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云

大豐是革命老區,地處鹽城東南黃海之濱,是新四軍創建華中根據地中劃建的新邑,原名臺北縣(東臺以北)。可以說沒有新四軍,也就沒有后來的大豐縣。
黃橋決戰后,北上的新四軍與南下支援新四軍的八路軍部隊,于1940年10月10日在縣境白駒會師。兩軍合力建立蘇北沿海根據地,會師的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向沿海進軍,開辟了東臺縣北部沿海根據地,臺北縣就是在這里建立起來的。
11月7日,劉少奇、黃克誠等到海安會晤新四軍陳毅、粟裕等領導,商討根據中央指示,如何建立發展華中根據地問題。在海安召開了蘇北臨時參議會,通過了施政綱領,成立了蘇北臨時參議會,選舉管文蔚任蘇北臨時參議會主任,建立了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這是蘇北根據地建立的第一個省級政權。接著,全蘇北從上至下的各級政權機構相繼建立,從城鎮到農村,掀起了支援新四軍的抗日愛國熱潮,抗日烽火席卷蘇北。
11月17日,為統一新四軍與八路軍的指揮,經報中央批準,成立了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葉挺任總指揮,陳毅任副總指揮,劉少奇任政治委員。葉挺未到蘇北前,陳毅代總指揮。11月23日,總指揮部由海安遷駐鹽城。這為“皖南事變”后在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打下了根基。
為便于開展敵后游擊戰爭,中共中央中原局和軍部研究決定將省劃小,實行小省制,原蘇北地區以鹽城東南的斗龍港向西延伸劃界,一師和三師部隊分別駐蘇中和蘇北地區,廣泛發動群眾建立鞏固的敵后根據地,使之成為部隊的家。正如劉少奇所講,抗日要有槍,有了槍還要有家,這個家就是根據地。只有老百姓和軍隊成為一家人,抗戰才能取得最后勝利。從臺北縣南部的川東港到北部的斗龍港兩岸沿海地區,是蘇中根據地后方,蘇中軍區部隊的家。1942年春,敵以重兵對蘇中南部四分區實行封鎖,殘酷“掃蕩”,妄圖消滅南部四分區的一師機關與部隊。為粉碎敵人陰謀,師長兼蘇中軍區司令粟裕決定將“蘇中區黨委移臺北,以加強興化工作”,“擬將師屬后方機關及抗大移到二分區”。根據粟司令命令,由蘇中軍區后勤部長兼政委羅湘濤率領后方機關的供給部、衛生部、印刷所、印鈔廠、山炮連等從海上北移二分區王家舍地區(今大豐港),抗大九分校經二分區移鹽東地區(今大豐三龍、豐富、方強一帶)。從海道轉移后勤機關企事業單位的任務是由蘇中警衛團所屬海防部隊船隊完成的。臺北地區還有蘇中被服廠、家庭紡織廠、蘇中貿易局與貿易公司、后方醫院、鹽墾中學、蘇中公學等。《51號兵站》所講小老大、蘇中采購科長張渭清,秘密到上海購買無縫鋼管、車床、銑床等,由海上運輸到川東港邊龍王廟的蘇中兵工廠制造槍炮,供給部隊,為反“清鄉”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1944年9月,根據周恩來指示,在大橋花家墩修土飛機場,供美國轟炸日本本土飛機返回時加油。剛建好的土飛機場被日本軍機偵察發現,被轟炸燒毀。可見蘇中根據地不但在中國,且在世界也有位置。
蘇北一馬平川,沒有山,無回旋余地,有人因此而不敢向蘇北發展。劉少奇、陳毅、粟裕、黃克誠等老一輩革命家堅決貫徹中央向蘇北發展,不到海邊絕不停止的方針,將根據地建到江邊、湖旁、海邊港汊地區。在江河湖海附近建立游擊隊,開展游擊戰,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沒有山,以大海為依托,創造性地建立了新四軍海防部隊。1942年11月,蘇中軍區海防團在如東何家灶成立后,又相繼收編了海匪孫二虎(第二次收編),改編為海防二團。接著又收編了雜牌海匪陸洲舫部隊,被改編為海防三團。
