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素卿,孟樹標
(河北政法職業學院 石家莊 050061)
綠盲蝽別名花葉蟲、小臭蟲等,屬半翅目盲蝽科,近年來,在河北省葡萄產區為害逐年加重,己成為葡萄上的主要害蟲。據調查在河北辛集、晉州等冀中南地區葡萄園中,一般果園受害株率輕者10%~30%左右,重者達60%以上,給葡萄生產帶來極大損失。
綠盲蝽的口器為刺吸式,以若蟲和成蟲為害葡萄未展開的芽或剛剛展開的嫩梢、幼葉、花蕾和幼果。幼葉被害后最初形成針尖大小的黃褐色斑點。隨著葉片的生長和危害的蔓延,病斑會以小點為中心形成撕裂或出現不規則、大小不等的孔洞,俗稱“破葉瘋”。嚴重時葉片上聚集許多刺傷孔并出現皺褶、畸形甚至撕裂狀,使生長受阻、自身養分制造受到限制、植株生長和花芽分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幼果受害后,出現花皮幼果,隨果粒增大,在傷口處形成不規則的褐色壞死斑,嚴重影響果實外觀。果粒上多處受害的,往往斑點相連接,最后形成長條形、近圓形或不規則形褐色或黑色壞死斑,受害處龜裂,且只發生在表皮,不深入果肉。
綠盲蝽在本省1 年發生4~5 代,世代重疊現象嚴重,在葡萄整個生育期均有發生,以卵越冬,葡萄芽鱗是其主要越冬場所,此外,園內枯枝、落葉,也有少量越冬卵。翌年春季當葡萄發芽時為綠盲蝽越冬卵孵化期。越冬若蟲孵化后均集中在新梢頂端,為害尚未展開的幼葉。
5 月上旬當葡萄出現花穗后,開始為害幼嫩花穗和幼果,葡萄發芽后至幼果期是危害最重的時期。5月中旬前后越冬代若蟲開始羽化為成蟲,此時由于葡萄幼嫩組織減少,大部分綠盲蝽開始遷出葡萄園,轉移至附近雜草、果樹上為害,此代蟲量較少,對葡萄危害較輕,9 月下旬開始第5 代成蟲開始遷回葡萄園產卵越冬,此代發生數量多,且持續時間較長,從9 月下旬一直到11 月上中旬均有成蟲發生。
發生為害特點:一是時間早,早春葡萄發芽時(4月中下旬)即開始為害。二是世代重疊現象嚴重,1 年可發生5 代,但僅越冬代(1、2 代)給葡萄造成危害。三是為害具有趨嫩性,主要危害尚未展開的幼葉和幼嫩花穗,如不及時防治,會給葡萄生產帶來極大損失。四是喜陰濕環境,葡萄園距地面以上1 m內為害最重,下部新梢比上部新梢更容易受害,從上到下呈逐漸加重的趨勢[1]。
不同品種,對綠盲蝽抗性不同。常見栽培品種中紅地球、夏黑受害較重,而巨峰受害率相對偏低。
3.1 綠盲蝽寄主范圍廣 綠盲蝽食性雜,寄主廣泛,可為害棉花、玉米、苜蓿、棗、葡萄、蘋果等多種經濟作物。過去一直是棉花上的主要害蟲之一,近年來,隨著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棉花種植面積減少,葡萄等果樹種植面積增多,綠盲蝽向葡萄轉移,進而上升成為葡萄園的重要害蟲。葡萄與周圍其他果樹、林木和作物互為寄主植物,為綠盲蝽大量繁殖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
3.2 抗藥性增強 近年來,出于環保和食品安全的需要,一批毒性較高的有機磷農藥被禁止在果樹上使用,而長期單一使用菊酯類農藥,又使得綠盲蝽抗藥性大大增強、防治效果逐年下降,加之化學藥劑使用不當,殺滅了大量天敵,在一定程度上使綠盲蝽種群數量激增。
3.3 氣候條件適宜 綠盲蝽的發生與氣候條件關系密切,綠盲蝽越冬卵在整個越冬期間表現出較強的抗寒性,能夠抵御冬季低溫。加之近年來暖冬天氣增多,如2016 年12 月至2017 年2 月,河北省平均氣溫為-1.5 ℃,較常年偏高1.6 ℃,為近十年來最暖冬。冬季氣溫偏高,越冬蟲口基數必然偏大。
河北省屬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氣溫回升快,每次降雨過程后,天氣驟晴,溫、濕條件特別有利于綠盲蝽的孵化和繁殖,造成其蟲口密度大,再加上近年來,果農加強了對葡萄的肥水管理,新梢生長旺盛,但修剪水平跟不上,使果園通透性差,田間濕度增加,為綠盲蝽創造了有利的繁殖條件。
