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敏
高黎貢山,橫亙在中國西南邊陲,它是中國和緬甸的分界山脈。這里動植物資源豐富,被稱為“世界物種基因庫”。其中,被譽為“高黎貢山三寶”之一的中國一級保護動物白尾梢虹雉就生活在這里。
白尾梢虹雉極具高黎貢山高寒地帶野生動物特色,《中國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將其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和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都將其列為瀕危動物。
王斌是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瀘水管護分局工作人員,為拍到白尾梢虹雉的清晰圖像,他在4000米雪線上蹲守了幾年的時間,終于如愿以償。他拍到的白尾梢虹雉多層面影像畫面,為研究和保護白尾梢虹雉提供了第一手寶貴的資料。
初有斬獲
白尾梢虹雉的棲息地位于雪地和陡峭的懸崖之上,由于種群和數量稀少且生性機警,人類很難接近它們。多年來,近距離記錄它們的生活畫面,成為王斌夢寐以求的目標。
2014年7月,云南省林業廳、財政廳正式啟動云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項目,王斌主動承擔起《白尾梢虹雉就地保護體系建設》項目申報書編寫的任務,他與西南林業大學的專家一起,合作開展這項拯救保護工作。
通過前期踩點調研,王斌與專家們將怒江州瀘水境內的聽命湖、片馬埡口、金滿3個地點作為白尾梢虹雉的紅外相機監測樣區,金滿樣區作為野外研究樣區。
從2015年4月10日開始,他和團隊每次都需要徒步兩天才能到達金滿樣區進行野外監測研究工作。4月初的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白尾梢虹雉棲息地還被厚厚的白雪履蓋著。“宿營地是海拔3600米的懸崖上搭建的一個5平方米的筒易塑料帳蓬,喝水需要徒步30分鐘才能到達取水處,與外界聯系要步行50分鐘才能找到手機信號,許多時候一天只能吃到一頓熱飯。”王斌說,這就是團隊工作環境的真實狀態。
白尾梢虹雉每天早上6點多準時在夜棲樹上鳴叫,王斌每天總是隨著白尾梢虹雉的第一聲鳴叫起床,帶點干糧、背上相機開始一天的尋找和拍攝工作。
白尾梢虹雉棲息地山高坡徒、空氣稀薄,周圍長滿了箭竹,加上雨雪、冰雹,給監測工作增加了很多困難。為了近距離拍攝,他們用箭竹搭建了11個隱蔽拍攝點,王斌每天堅持逐點蹲守。2015年4月21日早晨,在相距監測點不足5米的地方,王斌終于用手中的相機拍攝到了白尾梢虹雉的第一張高清照片,并用手機拍攝了一段珍貴視頻。興奮過后,王斌用了2個小時、穿越了六個山凹才回到營地。
在之后的35天里,王斌不僅聽到了壯觀的白尾梢虹雉大合唱,他在遠處近距離觀察雌鳥孵化育雛,與這些美麗的大鳥一起平行散步,“那種感覺太美妙了”。
熟悉習性
王斌介紹,每年4月下旬后是白尾梢虹雉的繁殖季節,雄性白尾梢虹雉在這個季節也像其它鳥類一樣有“占山為王”的習性,靠叫聲維護家園的領域,這成為找到并觀測它們習性的線索。
但白尾梢虹雉雌性對巢址的選擇要求特別高,首先巢的朝向要向陽,要建在隱蔽且不能被雨淋到、不被豹貓等動物發現的地方。從參與監測工作開始,王斌每年都要去白尾梢虹雉的棲息地蹲守,尋找這些“雪山精靈”巢址,親眼記錄幼鳥的生長情況。“白尾梢虹雉雌鳥不會輕易繁殖,除非巢址選對了,安全了,沒選對它就會主動放棄繁殖。”
為弄清白尾梢虹雉的成活率、生長情況與其它鳥類有何不同,王斌一年四季都到觀測點觀察。他發現,白尾梢虹雉的孵化率是100%,但是由于剛剛孵化出來的幼鳥抵抗力低,且容易受到豹貓等動物夜間偷襲,“因此成活率并不高,種群數量增長始終緩慢”。
為科學保護提供一手材料
王斌說,近年來,由于群眾保護意識的不斷加強,瀘水境內白尾梢虹雉種群數量保持在20只左右。“做監測和保護研究,不管是白尾梢虹雉還是怒江金絲猴,都需要幾代人去做。”王斌說,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科研院校和專家對這個物種進行長期的監測,做更多的研究,“目的是更好地保護它們”。
從事自然保護工作20多年來,每年王斌有1/3的時間都跋涉在高黎貢山的茫茫云海、雪山之巔。2014年到2018年,他拍攝了10萬多張白尾梢虹雉打斗、飛行、求偶以及從孵蛋、雛鳥出殼到離巢全過程的珍貴照片和視頻。他是全球首個用視頻的方式記錄下白尾梢虹雉孵化完整過程的人,為白尾梢虹雉的監測保護和種群數量的擴大提供了精確科學的數據,在全球鳥類學界引起極大關注。
作為自然生態的保護者,多年來,他的相機快門已被按過近30萬次,先后用影像記錄了白腹鷺、怒江金絲猴、白尾梢虹雉、羚牛、紅豆杉、大樹杜鵑等極度珍稀物種以及大量自然景觀的珍貴圖片,被稱為“怒江生態攝影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