死亡為主要特征,與雞和火雞、珍珠雞暴發(fā)大批急性死亡成為明顯對比。雛鵝發(fā)病率和病死率也明顯低于雞群。病鵝以高熱、絕食、精神萎靡為主要臨床表現,或有站立不穩(wěn)、扭頸、震顫、轉圈等神經癥狀,產蛋鵝的產蛋量下降明顯,也可見蛋重明顯下降,軟殼蛋、破蛋增多。病死鵝的喙端和趾骨鱗片下瘀血可作為該病的示癥性病變。
該病的病原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各種曲霉菌,包括常見的毒性最強的黃曲霉菌和煙曲霉菌,以及灰綠曲霉菌、土曲霉菌、黑曲霉菌、白曲霉菌等。病死鵝常常成為傳染源。
黃曲霉菌和煙曲霉菌中毒多數同飼料霉變有關,青年病鵝多數表現為關節(jié)腫大,產蛋鵝則以產蛋下降為主要特征。其他幾種曲霉病多數同地面平養(yǎng)的飼養(yǎng)方式和高溫潮濕、干燥高粉塵的鵝舍環(huán)境有關,孵化作坊或孵化器污染也可誘發(fā)該病(鵝雛臍帶愈合不良或臍部腫脹)。通過黏膜侵襲時鵝雛可表現結膜炎和上呼吸道炎癥。如流淚、下眼瞼閉合,結膜囊內有黃色或灰白色干酪樣物,鼻涕、咳嗽、張口呼吸等,糞便稀薄,初始白色,后轉銅綠色,部分鵝伴有雙腿麻痹。
該病是由艾美耳球蟲引起的一種原蟲病,包括寄生于腎小管的腎球蟲和寄生于腸道的腸球蟲兩種。高熱季節(jié)多發(fā)于南方潮濕地區(qū)的地面平養(yǎng)鵝群,日齡越低,病死率愈高。成年鵝表現為耐受的良性經過,幼鵝耐過后常表現生長緩慢。
3~12周齡的幼鵝感染腎球蟲后,常呈急性經過。病鵝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消瘦,拉白色稀便,病死率可達80%以上。
20日齡后幼鵝感染腸球蟲的臨床癥狀為精神萎靡,喜臥地,消化機能紊亂,拉紅色稀便。
1.10 亞硝酸鹽中毒
亞硝酸鹽中毒多發(fā)生于舍飼鵝群,飼喂堆積產熱的牧草或菜葉,是發(fā)病的直接原因。采食后1h左右群體發(fā)病,病鵝口吐白沫,流涎不止,拉水樣稀便,步態(tài)不穩(wěn),精神沉郁,嚴重者突然死亡,死亡的多數是強壯鵝時,應該首先考慮該病。(病死鵝血凝不良和僵尸不全為示癥性病變)
1.11 食鹽中毒
食鹽中毒病因是飼料食鹽含量超標(0.5%),多發(fā)于飼喂替代飼料鵝群。精神狂躁,頻繁飲水,嗉囊腫脹積液,排稀便,步態(tài)踉蹌,共濟失調,最終昏厥倒地,呼吸困難,抽搐痙攣,回望觀星,翻肚而死。
1.12 牧草中毒
牧草中毒多見于放牧鵝群,同草場未經處理直接放牧密切相關。常見的有虱綴、澤漆、蓖麻、草木樨和紫穗槐、苦楝葉、黃荊葉中毒。虱綴又稱鵝不食,是鵝的自然克星,放牧時鵝不會采食,人工采集時因不認識誤采混入飼料而導致中毒。其他幾種有毒牧草放牧群體適中時鵝也不會采食,只有當群體過大時,落在后邊的弱鵝采食后中毒。診斷時,只要注意放牧環(huán)境,并不難判斷。特點是放牧中或收牧后突然出現臌脹、張口喘氣及流涎等神經癥狀,1h內無高熱突然死亡。病例剖檢多見食袋和真胃內脹氣,多數病例伴有肝中毒癥狀。
1.13 脂溶性維生素營養(yǎng)不良
VA、VD、VE、VK被稱為屬于脂溶性維生素,廣泛存在于動物的肌肉組織中。鵝是草食家禽,不采食小魚、小蝦、螺螄和水體中昆蟲,也不采食有腥味飼料。當鵝的日糧中長時間缺乏脂溶性維生素時,會引起相對應的維生素缺乏癥。
1.13.1 VA缺乏癥
規(guī)模飼養(yǎng)鵝群由于封閉飼養(yǎng)和人工配制飼料,育雛期徹夜不間斷的強光照環(huán)境下,3周齡后,幼鵝群VA缺乏癥可明顯顯現,或體質下降,對支原體、流感、副黏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易感,甚至對空氣中的塵埃也變得敏感。飼喂劣質飼料且24h不間斷光照,鵝群2周齡左右會有零星表現,但在3周齡后會出現典型病例。如眼球突出,角膜混濁,流淚,瞎眼。嚴重的扭頸,原地打轉,共濟失調后死亡。產蛋期則表現為產蛋量下降。
1.13.2 VD缺乏
