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名師王愛東,全國百佳語文教師、天津市特級教師、天津市高中現代化評估專家組成員。在隨筆化作文和閱讀領域教學成績突出,曾在全國多個省市做公開課、講座和經驗介紹。
翻開本期《青年文摘》,如同走進鮮花滿地的芳林,信手拈來,含英咀華,口齒留香。
《哪兒有白吃的飯》這篇文章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娓娓道來,比平鋪直敘多了些波瀾,作者還用了類比來回顧知識的作用:“有些食物強健我們的骨骼,有些食物明亮我們的雙眸……從小到大,吃過無數碗飯、無數盤菜,真的說不出哪些化為當時的能量,哪些成為終生的儲備,又有哪些被排泄了出去。”從而得出“這些知識,就像磚瓦、木料,靜靜地等著,等你要搭建知識大廈的時候,它們才會一展身手。而所有的知識,也在共同喂養哺育你,讓你聰明睿智,成為未來的你。”
如果談論的話題恰恰是有用和無用、表象和本質、積累的作用等,這不是很好的觀點性素材嗎?如果你寫文章,不也可以借鑒這樣的結構和邏輯嗎?
薄薄一本《青年文摘》,只要用心讀,它就是很好的寫作指導手冊。《徒長》主題是水仙需努力得不遺余力,還需努力得準確得當。不然,就只是“徒長”,可適用話題:方法和結果、辯證看待努力等。《潛伏的“鯊魚”》說明看不到的東西可能比看得到的更可怕,我們往往聚焦于眼前,卻忽視了隱藏于盲點背后的事實。
這兩篇短文的共同特點是以小見大,小和大,是表達技巧,它體現在選材、角度、語言和主題上。選材上,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滴水、一粒沙、飛舞的鷹、閑適的云、流走的時間、偶然的凝眸,皆可成為一個載體,承載作者某種思緒。角度上,滄海一粟、云龍一爪,從一個角度反映時代更迭、社會變化。主題上,以小見大,選擇有代表性的事情體現大的深遠的主題,舉類邇而見義遠,一處熟悉的風景,一些凡人小事,也能成為關注社會、關照人生、關心民族走向的載體。
每期《青年文摘》都是素材寶庫。工匠精神是什么,它其實就是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件小事,《車站椅子上密密麻麻的孔是為了什么》詮釋了這個主題。《袁隆平:禾下乘涼夢,一夢逐一生》《追火星的人》可用的話題太多,中國形象、中國聲音、家國情懷、工匠精神、擔當、責任、自我價值、我的夢和中國夢,等等。不過,使用材料也要講究方法。
一要找準切入點。素材就像個面團,你要包餃子,那就要把面團攤成圓圓的薄皮。你要蒸饅頭,那就要把面團做得圓圓的。同理,不同的話題、主題,要從不同的角度闡釋材料。
二要會用名言、數字和別人的評價等。
例如,《袁隆平:禾下乘涼夢,一夢逐一生》一文中,“用全球7% 的耕地,養活全世界21% 的人口”的這些數字非常有說服力。他常說:“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2010 年,時任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總干事喬塞特·希蘭寫道:“人們問我為什么有信心可以在我們這一代消除饑餓,中國就是我的答案。”
讀完文章,自然會對袁隆平心生敬意。
三要精準記住人物與眾不同的地方。
《追火星的人》一文中,鮑碩是“飛控中心”組建40 年來的第一位女調度,她的敬業精神體現在,讓自己先天的“娃娃音”
變得沉著冷靜,干脆爽利。作為調度,“嫦娥五號”計劃在月面工作48 小時,鮑碩必須保持48 小時內頭腦清醒。為此,她提前一個月調整睡眠時間,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任務正式開始后,鮑碩則將身體負荷拉到了滿格,連續20 多個小時不吃飯、不喝水、不休息。
雜志文章中的語言也值得借鑒。《活成放蕩不羈愛自由的散文吧》中說“人這一生,不能活成了證明題,孜孜以求地去向他人、向社會證明自己,而要活成一篇散文,在自由的追求中去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形散而神不散”,這樣的句子完全可以在你的文章中應用或仿寫。類似的句子還有《蜷在角落里的父親》中的:“匯款單上‘徐尤志三個字突然生出骨架,長出血與肉,站立起來,心臟開始跳動,脈搏帶來溫度。我看到時光飛逝,將那個爭著要糖塊兒的小孩兒拔高到成人模樣,再給他染上風霜,刻下痕跡。”這樣的句子不僅精致,同時表達了獨特的思考和觀點,更易打動人。
很慶幸有這樣一本讀物,可以讓我們在大快朵頤的同時,積累些什么,可能是故事,可能是句子,可能是感動和思考,“哪兒有白吃的飯”,哪兒有白讀的文章?不知不覺中,你就被感染提升了。
