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艷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對初中生非常重要。因為初中階段是學生個性發展的一個非常特殊、重要和決定性的階段。學生在身心發展不平衡的狀態下尤其容易出現心理障礙。如果不及時引導疏解,勢必會導致學生心理障礙的發生,對學生的發展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在農村初中,這一問題擺在了心理健康教師的面前,我們應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出發,認真研究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促進初中問題學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問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因探究
前言
學生到了初中,發展很快。隨著青春期的到來,第二性征的出現,生理心理發展極度不平衡,身體急速拔高,但相對應的心理發展卻極其緩慢,初中生的心理水平仍處于從孩童時期向成熟期的過渡階段,因此,加強農村初中學生心理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1.農村初中問題學生的學習問題
教師都應該明白,心理健康沒有問題的學生與有心理障礙的問題學生的發展是不同的。心理健康沒有障礙的學生他們可以跟隨老師在正常的學習活動中,開展基于學習能力和學科綜合素養的發展;然而,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都不能跟隨教師開展基本的學習生活,相應的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學科綜合素養也就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在小學步入初中之后,學生的學習壓力會劇增,初中畢業班學生不僅面臨著課業壓力,面臨著生理心理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壓力,還面臨著升學的壓力,有些學校片面追求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使學生整天承受著精神超負荷的壓力,導致學生出現腦神經極度緊繃,夜間失眠,焦慮,記憶力消退等現象。最可怕的是,如果這時家長還冷嘲熱諷,教師冷眼相對,同學的孤立行為,可能會導致學生出現心理障礙,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專業人士的正確引導和疏解,可能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永久性損害。
2.農村初中畢業班問題學生的常見心理問題
2.1厭學情緒嚴重
一些農村初中畢業班問題學生由于學習基礎不好,面臨畢業之際,大部分會產生厭學心理,有的甚至會產生輟學的想法,因為沒有前期知識的累積,面臨畢業課業成績無法得到有效提升,他們會慢慢的對學習不感興趣,這些問題學生會經常找借口遲到、早退,甚至無故缺課;上課時不認真聽講,在課上睡覺、不努力學習;大聲喧嘩,打擾其他學生的正常學習活動,學習動機不強,對學習不感興趣等問題。
2.2耐挫能力差
一些問題學生所出現的問題有多重因素,家長的溺愛,或是無人管教,或是跟社會上不良人員學的歪風邪氣,但都表現出一點:問題學生的心理素質較差,意志力不堅定,抗挫折能力弱。
3.影響農村初中畢業班問題學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3.1人際關系不良,交往受挫
集體中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學生個體的心理健康發展有很大影響。初中生的人際關系主要是同學或是和同齡人之間的集體關系。良好的人際處理關系會使學生開朗樂觀,心理得到健康發展,初中生年紀較小,心智不成熟,這使得他們格外關注有一方面的問題,往往一些心理健康的學生在班集體中會更快的交到朋友,而一些問題學生由于缺乏經驗和與他人有效溝通的方法,他們在與同學的交往中經常遇到障礙,有的會受到同學們的孤立和疏遠,有的會在與朋友相處時失去朋友的信任,隨之而來的這些問題會讓這些問題學生感到深深的沮喪和焦慮,一個人會變得敏感,會變的缺乏安全感和自卑感,開始害怕與人交流與相處。這是問題學生焦慮和容易孤獨的主要原因之一。
3.2性生理成熟與性心理相對不成熟的沖突
農村初中生理性機能的迅速成熟以及性意識的覺醒,使其很自然地產生對性知識的探索及對異性的興趣,但農村初中往往不重視性知識的教育,使學生缺乏了必要的心理準備,再加上性心理成熟的滯后,造成了性心理的不健康問題。
3.3社會負面因素的影響
隨著市場經濟的競爭,很多不良的思想意識和某些社會丑陋現象,也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如:影視作品中的暴力鏡頭,色情畫面,社會上的違法犯罪行為等等。初中學生年齡普遍偏小,心智發展不成熟,他們無法判定出現在眼前的信息是好是壞,沒有正確引導就會走上歪路,這也是一些問題學生沾染上不良行為習慣的原因之一。
4.解決農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對策
4.1采取切實措施,減輕學生過重的心理負擔。
學校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性綜合性發展;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教學要逐步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擺脫課本和作業的局限,形成學生可以提問、教師可以回答的動態學習環境;從片面提高學習成績,到全面提高學生學習質量,使學生不僅能掌握知識和技能,還應獲得實踐生活能力和對自己生活的信心,家長的期望必須與現實相適應,不能超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負荷,學校教師應幫助家長充分了解孩子的情況,正確評估他們的情況并設定適當的目標,以減輕家庭對學生的壓力。
4.2家庭學校,共同維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經常舉辦各種形式的家長會,介紹學校教育內容和學生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形成統一的整體,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從而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從學生實際出發,樹立平等、民主、互助、競爭的參與意識,尋求并實施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4.3精神衛生教育
通過教學、學習、生活、生理、交往等各個方面的改善措施,為初中畢業班的學生提供適合自身特點的心理健康課程,幫助問題學生掌握心理學基礎理論,了解其基本構架,克服問題學生的心理問題,改善問題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培養他們的心理素質。
4.4實施心理輔導
依據心理學原理,建立有效的心理咨詢服務,配備經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咨詢師,對畢業班問題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科學的調查,發現他們的心理問題,加以正確引導及紓解促進學生對自身心理問題的正確認識和自我調節,使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及時的解決。
4.5營造積極的校園文化氛圍
具有活力、主動、勤奮、有針對性的學習環境,能使學生在積極向上的氛圍中,變得積極向上,可以充分發揮其學習潛能,發展潛能,從而減輕畢業班學生的心理負擔和沉重的壓力,培養高素質人才,預防各種心理問題。
4.6轉變教師教育觀念,提高科學育人水平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證明,教學的重要內容和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只有全面性、綜合性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心理、認知、道德素質,才能有效地培養出健康的人才。為此,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目標,確立現代教學目標: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開發學生心理潛能、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為目標,使我國教師在教學中能積極大膽地進行心理輔導,并將心理輔導充分滲透于本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反之,優化學生心理就會成為空話。
結語
總的來說,要實現初中畢業班問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學與心理咨詢之間的相互滲透,首先需要改變上述刺激因素和條件,積極開展對問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確保學生身心健康得到充分的維護。
參考文獻:
[1]閉璋.農村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問題與應對策略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12(26):71.
[2]劉玉祖.農村初中隨班就讀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干預策略[J].新課程·下旬,2019(4):26.
[3]馮靈元.淺談農村初中班主任工作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新課程·下旬,2017(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