VD營養(yǎng)不良多發(fā)于全程封閉飼養(yǎng)的大規(guī)模鵝群。常常同育雛期光源選擇不當有關。如采用熒光燈或鐳射燈的育雛舍,由于光照中紫外光的缺失,雛鵝無法合成VD,4~6周齡雛鵝的瘸腿明顯增多。
1.13.3 VE營養(yǎng)不良
放牧鵝群可以通過采食豆科植物獲取VE,但全程封閉飼養(yǎng)的大規(guī)模鵝群,則可因為日糧中供給量的不足導致缺乏。臨床獸醫(yī)認為,光照正常的育雛群發(fā)生的啄羽、打斗,多數同VE供給不足有關。
1.13.4 VK營養(yǎng)不良
臨床很少見到典型的VK的缺乏癥。多數臨床獸醫(yī)認為,翅下采血后血流不止,同VK營養(yǎng)不良有關。
1.14 水溶性維生素營養(yǎng)失衡
水溶性維生素包括B族的所有維生素和VC。野草、蔬菜、水果中富含多種水溶性維生素,開始放牧的鵝群不存在水溶性維生素營養(yǎng)不良問題。問題出在全舍飼的封閉鵝群,生長速度高的育雛期多發(fā),營養(yǎng)不良和過剩并存。
1.14.1 水溶性維生素營養(yǎng)過剩
臨床以排尿增多為突出特征,頻頻排泄出極少糞便的尿液,精神狀態(tài)和采食量均無異常。
1.14.2 水溶性維生素營養(yǎng)不良
見于高溫季節(jié)飼喂存放過久飼料且密度過大的雛鵝群。因缺少的維生素品種不同而呈現不同癥狀。嚴重VB1(又稱硫胺素)營養(yǎng)不良,鵝群會表現角弓反張,出現“觀星”癥狀。缺乏VB2(又稱核黃素)鵝群爪干蜷曲,臥地癱瘓,扇翅前行,解剖可見雙側臂關節(jié)和坐骨神經節(jié)腫大質軟且呈灰色。VB3(又稱泛酸)缺乏的雛鵝脛骨短粗,精神亢奮,垂頭拍翅,掉毛,眼角嘴角脫皮。VB5(又稱尼克酸,煙酸)缺乏的癥狀主要是口炎、皮炎、下痢和跗關節(jié)腫大。VB6(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缺乏時平滑肌興奮性下降,消化不良,生長遲緩。VB12缺少時造血機能下降,常表現出顏面和皮膚蒼白等貧血癥狀。
鑒別時要求技術人員熟練掌握各種常見病的臨床癥狀,以及將現場觀察到的各種信息去偽存真,分析氣候、飼料、環(huán)境、管理等因素同癥狀的關系,進而由表及里,找到病因。
從大類劃分入手,弄清楚是傳染病還是普通病,是臨床鵝病診斷的基礎工作。傳染病有典型的潛伏期、前驅期、明顯和轉歸期四個階段,鵝的普通病不論是營養(yǎng)病,還是中毒病,亦或是管理病、環(huán)境病,都很難有完整的四個階段表現。
鵝的某些疫病的發(fā)生,具有典型的年齡段。譬如小鵝瘟是垂直傳播的疫病,發(fā)生于20日齡內鵝群;鵝副黏病毒病是乙型傳播疫病,發(fā)生于3~90日齡鵝群。所以,遇到周齡以內的仔鵝群傳染病,首先考慮的是小鵝瘟,然后才是鵝副黏病毒病。
由于特殊的傳播途徑,有些鵝病臨床表現出來明顯的年齡段特征。如球蟲病,病原體經由糞便傳播,幼鵝若是吃不到糞便,幾乎不可能發(fā)生。那么,地面平養(yǎng)鵝群,密度很大,糞便清理又不及時,就有可能在10~15日齡間暴發(fā)該病。
那些原本不是以鵝為主要宿主的疫病,如鴨瘟、禽流感,盡管會導致鵝群發(fā)病,但是需要足夠的時間。所以,遇到月齡前的鵝群傳染病時,如未見到示癥性病變,一般不予考慮。
日齡緊密相關的是生理狀態(tài),肉仔鵝以及未產蛋的青年鵝,很少有鈣營養(yǎng)不良,產蛋鵝則容易發(fā)生此病。
夏季的高溫和潮濕、暴風雨可導致熱射病、中暑、體表寄生蟲,以及風熱感冒等。暑期的高溫高濕為病菌的繁殖提供了方便,飼料霉變較為常見,霉菌中毒和傳染病多發(fā)。冬季的寒冷對于那些鵝舍簡陋的鵝群,暴風雪后常發(fā)風寒感冒。這些因素,臨床診斷時應予考慮。
盡管目前流通方便,動物疫病的區(qū)域性特征漸趨模糊,但是,對于肉仔鵝飼養(yǎng),仍然具有參考價值。因為,那些能夠垂直傳播或混合傳播的疫病常常以孵化廠(室)為傳染源,從而導致某些傳染病的區(qū)域性特征。
某些疫病,具有明顯的示癥性病變,這為獸醫(yī)現場確診提供了可能。因而,現場診斷或解剖檢查,應圍繞懷疑的疫病尋找示癥性病變,為確診或排除提供支持。
