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天

英國國家劇院的戲劇《議事錄》講述的是在1988年夏天,發生在一個英國家庭客廳內的故事。一天早晨,當丈夫羅賓回到家的時候,迎接他的只有對他冷嘲熱諷的妻子安娜,被狐貍糟蹋過的漂亮花園。不過,在這樣的一個家庭中,飄蕩著他們死去兒子的幽靈......《議事錄》全劇只有男女兩個主人公,且場景固定在客廳內。其實在中國的戲劇演出作品中,也有這種只有兩名演員演出的戲劇,比如人藝經典的話劇《洋麻將》,還有上演時一票難求的《喜劇的憂傷》。《議事錄》是英國客廳戲的新作,通過這部戲,中國觀眾不僅可以了解客廳戲劇這種形式,還能一窺1988年英國社會的風貌。
那么到底什么是客廳戲呢?它產生于19世紀,主要集中反映資產階級生活觀念的戲劇。當時比較著名的有易卜生晚年的幾部作品,例如《人民公敵》和《玩偶之家》,這些劇中的主要場景都發生在客廳中。“客廳劇”的名字由此得來,因為劇中也常常討論社會問題,所以,也被稱為“社會問題劇”。我們國家非常著名的客廳劇想必觀眾一定不會陌生,那就是曹禺的《雷雨》和《日出》。客廳戲的好看之處就在于,通過“客廳”這個很小的空間,但是卻能囊括復雜的社會問題,唇槍舌劍的臺詞背后,隱藏著人們對社會問題睿智的思考。
在20世紀,劇作家愛德華·阿爾比還有一部很重要的客廳戲劇——《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它通過描述一對中年夫妻的生活,影射了美國當時肯尼迪時代的社會狀態——一切都像是劇中夫妻的婚姻一樣,搖搖欲墜。近年來在英國國家劇院演出的《女王召見》,這部戲將女王的個人生活與政治生活融合在一起,充滿了政治意味,卻又不失英式幽默。同時,大衛·赫爾的《天窗》通過描寫一對社會地位懸殊的舊情人的故事,在一個簡單的客廳中,通過密集的對話,揭開了他們過去的種種往事。同樣由大衛·赫爾編劇的《我相信的事》,則不僅探討了2018年英國的政治環境,而且將敘述者放在了女性的視角之上。這些戲劇和《議事錄》形成了有趣的呼應關系——它們都帶有很強的社會意味,又將話題濃縮在家庭的客廳當中。
《議事錄》的編劇西蒙·伍茲將故事的背景時間設定在1988年,這一年,當時的英國首相,被人們稱為“鐵娘子”的撒切爾夫人剛剛連任,她在英國國內操持的許多項計劃都引起了極大的爭議。比如,當時英國社會上爆發了大規模的礦工罷工事件,罷工的工人與警察之間產生了沖突和流血事件。而以撒切爾夫人為首的內閣政府,他們的目的,卻是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工會的權力。即便當時撒切爾夫人政府指出,他們并無意要摧毀采礦業,但是,他們的舉措確實對很多底層工人的生存境遇造成了打擊。另外,撒切爾夫人還認為,英國的學校應該恪守傳統價值觀的教育理念,防止新的思潮以及多元文化的滲入。這樣的法規和觀念激起了社會上年輕人和性少數群體的憤怒感,他們紛紛走上街頭,表達自己的憤怒。
很顯然,《議事錄》編劇的志向,并不是在舞臺上如實地呈現一個1988年,英國家庭生活的一角。他賦予了這個故事更加豐富的內涵。他最先做的,就是讓這一對夫妻有反差感、戲劇感和矛盾感。他將男主人公羅賓設定為一個當時撒切爾領導的英國保守黨內閣中的一名政府官員,而他的妻子安娜,則是一個對當時政府的許多舉措不滿,特別是對自己的婚姻狀態非常不滿的女人。不過,編劇并沒有將夫妻間的拌嘴和吵架完全用一種悲觀的方式呈現出來,而是利用了很多英式幽默填充在字里行間,給整出戲增添了不少的可看度和趣味性。
因此,《議事錄》是用客廳劇的方式,來表達1988年英國的社會問題。但是,這樣的問題其實在世界范圍內仍然十分普遍,比如關于礦工社會收入的問題,比如關于女性以及性少數群體不能得到公平對待的問題。客廳劇的形式,兩個演員之間臺詞的信息量并沒有那么多,多多少少在嚴肅的題材下,給觀眾增添了許多喘息的機會。導演西蒙·戈德溫和編劇西蒙·伍茲希望通過這樣一個1980年代的故事,來喚醒當下人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以及對人施予同情,很明顯,它做到了,并且提供了客廳劇的一個絕佳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