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儀 胡磊磊 方煜 白依晨
[摘 要]文章以吉林省榆樹市為研究對象,采用“線上調研+調查問卷”的調研形式,充分收集保險公司承保情況、農戶對于農業保險的態度與訴求,深入了解農業巨災保險供求現狀。通過真實的信息與數據,充分挖掘現存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與建議,從而推動和完善吉林省農業保險制度和體制建設,保障農業生產經營,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農業巨災保險;政策性農業保險;農業損失
[DOI]10.13939/j.cnki.zgsc.2021.36.047
1 前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同時也是農業災害損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農業巨災對我國的農業生產乃至整個國民經濟都造成了嚴重影響。吉林省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吉林省雖為農業大省,但同時也是干旱、霜凍等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農業巨災保險作為應對災害的有效手段,體現了風險管理社會化與市場化的趨勢。但吉林省的農業巨災保險發展緩慢,很多地區尚未推廣巨災險種。當前迫切需要建立符合吉林省農業發展狀況的農業巨災保險模式,推動和完善保險制度和體制建設,保障農業生產經營,促進農業經濟健康發展。
2 思路方法與框架結構
本次調研的開展分為四個階段:保險公司線上調研、調查問卷的發放、數據整理與統計分析、對策和建議。
首先,選取榆樹市主要的農業保險公司作為調研對象,采用線上訪談法,對榆樹市各農業保險公司開展線上調研,并對相關農業巨災保險的發展情況及發展階段做整理分析,將已有的保險項目及政府政策進行歸納整理,以便后續的進一步研究。其次,在了解到榆樹市農業保險的發展模式以及側重點后,采用問卷調查法,面向榆樹市農戶發放調查問卷,掌握榆樹市農戶的基本情況和相關信息。再次,根據收回的數據進行描述分析和統計推斷分析,分析榆樹市農業巨災險的發展前景和現存問題。最后,根據所得的理論,探索出適用于榆樹市農業巨災險的對策。參考國內外較為成熟的巨災保險模式,有創新性地提出發展建議。
3 調研內容
3.1 榆樹市農業保險
3.1.1 保險公司調研概況
為貫徹落實疫情防控要求,本次調研采用線上調研方式,與安華農業保險榆樹支公司、人壽保險榆樹支公司等公司取得聯系。調研內容涵蓋榆樹市農業種植險的投保人數、玉米參保面積、保費金額、賠付率以及農業巨災保險發展情況等。
根據榆樹市財政局榆樹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經辦機構招標項目中標公告,2020年共有6家保險公司承擔榆樹市(縣/區)農業保險工作。中標公司有人保、安華農險、中航安盟、中華聯合、太平洋及人壽保險公司,服務內容涵蓋補貼型種植險、養殖業保險、特色農業保險、農業大災保險和扶貧產業保險等。
以安華農業保險公司長春榆樹支公司為例,該公司共負責榆樹市六個鄉鎮,其中八號鎮農業種植險有5355戶參保,農作物參保總面積為263049畝,玉米參保面積約為26萬畝;青山鎮種植險參保戶數為4433戶,農作物參保總面積為124587畝,玉米參保面積約為9萬畝。通過對6家保險公司的綜合調研后發現,保險公司推出的均為成本保險,農戶都是自繳保費,農業種植險賠付率約在60%~70%。此外,安華、人保保險是榆樹市農業保險的主力軍,而人壽和太平洋保險則是第一年中標,參與中央政策性農險。
3.1.2 調查問卷調研概況
文章的數據收集使用問卷調查法,調研對象主要為榆樹市農戶。調查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被調研農戶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齡、文化程度、耕地面積、各類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占比等。第二部分主要包括調查農戶對農業風險的認知與預防。根據調查問卷的統計,該地區農業生產的自然災害主要是霜凍、旱災、洪澇和臺風;近三年自然災害造成的農業損失占當年種植業收入的比例約為30%;當遭受損失時,大多數農戶選擇用自有儲蓄彌補損失;64.19%的農戶基本了解農業保險;只有58.31%的農戶較為清楚政府對購買規定的農業保險基于一定比例進行保費補貼。
3.1.3 數據分析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80.05%的農戶參加了農業保險,19.95%的農戶沒有參加農業保險。談及投保原因,35.46%的農戶害怕發生嚴重損失,因為“耕地質量不好”和“看別人都買了”這兩個原因而投保的農戶占比均為28.41%。
