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軍
修辭手法是為增強表達效果,通過修飾、調整語句,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高語言表達水平的方式。本期《青年文摘》的文章,修辭手法運用十分豐富,表達效果突出,值得同學們在寫作中借鑒。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得最廣泛的修辭格之一。例如:
1.唐騁想做“地衣”,他覺得這個生物最能代表自己。(《科普UP主唐騁:給不穿鞋的人穿上鞋子》)
2.是的,她聽著同學在周圍跑來跑去,歡樂的潮水漫延過來,到她身邊卻突然凝固,變成一堵堅硬的隔絕她進入的冰冷透明的墻。(《孤立冰墻》)
3.每隔幾天,他就像一臺破機器一樣,被父母修理一通。(《少年如豆》)
恰當運用比喻,可以使句子淺顯易懂,生動形象。筆者的學生曾經在作文初稿里這樣寫道:“天空湛藍,微風吹拂。”后來,她運用比喻手法做了修改:“天空就像一張浸潤著牛奶的淺藍色桌布,微風雪絨一樣拂過耳畔。”
夸張,是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夸大或縮小的修辭方式。例如:
1.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鐵人”是怎樣煉成的》)
2.突然有一天,老郎中令回到官署,笑得臉上的皺紋如綻放的菊花,頷下的白須仿佛都飄灑著快樂。(《李廣:“飛將軍”的悲情人生》)
有同學在作文里寫春回大地的景象,就直接用了杜牧那句帶有夸張修辭的詩句:“千里鶯啼綠映紅。”你如果要描繪某人快樂得飛起,也可以仿照上面的例子這樣寫:“秀發在風中飛揚,仿佛都飄灑著快樂。”
仿詞是根據表達的需要,更換現成詞語的某個語素或詞,臨時仿造出新的詞語,改變原來特定的詞義,創造出新意的修辭手法。例如:
1.“剩”者為王,那剩到最后的夢想,就是唯一的、堅不可摧的夢想。(《“剩”者為王》)
2.多愁善感的寶玉最終選擇了懸崖撒手,而大江健三郎一直好好照顧光,他教會我們更重要的是“懸崖拉手”。(《有害的多愁善感》)
有同學用仿詞的手法寫天氣寒冷:“放眼望去,銀裝素裹,草木皆‘冰。”寫某人心胸狹隘,凡事都愛計較:“他不僅是斤斤計較,而且是兩兩計較、克克計較。”
比擬是將人比作物、將物比作人,或將甲物化為乙物的修辭手法。例如:
1.地垂下眼簾微笑,心想人怎么老不開竅呢?(《土地的法則》)
2.就這樣,國寶的“前世今生”,成為《國家寶藏》開創性與故事性兼具的講述模式。(《于蕾:帶“國家寶藏”下凡》)
3.沒事時,學株植物,生根/把自己扎在地上,牢牢地。(《從高處到低處》)
有同學用擬人的手法寫老屋的農具:“每當下雨的時候,我總聽見那些農具聚在草屋底下幽雅地談論著一些事情,關于節氣、耕耘以及收獲。”有同學寫自己和同伴的成長,初稿是這樣的:“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逐漸長大了,在事業上也開始有了點成績。”使用比擬的手法修改之后,表達更加形象生動:“少年們承了陽光雨露,開始發芽、開花、結果。”
本期《青年文摘》的文章,還運用了其他許多修辭手法。例如,排比手法:“真正的奢侈是冒險,真正的富足是自選探索方向,真正的優秀是藐視標準,真正的自由是個性發揮。”(《大人物不走直線路徑》)對比手法:“多愁善感是無力的,而溫柔是有力的;多愁善感是冷色調的,溫柔則是暖色調的。”(《有害的多愁善感》)反語手法:“李大釗樂呵呵地開始‘胡說八道。”(《跟著〈覺醒年代〉學寫作》)
《于蕾:帶“國家寶藏”下凡》里寫道:“網友紛紛為此點贊留言:跟著央視學寫作文吧!”在這里,我也要呼吁:同學們,快跟著《青年文摘》學寫作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