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姜季

2021年9月29日,《浙江省中醫藥條例》經浙江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條例將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以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為核心,系統規定了中醫藥服務、中藥保護與產業發展、中醫藥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等內容。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將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確定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上升到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南陽考察時再次強調,要做好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積極推進中醫藥科研和創新,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健康服務。
浙江是中醫藥大省,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歷代名醫輩出,流派紛呈,在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時,浙江也是我國中藥材重點產區之一,“浙八味”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然而,我省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如何破題?條例主要從四方面著手,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提供法治保障。
首創醫術確有專長人員尋訪制度
目前,在我國,取得醫師資格需要通過國家認可的考試、考核,并且還需要滿足其他一系列程序要求。這一制度設計同我國中醫藥傳統的特性并不完全一致。民間從事中醫藥活動的專長人員,其中相當一部分沒有接受過院校教育,因此不完全掌握同政府考核機制進行對話的語言,同時,也難以滿足“兩名以上中醫醫師推薦”等其他程序要求。此外,許多掌握驗方、秘方的專長人員,在觀念上也往往缺乏申報考核的動力。這些專長人員雖然游離于現行體制之外,但因其提供的中醫藥醫療服務療效確切,收費低廉,往往受到基層群眾,特別是偏遠鄉村群眾的喜愛。
為有效吸收專長人員以合法的身份行醫,搶救瀕臨失傳的傳統療法,將傳統中醫藥發揚光大,條例建立了尋訪制度,要求有關部門主動對醫術確有專長人員組織開展調查、登記,鼓勵其依法取得醫師資格。此外,條例還進一步規定,鼓勵中醫醫療機構設置中醫(專長)醫師崗位,支持中醫(專長)醫師承擔有關中醫藥培訓任務,促進民間特色技術療法的推廣使用和傳承發展。
推動“浙派”中醫傳承發展
我省地方中醫流派影響深遠,共有包括丹溪學派在內的“浙派中醫”十大流派,何氏內科在內的41家全省地方特色中醫流派。
為了傳承和發揮傳統醫派的特色文化,條例要求發揮“浙派中醫”在臨床應用、科學研究、學術推廣、人才培養、文化建設和對外交流中的作用,加大對畬族等少數民族醫藥傳承創新、科學研究和資源保護的扶持力度。同時,要求政府舉辦的醫療機構對古代經典名方有計劃地組織研究開發,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藥產品;鼓勵企業研究開發、推廣以本省道地中藥材為原料的化妝品、藥膳、藥食同源的相關產品。
此外,條例明確規定,省中醫藥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遴選“浙派中醫”、畬族等少數民族醫藥的學術傳承項目和傳承人,并向社會公開這些項目,讓社會充分了解我們有哪些傳統中醫藥診療項目、優勢和特色治療方法。通過設立國醫大師、名老中醫、老藥工和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推動“浙派中醫”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診療技術的傳承發展。同時,鼓勵社會力量以優勢中醫醫療機構和中醫醫療團隊為依托,興辦連鎖經營的名醫堂。發揮名老中醫專家和中醫學術傳承人的作用,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
加強弘揚中醫藥文化
講好中醫藥故事、傳播中醫藥文化、展示中醫藥文化魅力,有助于增強中醫藥文化吸引力。為此,條例規定加強中醫藥文化傳播和知識普及,支持建設中醫藥博物館、中醫藥文化館、中草藥博覽園等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支持開發、創作具有浙江特色的中醫藥文化科普創意產品和文藝作品,推動中醫藥文化和知識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提高公眾的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將中醫藥文化和知識納入中小學相關課程,普及中醫藥常識。
要做好教育和宣傳,還離不開對教育和宣傳所依托的資源的保護。為此,條例規定加強對中醫藥文物古跡、老字號、名醫故居以及其他有價值的歷史遺存的保護和利用,組織開展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保護、傳承工作;建立中醫藥傳統知識數據保護平臺,做好本省中醫藥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挖掘和整理工作,搶救瀕臨失傳的珍稀和珍貴古籍文獻,搜集、整理和發掘古代經典名方、驗方、秘方和有獨特療效的傳統診療技術,建立中醫藥古籍數字圖書館,推動中醫藥古籍文獻、傳統診療方法和技術的數字化。
全面挖掘傳統中醫藥的價值
中醫藥文化要得到傳承和創新,必須有盡可能多可供向外延伸、擴展的載體。為此,除了在提供醫療服務上下功夫,更重要的還要發揮中醫藥“治未病”的特色優勢,將中醫藥“治未病”的理念融入健康產業化,充分挖掘、使用中醫藥保健元素,實現多產業的融合。
為此,條例根據我省行之有效的實踐經驗,對中醫藥產業化和多產業融合作了相應規定。要求各地根據自身特點,利用好中醫藥資源優勢,推動中醫藥與養生保健、養老服務、文化、旅游、體育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并且還作了鼓勵創建旅游示范基地,鼓勵建設中醫藥特色小鎮和特色街區的具體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