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一鑫
(中鐵十二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00)
鐵路隧道的洞口段施工既是整個工程的首要環節,同時也對后續的洞身施工產生了直接影響,施工單位必須要給予高度的重視。洞口段施工內容主要包括支護處理、洞口開挖、防排水及洞門襯砌等幾部分。現場施工人員一方面要按照流程順序,把握好每個環節的技術要點;另一方面,還要做好實時監測,包括洞口變形監測、地面沉降監測等。一旦發現有明顯變形或沉降,應當立即采取措施,保障現場人員安全和工程質量安全。
某鐵路隧道全長10859m,起止里程為D3K279+820 ~DK290+666。經地質勘察,該工程區域地質條件復雜,其中IV、V級圍巖占比超過了85%。洞身穿過1 條高烈度地震及活動斷裂帶,面臨高溫熱水、突泥突水、危巖落石等不良地質。最大埋深達1215m,屬厚強風化地層。
邊仰坡開挖作業遵循“自上而下”的順序,結合現場施工環境,開挖前需要做好兩項準備工作:其一是布置截水天溝,起到攔截、排出雨水的作用,防止形成積水并向下滲透,保證邊仰坡的結構穩定。其二是做好邊仰坡的防護加固。在洞口明暗分界處,對稱布置4 條預加固樁。樁體澆筑完畢,并且達到設計強度的90%后,再繼續下一步的施工。在隧道洞口的拱部處,安裝一條總長度為35m、直徑為100mm 的超前管棚,沿著洞口上拱內部固定,同時配合使用鋼筋籠完成加固。洞口外部的碎石土邊坡,由于植被較少加上常年雨水沖刷、風化作用影響,坡體穩定性不理想。在此處通過布置錨桿框架梁的方式,構筑永久邊仰坡防護體系。在框架梁的格子內噴播草種,起到綠化、固結水土的效果。在本次工程中,于洞口上方支護了長70m,高4m 的被動防護網。
考慮到該隧道洞口穿越富水全風化花崗巖地層,為保證現場作業順利開展,選擇貫通平導超前降水。在降水完成后,再使用直徑為100mm 的鋼管,進行大管棚超前支護。管棚的環向間距設置為40cm,為提高支護效果還使用了鋼筋籠進行輔助加固。在大管棚施工流程中,管棚制作與漿液制備同時進行,在制作基本材料的過程中,利用鉆孔機在標記好的孔位點上,完成鉆孔并進行成孔檢查。經檢查鉆孔的直徑、深度、孔斜率等指標符合要求后,進行清水沖洗。然后在形成的鉆孔上安裝棚管,并設置止漿塞。之后將現場制作好的漿液注入到鉆孔間隙內,待漿液凝固后起到加固效果。經檢查合格后,完成管尾墊板和縱連構件的安裝。整個流程如圖1 所示。

圖1 大管棚施工流程
在邊仰坡處理完畢和洞口管棚超前支護結束后,可以進行洞口開挖。作業前,安排專人對邊坡坡度進行復核,并做好邊坡修整。將坡面松散的土石等清理干凈,營造良好的洞口開挖作業環境。對于石質邊坡,開挖前要先在合適位置鉆出炮眼,采用爆破方式將大體積的堅硬巖石爆破,然后使用挖掘機、運輸車,將石塊運出。洞口邊坡要按照分層開挖順序,依次完成。每層開挖時,都要做好深度觀測,盡量防止出現超挖的情況。在本次工程中,機械開挖預留出20cm 左右,然后替換成人工開挖,解決了超挖問題。
開挖形成洞口后,就需要做好洞門支護。該工程中采用的是掛網噴錨支護的方式。為了節約工期,采用的是一邊開挖、一邊支護的模式。使用的是直徑為20mm 的砂漿錨桿,每根長度為4.8m。現場采用梅花形布置,砂漿錨桿的間距為2.0m。在錨桿全部插入后,安排人員對固定效果以及位置進行復核,確定不存在問題后開始掛網。使用的是直徑為6mm 的鋼筋編制形成的鋼筋網,網格為16×16cm。掛網之后,使用鋼絲綁扎的方式,將砂漿錨桿與鋼筋籠相接部位固定。做好洞口防水,在錨噴網防護內設置直徑為150mm,長度為12m 的傾斜排水孔,斜率為15°,孔口連接長度為10cm 的打孔波紋管,外包無紡布,起到過濾作用,防止排水管堵塞。
在明洞仰拱施工時,要注意預留一定的空間,滿足襯砌施工的需要。洞口襯砌時,將洞口表面處理干凈,然后現場布置拱圈鋼筋。所用鋼筋均為現場裁切,然后采用焊接方式加以固定。搭接焊縫的長度不低于5cm。鋼筋框架安裝完畢,在模板臺車的輔助下,將準備好的模板進行拼裝。除了做好模板加固外,還應注意檢查模板拼接部位以及拐角等處,是否有明顯裂縫。如果排除是模板本身質量問題,采取夾塞止水膠條的方式填補裂縫。最后澆筑拱部混凝土,泵送過程中同時做好振搗,在提高混凝土強度、保證襯砌效果的同時,還有助于解決蜂窩、麻面、裂縫等質量缺陷。
監測的目的是及時發現隧道洞口的微量變化,從而為加強工程管理和提高洞口施工效果提供幫助。在本次工程中,監測內容主要有3 項,即拱頂下沉監測、地表沉降監測和凈空變化監測,所用設備及監測要求如表1 所示。

表1 隧道洞口施工監測
在開展監測過程中,還要對照行業內制定的有關標準,對監測數值進行分級,從而為現場施工提供參考。例如,地表沉降監測中,根據實際下沉量(S)合格允許值(S0)之間的對比關系,施工要求也有明顯變化。具體關系如表2 所示。

表2 地表沉降量對施工的影響
在明確監測要求和準備監測儀器的基礎上,還要根據監測設計方案,在隧道洞口處布置監測點。本次工程中采用的是雙側壁導坑法開挖作業,因此在布置監測點時,于每個測量斷面處設置2 個拱頂下沉測點,4 個水平凈空收斂測點,在地表沿著隧道中線,左右對稱分別設置4 個測點,測點之間間隔距離為2m。然后按照觀測頻次,每隔一定時間采集一次各個監測點的數據,并做好記錄。
觀測時間從4 月9 日至7 月1 日。將這一周期內收集到的所有數據,按照時間與變量的對應關系繪制曲線。分別可以得到“洞口段拱頂沉降量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圖”、“洞口段地表沉降量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圖”、“洞口段凈空收斂值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圖”。圖2 為本次工程中拱頂沉降在整個監測周期的變化情況,從該圖中可以發現,在前8 周(6 月4 日前),隨著時間推移,拱頂在不斷沉降。到第8 周的時候,沉降量變化不明顯,逐漸成為一條水平直線,說明沉降停止。

圖2 洞口段拱頂沉降量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圖
在鐵路隧道的洞口施工時,如果遇到厚強風化這類復雜地質,施工前必須要做好全面、細致的地質勘測,并結合勘察資料做好施工設計。在洞口施工時,要提前做好邊仰坡支護,以及降水處理等措施。然后在開始洞口開挖、洞門襯砌。在施工期間,還要做好沉降、變形監測,防止意外發生。通過高標準完成洞口施工,為后續工程開展創設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