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北京東城安定門外的立水橋如今變化得已經讓我認不出來了,而今的立水橋高樓林立,人流穿梭,車水馬龍,再也找不到少年時我看到過的立水橋的一絲蹤影。立水橋在如今的北京北五環外三公里左右的地方,位于海淀、朝陽、昌平三個區的交界處。據史志記載:明朝時發源于西山的清河流經此地,為了通行方便,人們在河上修了一座木橋,因過往車輛行人較多,這座木橋被壓壞了,在原址上又重新修建了一座石橋,用的都是十分堅硬的花崗巖,堅固的橋墩立于水中,故稱立水橋。
小的時候,北京人把二環路以外,也就是老北京四九城外,統稱為城外頭兒。那時京城的西北邊,出了二環就是大片的莊稼地和菜地,晚上更是漆黑一片。二環外既是如此,更別說三環、四環、五環外了,而且那時候交通很不方便,出趟城談何容易。
立水橋這個名字,我第一次聽說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我和同學們曾經在寒冷的大冬天去那里為建防空洞拉過沙子。1969年初,中國和前蘇聯兩國因邊界問題發生了軍事沖突,兩國軍隊在邊境線上劍拔弩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在中央的指示下,全國開始了備戰備荒的高潮,學校遵照上級領導的號召,為了防止蘇聯飛機的轟炸,大家一齊動手修建防空洞。那時我所在的中學幾乎全校的老師、男女同學都停下課來參加勞動。沒有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指導,幾乎都是在軍宣隊、工宣隊和學校革委會的領導下,由學校的老師和學生以及學校工友自力更生建造,那陣勢頗有點像1958年那場轟轟烈烈的全民大煉鋼鐵運動……
那個時代大家的政治熱情都很高。防空洞需要的磚上級滿足不了,那就想辦法自己燒,于是院子里搭起了一座巨大的磚窯,操場上碼滿了學生們用黃土做成的磚坯,可因為不懂技術要領,燒出的磚像酥皮點心,用手一掰就兩半了,基本不能用。沒有別的辦法,于是去離學校最近的二環路城墻拆城磚,每個學生抱一塊,排著隊往回搬,一路搬回學校,學校操場上成了一個大號的工地。

除了去搬城磚,還有一件讓我最為難忘的事兒,就是去立水橋拉沙子,砌磚需要大量的沙子和水泥。都說郊區立水橋歷史上有河道,所以那里出沙子,這次北京城里大挖防空洞,很多工廠和學校都去那里拉沙子。大冬天的防空洞施工一天也不能停止,因為這是一項政治任務耽誤不得。所以那年11月下旬,學校軍宣隊的領導從我們年級選了十幾名身體條件好的學生去立水橋拉沙子,出發前還借給我們每人一件八成新的軍大衣,給每人發了一把大鐵鍬。
那天早上,我們在學校集合完畢,身穿軍大衣,乘上軍代表為我們聯系的幾輛敞篷軍用大卡車,浩浩蕩蕩地駛往立水橋。那時北京的冬天特別冷,凜冽的寒風不斷地從豎起的大衣領子鉆進身體里,凍得我們渾身打哆嗦。車上的每個人都緊緊地裹著那件軍大衣,抱著一把大鐵鍬,兩只手塞進袖口里,幾個人站在露天的車廂里互相擠靠著取暖,迎著寒冷的西北風,嘴里不時地噴出一股股的白色哈氣。
盡管這樣,我們還是很興奮,因為我們這些十四五歲的少年,長這么大還從沒有這樣風光地穿著草綠色的軍大衣,像軍人一樣站在敞篷的軍用卡車上招搖過市,一路上過足了車癮,有一種新鮮、刺激、好玩兒的感覺。而且這還是一件光榮的政治任務,能夠從上千名學生中選拔出來我們這十幾個人來拉沙子,就像戰斗在最前線的突擊隊戰士一樣,感到無上的光榮和自豪……
幾輛軍車載著我們一路向北,出了安定門一路風光開到了立水橋。由于沙子巨大的需求量,每天來這里拉沙子的各路車輛絡繹不絕,立水橋方圓一帶的地面,早已被挖得滿目瘡痍。我們的汽車在一個沙坑邊兒停下來,大家跳下車,脫了大衣,揮動鐵鍬,開始往車上裝沙子,沒有推土機和“撓子”,只能用鐵鍬一鍬一鍬地往車上裝,那一鍬沙子沒有點力氣還真掄不上去。大概用了兩個多小時,總算裝滿了汽車,那是四五噸沙子啊!這時每個人都累得大汗淋漓,渾身上下弄了一身沙子,兩只胳膊生疼,再也覺不出冷來了。
休息了一會兒,然后上車,坐在沙堆上面返回了學校。到了學校門口,汽車開不進去了,老師和同學們趕緊迎出來,用小推車推、柳條筐抬,把沙子運到了學校的操場上。
挖防空洞耗費了我們一年多的時光,每個同學都干過和泥、搬磚、當小工的活兒。可那時的人們似乎有一股子干不完的勁頭,一股子革命獻身精神。挖防空洞那陣子,從始到終,沒有一個人要求過什么物質獎勵,大家反而還對這種集體活動充滿著無限的熱情,幾乎每個人都積極參與,且毫無怨言。
50多年過去了,也不知道我們費了那么大力氣修建的防空洞,如今它們的命運如何?是拆除了還是健在,不得而知。可惜的是那里曾經埋藏著許多安定門城墻上的老城磚以及立水橋那幾十噸沙子,那些城磚可是見證了老北京古城幾百年歷史變遷的國寶啊!
因為拉沙子,讓我知道了安定門城外有個地方叫立水橋,那里盛產沙子,可現在那里早已是今非昔比,徹底變了模樣,也沒有了沙子。現在想起那趟拉沙子活兒,仍舊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