3.4 習性詭秘,防治困難 首先是綠盲蝽蟲體較小,體色與葉色相近,晝伏夜出,且白天多在葉背、葉柄等隱蔽處潛藏,這些生活習性導致其不易被人們發現;其次是綠盲蝽寄主范圍廣,成蟲善飛翔、跳躍,活動敏捷,受田間農事操作等活動驚擾后即迅速向其他植株或鄰近作物遷移,給防治帶來困難;再者綠盲蝽初期為害癥狀不明顯,且癥狀與其他病害相似極易混淆。如葉片癥狀與病毒病、藥害相似;果實危害與黑痘病、灰霉病和穗軸褐枯病的初期癥狀相似,因此常被誤認為是病害。而采取不當措施,造成蟲害大發生。
3.5 重視不夠 長期以來在葡萄的病蟲害防治中,存在重視病害防治而輕視蟲害的思想,認為葡萄上主要是病害,對蟲害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多數果農除發芽前噴一遍石硫合劑外,開花前后基本不噴殺蟲劑。另外,以前該蟲發生規模小,尚形不成災害,其為害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因而疏于防范,導致以為害嫩葉為主的綠盲蝽為害成災。
3.6 防治時間不合理 據觀察,在河北中南部地區4月中下旬葡萄開始展葉時綠盲蝽即開始為害,而大多數果農在5 月中旬開花前才第1 次用藥防治,此時綠盲蝽早已對葉片和花蕾造成危害,因而貽誤了有利防治時期。還有的果農擔心花前噴藥影響放蜂,也錯過了越冬卵開始孵化時防治的關鍵時期,導致綠盲蝽大量繁殖,給防治帶來很大困難。再者多數果農沒有雨后噴藥的習慣,致使雨后綠盲蝽猖獗為害。
4.1 農業防治 加強果園管理,創造不利于綠盲蝽生存繁殖的環境。一是葡萄園內避免間作綠葉類、直根類蔬菜,壓縮取食空間;二是加強葡萄夏季管理。生長季及時抹芽、處理副梢、綁蔓,改善架面通風透光條件;合理施肥,多施磷鉀肥,少用氮肥,防止葡萄徒長;多雨季節注意排水、雨后及時中耕除草,降低園內濕度。三是搞好果園衛生,埋土防寒前,清理果園內外的雜草、枯枝,集中帶出園外深埋或集中燒毀。
4.2 物理防治 利用綠盲蝽的趨光性,葡萄萌芽前后園內懸掛頻振式殺蟲燈,1 hm2果園懸掛1 臺即可有效控制其為害。有研究發現,綠盲蝽在選擇寄主時會涉及視覺識別,葡萄園中綠盲蝽對綠色顯示出強烈的趨性,利用這一特點,葡萄生長季節在園內懸掛青綠色粘蟲板,對其進行誘殺,可減少產卵量,減輕危害[2]。此外,胡蘿卜、香菜、綠豆等作物對綠盲蝽成蟲具有較強的誘集作用,可在葡萄園周圍一定范圍種植誘集作物,然后集中殺滅,也是一種物理防治手段。
4.3 化學防治 葡萄綠盲蝽防治的重點,應放在前期,治早、治小,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防治方法如下:1)發芽前:噴3~5 波美度石硫合劑,消滅越冬蟲卵。2)發芽至新梢展葉期,這一時期越冬代發生較整齊,有利于集中殺滅,是化學防治關鍵時期[3]。有效藥劑有:20%吡蟲啉WP 3 500~4 000 倍液、5%啶蟲脒ME 1 500 倍液、52.25%氯氰毒死蜱EC 1 500 倍液,20%丁硫克百威EC 2 000 倍液、30%噻嗪酮毒死蜱EW 1 000倍液及聯苯菊酯、功夫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菊酯類農藥,此外,近年來生物農藥在生產上也大量應用,據報道,2%阿維菌素乳油2 000~3 000 倍液、0.5%黎蘆堿乳油1 000 倍液或復合煙堿殺蟲劑乳油700 倍液對葡萄園綠盲蝽的防治效果明顯、防效穩定,可根據生產實際選用[4]。在每代綠盲蝽發生期每隔7~10 d 噴1次,危害嚴重的果園連噴3 次,可有效降低綠盲蝽的數量。為提高藥效,同時避免害蟲產生抗藥性,可將觸殺性好和內吸性強的不同藥劑混合使用,并且交替使用。噴藥時要嚴控噴藥質量,一定要細致、周到,葉面、葉背,葡萄園周邊植物也一并噴藥。綠盲蝽晝伏夜出,噴藥時間可選在其活動時期清晨或傍晚,在上午9:00 以前或下午17:00 以后防治綠盲蝽效果最佳。為防止綠盲蝽轉移為害,提倡統一行動,統防統治,提高防效。
4.4 生物防治 葡萄園間綠盲蝽天敵種類和數量較多,主要有卵寄生蜂、蜘蛛、草蛉、花蝽、姬獵蝽、瓢蟲類等,注意保護和充分利用這些天敵,如化學防治時盡量選用對天敵毒性小的殺蟲劑,利用天敵控制綠盲蝽的發生數量,達到以蟲治蟲目的。還可利用微生物進行防治,如白僵菌,目前,白僵菌已可進行成熟的產業化生產,是一種良好的害蟲生物防治制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