蘇中海防部隊的重大功績是開辟了從上海到連云港的海上航線,并延伸到山東膠東半島,把新四軍和八路軍、華中和華北兩大根據地聯系起來。山東膠東八路軍后勤部于1942年底在斗龍港龍王廟和王港閘設立膠東辦事處,駐有商船隊。南北進行軍事與生活物資交流,粉碎了敵人陸上封鎖,為奪取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抗戰勝利后,粟裕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兼華中野戰軍司令員,他將原蘇中軍區海防縱隊、浙東海防大隊、鹽東縣海防大隊、鹽阜海防大隊合并,改編為新四軍華中海防縱隊,吳福海任司令員,常駐斗龍港出海口下明閘。南到上海,北到山東半島的海上航線更加興盛,將華中和山東解放區聯系在一起,南北呼應,互相支援。
渡江戰役后,華中海縱1400余名指戰員整建制編入新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為人民海軍的源頭骨干。
抗日戰爭時期,蘇中根據地的中心在東臺縣三倉沿海,而解放戰爭時期,蘇中黨政軍領導指揮中心在臺北縣大橋大溝子(今草廟鎮)。
蘇中戰役后,1946年9月,華野第七縱隊司令員管文蔚率部沿通榆路阻擊敵人,掩護主力部隊北撤,從東臺富安阻擊到阜寧,浴血奮戰70余天,部隊減員近半,犧牲1000余人,受傷2000余人。12月下旬,已是數九寒冬,滴水成冰,指戰員還穿著單衣,靠烤火,相互擠睡在一起取暖度過寒夜。此時,陳毅、粟裕發出指令:解除阻擊任務,返回蘇中堅持敵后斗爭。大家聽了既高興又犯愁,因為蘇中已被敵人占領,沒有了家,到哪里去落腳?不少人不贊成立即南返,主要是怕回蘇中會遭遇不測。雙方爭執不下,管文蔚拍板,由他帶一個連回去偵察,大家認為這太危險。主意已決,誰也攔不住,管文蔚于元旦帶一個連沿海邊南進,深夜到大橋的大溝子。群眾一聽說管司令帶部隊回來了,家家戶戶燒水煮飯,熱氣騰騰,一下子溫暖了指戰員們的心,真是到了家。部隊有了家,很快解決了吃飯穿衣問題,并補充了新兵,恢復了戰斗力。群眾被發動起來與還鄉團、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血與火的決死戰斗。敵以20個團兵力對東臺和臺北縣地區反復清剿,妄圖一舉消滅蘇中中共黨政軍首腦機關,而華野第十一縱隊在蘇中區黨委和管文蔚指揮下,以臺北縣為中心,南征北戰,將縱橫數百里地區開辟為解放區,鞏固了臺北縣根據地。
1947年8月葉挺城(鹽城)戰役,改變了蘇中與蘇北形勢,從堅持敵后斗爭轉入向敵后進攻階段。為適應新形勢,中共華東局決定,將蘇中區委與蘇北區黨委合并,成立華中工委,陳丕顯任書記,地點在射陽縣合德藕耕塘。華中由此從局部反攻中走向淮海戰役、渡江戰役。
解放戰爭最艱苦階段,蘇中區黨委和華野第十一縱隊(原七縱隊)所以能在海邊的鹽灶村堅持9個月,是蘇中區黨委堅決貫徹區不離區、鄉不離鄉的斗爭方針的勝利,人民群眾跟還鄉團進行了殊死搏斗,管文蔚指揮的華野十一縱隊南征北戰,打得國民黨反動頭子李默庵狼狽不堪。勝利是靠槍桿子打出來的,是指戰員和廣大人民群眾用熱血換來的。大豐那時是不足30萬人的小邑,卻有2000人在戰爭中獻身,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他們。長期革命戰爭中人民與新四軍結下了生死與共的感情,沒有人民的支持就沒有革命的勝利。陳丕顯在大溝子的住房及家具,經過多少風雨,被人民群眾保存至今。草廟鎮黨委提出,希望在這里建立一個革命紀念設施,將紅色基因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三龍鎮希望能在他們那里建立海防部隊紀念設施,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責任編輯 劉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