獸醫(yī)診斷鵝病的過程,實際就是從鵝的行為、習性和生產性能的改變,臨床癥狀和剖檢病變,追蹤辨析,追溯病原的過程。因而,除了現場觀察和剖檢,仔細觀察鵝群的細小變化,詢問飼養(yǎng)人員,翻閱生產記錄,以及追溯鵝雛來源,都是有效的輔助手段。既往病史和用藥(疫苗)記錄,尤其應當仔細審閱和詢問。
干部網絡教育的標準化建設,以及按照標準開展本地本行業(yè)的干部網絡教育平臺研發(fā)、學習管理以及資源建設,將是未來的重要工作。
辨析過程中最常見的兩種情況,一是“一癥多病”,一是“一病多癥”。前者考驗的獸醫(yī)診斷的細致和縝密程度,后者考驗的是獸醫(yī)的信息量和熟練程度。
主要表現在育雛期。早春育雛常見的是育雛舍溫度太低,雛鵝中的弱雛直接死亡,而強壯鵝雛以受寒、拉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其次是采暖方式不當的CO和CO2中毒。夏季育雛的主要問題,是育雛舍散熱不良導致的熱射病。
季節(jié)變化對成年鵝的影響,首先是在寒冷和高溫季節(jié)發(fā)生采食量和產蛋量的升降;其次是高溫季節(jié)的寄生蟲病、傳染病、霉變飼料中毒;其三是寒冷季節(jié)青飼料不足的營養(yǎng)病。
發(fā)病率和病死率較高時,多數同中毒病、傳染病有關,二者的區(qū)別在于病程的長短和臨床表現的差異。中毒病的突然大批無癥狀死亡,以及流涎、神經癥狀、異常氣味、無體溫升高等特有癥狀,使其同傳染病的區(qū)分并不困難。發(fā)病率和病死率較低時,多數同營養(yǎng)病、寄生蟲病、非烈性傳染病有關。
對于臨床鑒別中的意義,在于幫助獸醫(yī)排除中毒病,確定傳染病或營養(yǎng)病,以及確定治療的預后情況。
個體精神狀態(tài)、行為特征、生理性能和生產性能的異常,常預示著病理狀態(tài)。群體內大多數出現精神萎靡,以及行為、生理、生產性能異常,常常是中毒或傳染病的明顯期。
以防為主,防重于治,養(yǎng)重于防。鵝是草食家禽,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少有疾病,有限的幾種傳染病大都有疫苗可用。但對集群性較好的鵝來講,防控疫病的基本功,仍然是培養(yǎng)個體和群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力,重點盡量不讓鵝生病,不是得病以后的治病。要讓鵝不生病或少生病,就要創(chuàng)造適合鵝生長發(fā)育的基本條件,在日常飼養(yǎng)管理上下功夫。毫無疑問,鵝場和養(yǎng)鵝戶應當借鑒養(yǎng)豬人防控疫病的經驗。
確診缺少某種營養(yǎng)時,就采取針對性的補充措施。需要注意的是在補充金屬元素時,應適當投喂清熱解毒、疏肝健胃的中獸藥,或電解多維;而當某種營養(yǎng)過剩時,最有效的辦法是降低日糧中對應營養(yǎng)的供給量,同時加大飲水中電解多維的供給量。
鵝是敏感性極高的家禽,對空氣中和飼草飼料的有害物質反應靈敏,發(fā)生中毒病的概率高于其他家畜家禽。
4.2.1 空氣中毒
對于育雛中多發(fā)的CO和CO2中毒,首要的工作是改進通風條件,恢復育雛舍正常的氧分壓。已經昏死的鵝雛置于室外通風處,會有部分復蘇。飲水中添加大劑量電解多維,是加快痊愈的有效手段。
4.2.2 農藥中毒
對于確診的中毒病例,病例較少時,可以在使用解毒藥之前,通過嗉囊解剖手術,直接清理嗉囊有毒物,沖洗后縫合即可。當然,對于大群病例,尋找針對性解毒藥仍然是重中之重。
4.2.3 黃曲霉菌毒素中毒
直接投喂抗黃曲霉毒素的西藥,飼料中添加舒肝利尿中獸藥,中西醫(yī)結合的療法效果確實可靠,應在實踐中推廣應用。
遵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的有關規(guī)定,是每一個獸醫(yī)和養(yǎng)鵝人的義務和常識。親臨現場的獸醫(yī),只不過是通過臨床表現及病死率,采集樣品的分析結果,確定傳染病的類別,從而采取相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