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萃
2021年7月罕見暴雨和洪水席卷德國、荷蘭和比利時等西歐國家,截至7月底,這次洪災中的遇難人數已經超過200人,數百人下落不明。
與此同時,美國西岸和加拿大西部廣大地區都在高溫炙烤中煎熬。7月10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死亡谷,氣溫達到驚人的54.4攝氏度。這一溫度立即成為人類自有科學精確記錄能力以來的全球最高氣溫。就連一向氣候涼爽宜人的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利頓小鎮,也在6月29日創下49.6攝氏度的最高氣溫紀錄。據估計,加拿大因今夏高溫極端天氣所致的死亡人數有約500人。
持續高溫干燥的天氣不僅讓美國西北部地區出現了嚴重旱情,還引發了多起森林大火??拷永D醽喼莸纳交?,持續燃燒兩周,侵吞了大約39萬公頃森林和土地,超過了洛杉磯的城市面積,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場森林大火,對空氣和環境都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北美洲并不是遭遇酷熱高溫的唯一地區。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也迎來了34.8攝氏度的高溫天氣,打破了自1901年以來當地6月最高氣溫紀錄。
科學家們認為,極端天氣都是相互關聯的,一個地區的極端天氣事件,往往都會伴隨著其他地區的極端天氣事件。
根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的研究分析,2020年與19世紀的工業革命開始之時相比,全球平均溫度高出了1.2攝氏度。且這種溫度的上升在不同地區也不是均等的——北極地區溫度的上升速度就是其他地區的三倍。這樣的不均衡,導致了對北半球氣候影響極大的高速氣流帶受到嚴重阻礙。
英國氣候專家海莉·福勒解釋說:“隨著北極地區的氣溫升高,北半球緯度間的溫差變小,從而使得高速氣流帶被破壞且運行速度降低,加上溫度升高后大氣吸收了更多的水分,這就導致極端暴雨更加頻繁發生?!毕嚓P研究表明,溫度每上升1攝氏度,空氣中能吸收的水分會平均增加7%。這樣的結果就是,暴雨在短時期內就能帶來極端降雨量。
當前有一些學者甚至提出了這樣的一個理論:最近的一系列極端天氣事件是全球氣候系統進入危險狀態的信號。我們沒能看到氣溫溫和地、循序漸進式升高,也沒能看到極端天氣事件的緩慢發展,因為研究者們發現,我們看到的是一系列“非線性”的極端天氣事件,有如多米諾效應,將旱災、高溫、暴雨等極端事件串聯起來。
雖然氣候專家們在很早之前就指出全球氣候危機會給地球帶來更加頻繁的風暴、洪水及酷熱等極端天氣事件,但近期發生的這些極端天氣事件也“極端”到超出了科學家的預期。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也得出一個明確結論:伴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現象會更加頻繁地發生。IPCC報告主要作者之一弗朗索瓦·戈蒙尼教授指出:“被我們稱之為‘極端的特殊性到如今已逐漸常態化,而過去那種我們習以為常的氣候已經一去不復返。氣候變化沒有疫苗可以預防?!?h3>不管如何逃避,都無法絕對安全
全球極端天氣事件似乎會逐漸成為一種新常態,這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已經不是遙遠的長期計劃,而是迫在眉睫的任務。氣候變化的災難絕不是一次性的不幸事故,而是人類日復一日地在全球各地展開活動后的破壞性結果。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近期描繪出一幅有關全球變暖的絕望畫面:在未來的幾十年,如果全球氣溫在19世紀工業革命之前的水平上再升溫3攝氏度,地球上大面積的熱帶地區會酷熱難耐到無法從事任何戶外活動,珊瑚礁和賴以生存的海洋生態系統將會消失殆盡。嚴重的糧食歉收將是一種常態,南極洲和格陵蘭附近的冰山將一去不復返,迎接我們的將是用單位“米”而不是“毫米”來計量海平面上升的程度。
就在8月9日,IPCC發布第六次評估報告,該報告包含了對“氣候臨界點”的描述,指出氣候臨界點一旦被突破,就可能造成包括復雜的極端天氣事件在內的破壞性影響。
在談到人類如何行動起來應對全球變暖與極端天氣的影響時,英國牛津大學環境變化研究所副主任也是“全球天氣歸因”組織創始人之一的弗里德里克·奧托博士表示,即使現在每個公民和國家都能履行約定來盡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我們仍然能看到更頻繁、影響更重大的極端天氣事件。因此,她建議,除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應該投資并致力于社會如何調整并適應未來的極端天氣事件。
全球變暖是一個被廣泛研究的課題,但是如今我們真的眼見為實了。面對最近發生在世界各地的連續不斷的極端天氣事件,及其帶來的毀滅性破壞,最可怕的或許是,無論我們如何逃避,其實我們都無法絕對安全;無論我們如何感覺置身事外,其實我們都身處其中。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21年第30期,張云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