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審議并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決定。12月11日,《中國加入WTO議定書》生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其第143個成員。
履行放開對外貿易經營權承諾
2004年7月1日,《對外貿易法》修訂本和《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辦法》正式施行,中國提前半年履行放開對外貿易經營權承諾,以登記備案制取代實行了50年的外貿權審批制。
人民幣業務對外資銀行全面開放
2006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在履行入世承諾基礎上將取消對外資銀行的一切非審慎性市場準入限制,對外資銀行實行國民待遇,人民幣業務對外資銀行全面開放。
首次參與世界貿易組織核心層談判
2008年7月,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率中國代表團在日內瓦參加多哈回合的各種形式談判。這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首次參與核心層談判,標志著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多邊貿易體制核心成員之一。
遭遇入世后第一起反傾銷訴訟
2002年6月28日,歐盟決定對中國出口歐盟的打火機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經過多家企業抗辯,歐盟反傾銷委員會進行實地調查。2003年9月13日,歐委會發布官方公報,正式終止對中國打火機的反傾銷調查。這是中國加入WTO之后遭遇的第一起反傾銷訴訟,初戰告捷,引起各界高度關注。
入世時承諾取消非關稅措施、關稅減讓義務全部兌現
隨著汽車、機電產品、天然橡膠、彩色感光材料等產品非關稅措施的取消,2005年1月1日,中國入世時所做的取消非關稅措施的承諾全部兌現。同日,中國農產品關稅降至WTO承諾的終點,取消了進口汽車配額許可證制度,對汽車產品實行自動進口許可管理,同時將進口汽車關稅水平降到30%。2006年7月1日中國進口汽車關稅完成了入世以來的“最后一降”,從28%降低至25%,進口汽車零部件的關稅稅率也將降至10%。至此,中國加入WTO時有關汽車及其零部件降稅的承諾已經全部兌現。
到2010年,關稅總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到9.8%,降幅達36%。1月1日,降低鮮草莓等6個稅目商品進口關稅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的關稅減讓義務全部履行完畢。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通過
2007年3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由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結束了中國長達20多年的內、外資企業稅率差異化的做法。
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協定啟動
2010年1月1日,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協定正式啟動。建成10余年來,在促進雙方貿易投資增長、聯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維護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成為世界三大對外投資國之一
2013年9月9日,商務部、國家統計局等在廈門聯合發布的《2012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指出,中國首次成為世界三大對外投資國之一。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2017年6月7日發布的《2017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首次成為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還一躍成為最不發達的49個國家的最大投資國,投資額是排名第二位的法國的3倍。
人民幣入籃
2015年1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執董會批準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新的貨幣籃子將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人民幣被認定為可自由使用貨幣,并將與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一道構成SDR貨幣籃子,成為人民幣和中國金融市場邁向國際舞臺的新起點。這是自2009年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以來,人民幣國際化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達成重要成果
2017年5月14-15日,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這是圍繞“一帶一路”建設舉行的一次高規格全球性盛會,在世界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2013年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從中受益。“一帶一路”成為當今世界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目前,141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加入了“一帶一路”大家庭,各領域的合作穩步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當今世界范圍最廣、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之一。截至2020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額累計超過9.2萬億美元,在沿線國家直接投資累計接近1400億美元。
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
2010年1月10日,中國海關總署宣布,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2009年中國進出口額仍比肩增長,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2011年12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首次發布《中國的對外貿易》白皮書,表示中國將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與貿易伙伴共享繁榮,實現共贏。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力量。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
2015年12月25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正式生效,亞投行正式成立。這標志著全球迎來首個由中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在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G20杭州峰會形成世界范圍內首個多邊投資規則框架
2016年9月4-5日,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杭州峰會召開,制定了《二十國集團全球貿易增長戰略》和《二十國集團全球投資指導原則》,形成世界范圍內首個多邊投資規則框架。中國利用東道主的身份,引導峰會形成一系列具有開創性、引領性、機制性的成果,為世界經濟發展提出了一份贏得各方贊賞的“中國方案”。這標志著中國發展理念逐漸上升為國際共識,不僅提升了中國改革開放的世界意義,也引領了世界經濟的前進方向。
2018年中美貿易爭端
2018年3月8日,美國宣布將對來自多國的鋼鋁產品加征高額關稅。7月6日開始對中國340億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進口關稅,中美貿易戰正式打響。隨后,中國采取相應措施予以反擊,捍衛自己的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2021年10月8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美經貿關系的本質是互利共贏,貿易戰沒有贏家,對于兩國經貿關系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應本著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的精神妥善加以解決。希望美方同中方一道努力推動中美經貿關系健康穩定發展。
進博會成為高質量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重要平臺
2018年11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在北京召開。這是中國著眼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截至2021年底,進博會已成功舉辦四屆,彰顯了中國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同世界分享發展機遇的決心,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的決心。
中國成為全球最大對外投資目的國
2018年12月3日,全球化智庫與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企業國際化藍皮書《中國企業全球化報告(2018)》。報告顯示,中國成為全球最大對外投資目的國,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更趨理性、國企與民企齊頭并進“走出去”等成為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亮點。
中國對外自貿區建設朝高質量發展
2020年11月15日,中國和東盟、日韓、澳新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將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這是世界上參與人口最多、成員結構最為復雜、最具發展潛力的一項自貿協定。由此,東亞區域合作進程邁入一個新階段,為亞太乃至全球經濟復蘇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自2002年中國啟動對外自貿區建設,截至目前一共簽署了19個自貿協定,涉及26個國家和地區,并且初步形成了以亞洲周邊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主,覆蓋五大洲的自貿區網絡,自貿協定布局也逐步向高標準和高質量方向發展。
中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1年9月28日發布的《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指出,中國已是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服務貿易第二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2020年利用外資居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