稿件一經采用,將奉寄稿酬、樣刊,以及師、生刊用證書;誠邀全國各地師生投稿,投稿郵箱:gfzwlm@126.com
題目:成人禮是在青少年邁向成人階段的儀式。中國的成人禮相傳在西周時已有定制,近年來不少中學也舉行成人儀式。有的組織學生著漢服,行古禮,誦古文;有的邀請學生家長一起參與,共同見證……但也有人說,學生是否“成人”關鍵在于思想是否成熟,形式不重要。對成人禮,你怎么看?請闡述你的看法。
思維導圖
開頭:開篇引題,開宗明義
中間:結構清楚,分析透徹
結尾:呼應前文,照應主題
廣東省惠東縣惠東中學 侯 逸“成人禮”,一個使青少年無比向往而感到興奮的詞語。
也許,經過成人禮,我們就不會再被大人取笑,可享有更多的權利和自由了。(開篇引入話題,順暢自然,但語言表達有些籠統,略顯枯燥)我雖然未滿18 周歲,但也約略知道,這成人肯定不只是有“好處”,“壞處”也一定少不了;要不,滿大街的成年人,怎么沒見個個手舞足蹈、興高采烈?恰恰相反,小孩子非常開心,而成年人大多眉頭緊鎖。(用對照的手法,寫成人和小孩的不同精神狀態,把“成人禮”的含義向深層導引。但寫成人和小孩的精神狀態,不夠生動)成人禮,也許是一種由風俗演變而來的儀式,也應當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種必然現象。
成人禮對青少年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是一條分界線,過了這條分界線,我們就從懵懂的少年時代跨入理智成熟的成年了。從此,我們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了,該放棄一些幼稚而瘋狂的想法了;從此,我們具有法律意義上的完全行為能力,可以完全以自己的行為進行民事活動,只要不違法和不違背公序良俗;從此,我們遭遇人生的風風雨雨,必須勇敢堅強地面對;從此,我們有了服兵役的權利和義務,可以擔負起保家衛國的神圣使命!(從不同角度論述“成人禮”對青少年的影響,簡潔明了,層次清晰,但說教味道稍重,文學韻味不足)在日本,成人禮那天,青少年們會穿上日本的傳統服飾以向世人宣告自己已經成人;在美國,大家會為這些青少年舉辦一場盛大的party 來慶祝。我的成人禮那天,我將身穿最喜愛的衣服,以最自信的姿態出席,以最敬畏的心態邁入成人的門檻。
從那一天起,我的父母長輩可以少操心了。他們不用總是擔心我是小孩子,走丟了,被人販子拐賣了;不用擔心我太小了,沒有獨立的思想輕易被人帶壞了;也不用老是擔心我有沒有學習目標,作業有沒有完成了。當然,對父母而言,這也意味著一種無可奈何的退出甚至失去。隨著成人禮漸行漸遠,已不再是孩子的成人,也同樣跟父母漸行漸遠。“家”這個巢也就日漸衰老,逐漸失去生氣。
巢中的老人,日夜盼著早已成人的孩子“常回家看看”。(本段寫“成人禮”對父母的影響,角度新穎。還可以融入一些細節描寫,提升畫面感,增強表現力)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個人不成長,社會也得不到成長。我們很難想象和接受一個全是老人的社會;同樣,我們很難想象和接受一個全是小小孩和大小孩的社會。梁啟超說,“少年強則國強”。幼稚的懵懂的人群必然造就低端落后的社會。我們經過成人禮,變得成熟而睿智。這種成熟和睿智,必將為整個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
童年當然美好,美好的是它的品質和精神。我們不能因為童年的美好就拒絕長大,拒絕成人。人,始終是要長大成人的,不僅僅是身體上,更是思想上。這個長大,對自己、對父母、對社會,其影響都是不可小覷的。(本段收束全文,總結“成人禮”對自己、父母和社會的影響,照應文章標題。語言上嚴肅認真有余,活潑生動不足)特邀名師劉艷軍點評:本文是一篇邏輯嚴密、角度獨特的議論文。開篇抓住青少年渴望成人的普遍心理,引入“成人禮”的話題。緊接著以日常生活中成人和小孩的不同精神狀態作為切入點,將“成人禮”的含義引向深入。接下來,分別從自身、父母、社會三個方面來談“成人禮”的影響,層層推進,觀點深刻。最后總結歸納,照應標題,結構嚴謹。
作為一篇議論文,本文板著面孔說教的味道重了些,文學的活潑靈動不夠。文學是喜具象而厭抽象的。比如,寫“愛情”,即便是把辭典里關于“愛情”的解釋準確無誤地抄寫出來,那也是味同嚼蠟的;只有寫花前月下、攜手絮語的具體細節,那才生動富有感染力。本文語言感染力之所以不強,就是因為對“具象”的運用不夠,停留在抽象籠統而枯燥乏味的表述上。
本期特邀鄺海炎評寫“成人禮”。鄺海炎,專欄作家、媒體人。于《中國新聞周刊》等多家媒體開設專欄,出版作品《快刀文章可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