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晗
央視播出的紅色主旋律劇《覺醒年代》因為好看而引發年輕人的追捧,它圍繞《新青年》雜志的創刊展開,講述了1915 年到1921 年的歷史,一百年前的青年如何為國人啟蒙思想,為國家探索新的道路。《覺醒年代》有質感有溫度,讓觀眾感覺許多偉人不再是歷史課本里的一個個名字,而是鮮活可親的人。
《覺醒年代》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原因之一是擅長講故事,用具體故事來反映人物性格、刻畫人物形象。比如,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李大釗。
有這樣一段劇情:李大釗把妻子和兩個孩子從鄉下老家接到北京,打算帶他們去吃頓好的——涮羊肉,孩子們都歡天喜地地期待著這難得的“牙祭”。一家人正要出門時,突然來了兩個北大學生,其中一個學生未能及時交學費,需要找教職工做擔保,否則就不能繼續上學。李大釗二話不說就答應做擔保,后來得知學費差5 塊大洋,又說,不需要那么麻煩,我可以拿錢給他先交上學費。他一掏口袋,結果剩下的錢不夠——剛剛才給了來幫忙盤炕的小伙子一些錢,那小伙子的父親生病了。
這時,李大釗的妻子趙紉蘭來解圍,她拿出一些錢說,之前寄給她來京的路費沒用完。兩人的錢湊齊了給學生,在這種經濟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全家吃涮羊肉的計劃自然泡湯了。
那么,李大釗會怎樣跟滿心期待的孩子解釋這件事呢?說對不起,家里沒錢了?或者一臉嚴肅講大道理?都不是。李大釗樂呵呵地開始“胡說八道”:“爸爸要跟你們說一件事,就是吃肉的壞處,吃肉有哪些壞處呢?它塞牙!”
妻子趙紉蘭已經開始準備做面條,在家吃飯,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嗎?不,后面還有一重轉折,天降神兵,原來北大的蔡元培校長派人來送錢,他說,知道李大釗慷慨助人,安家時可能會缺錢用,就把他的工資扣下30 塊大洋,讓人直接送交趙紉蘭。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全家人面露喜色:又可以去吃涮羊肉了!女兒興奮地伏在李大釗耳朵前說:“爸爸,告訴你一件事,我吃肉不塞牙!”李大釗也笑著說:“其實啊,爸爸吃肉也不塞牙!”
這段情節溫暖、幽默,富有生活氣息,立體地呈現了人物形象。首先,李大釗是一個慈父,關心妻子,愛護孩子,對身邊有困難的人隨時會伸出援手。妻子趙紉蘭對他的為人非常了解,將有限的生活費精打細算,默默支持丈夫。而且李大釗熱心助人的事一定做了很多,所以學生有困難首先會想到找他來幫忙,連蔡元培校長也知道他留不下錢,都拿來幫助有需要的人了。蔡元培的“先見之明”不光救了急,讓故事曲折好看,同時刻畫了李大釗和蔡元培兩個人的形象:一個慷慨助人,急公好義;一個細致周到,關愛員工。真是一群可愛的人!
這給了我們寫作文一些啟發:怎樣寫活一個人的性格特點?需要把這種性格特點放在特定的場景里來講述。另外,寫人物對話盡可能地運用生活語言。偉人也有家常的一面,“吃肉塞牙”的場景溫馨詼諧,讓觀眾感覺親切和共情,人物就活起來了。而劇情的一波三折可以增加看點。看他們一家可以去吃肉,我們松了口氣,比自己吃到還要開心!
看電視劇也可以學寫作方法,你學到了嗎?
(本刊原創稿,知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