每年因自然災害引起的損失占比大約為30%,自然災害頻發,損失對于農戶而言是較大的,這也是農戶投保的主要原因。此外,農戶購買農業保險有典型的“羊群效應”。調研發現,如果有親戚朋友曾經通過農業保險降低意外損失,這些農戶更傾向于購買農業保險來規避風險。同樣,在受訪農戶投保原因上也印證了這一效應。
接下來又對農業保險保費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68.05%的投保用戶認為現在農業保險的保費是合理的,明年會續保。賠付手續簡便、對賠付態度和賠付金額滿意是續保的主要原因。36.74%的投保用戶選擇不續保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種植損失少、無須投保和賠付手續麻煩。因為農業損失的發生具有偶然性和不確定性,今年投保的農戶農業生產上沒有損失,明年便不繼續投保,僥幸心理使大多數農民不繼續投保,還有農戶認為賠付手續麻煩不選擇投保,說明保險公司在賠付手續這方面可以再改進,挽留這部分農戶。
通過調研發現,隨著政府補貼力度的增大,農戶的投保意愿也越來越強烈。66.13%的投保農戶認為,如果沒有政府補貼,不會繼續投保。一方面,大多數農戶的收入是2萬元左右,如果沒有政府補貼,投保成本過高,致使農戶投保意愿降低;另一方面,政府應增加財政支出,進一步推進農業保險的應用。
3.2 榆樹市農業巨災保險
3.2.1 發展現狀
從2018年開始,吉林省開展了玉米和水稻大災保險試點,保費由中央、省、市、縣財政給予補貼,創新了農業救災機制,增強了農業抵御大災的抗風險能力。但由于吉林省種植業大災保險剛剛起步,大災保險存在覆蓋面受限制、保障程度低、巨災風險分散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通過調研發現,巨災險在榆樹市仍處于起步階段。現在種糧大戶非常多,榆樹、長春乃至整個吉林省想參保大災險的農戶非常多,之所以沒有參保的原因是還沒有正式立項、調研、整合數據。據保險公司人員透露,銀保監會已開始整合數據調研,相關部門也在積極報備,預計今年推出巨災險。個別保險公司如安華和人保已率先向農戶開展巨災險試點。
3.2.2 推斷統計分析
從調查結果可見,大多數農戶和村民都想要了解更多關于農業巨災險的信息,通過政府、保險公司宣傳和廣播電視以及各大新媒體平臺深入了解農業巨災險,這表明榆樹市農業巨災保險的發展前景廣闊。
但調研主體中,僅有33%的村民對農業巨災保險的保險流程、保費價格等很了解或基本了解,其余67%村民均對農業巨災保險不了解。由此可見,榆樹市乃至吉林省農業巨災保險還存在諸多問題,仍需推廣和完善。
第一,巨災保險供給側不足。農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十分脆弱,一般的小型災害也會造成巨大的農業損失,同時極易抬高賠付率,導致保險公司承保農業巨災保險的意愿消極。另外,保險市場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也抑制了保險公司的承保積極性。
第二,巨災保險需求主體動力不足。低收入與高費率的矛盾使得農民參保積極性不高。并且農民靠天吃飯、依賴政府的傳統思想依舊存在,不愿自繳保費購買保險,從而抑制了農戶參保積極性。
第三,巨災保險市場發展不完善、不充分。榆樹市經營農業保險的保險公司數量較少,風險承受能力非常有限,加之吉林省農業巨災保險市場的發展比較緩慢,無法滿足差異化、多樣化的市場需求。
第四,巨災保險精算的數據和技術缺乏。精確的巨災損失信息和數據難以獲取,使得保險公司難以針對農業保險準確定價,加劇了保險公司承保的難度,致使保險推廣速度、深度及發展水平相對落后。
4 對策與建議
文章對農戶就何人領導組織保險更為安全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66.26%的人選擇了政府,有20.46%的人選擇了商業保險公司,有16.88%的人選擇了農村集體聯合參保。這表明,發展農業巨災保險,政府應發揮統籌領導作用,鼓勵多方參與農業保險業務,創新保險發展模式。故給出如下對策和建議。
(1)加強榆樹市政府和當地保險公司合作,對于提供農業巨災保險的保險公司提供財政補貼,提高其對農業巨災保險的供給積極性。
(2)加大榆樹市政府對農戶農業巨災保險補貼力度,提高保險金額,減少農戶經濟負擔,提高農戶參保積極性,逐步實現投保全覆蓋。
(3)創新農業巨災保險合作模式,突破單一模式,鼓勵農業保險業務參與方多元化發展。政府可對保險公司采取減少稅收、補貼費率等措施,緩和保險公司營利性目標與農業保險收益低之間的矛盾。
(4)加快推進榆樹市農業信息化,量化規范農業保險理賠查勘定損技術。榆樹市應當對農戶數據信息進行收集整理,為農業巨災保險查勘定損提供量化數據。
參考文獻:
[1]鄧國取.中國農業巨災保險制度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6.
[2]吳小平.江蘇省農業保險巨災風險分散機制構建研究[J].金融縱橫,2019(3):54-63.
[3]胡文田. 縣域政策性農業保險亟須解決的突出問題——以吉林省榆樹市為例[J].吉林金融研究, 2013(3):56-58.
[4]陳利.農業巨災保險運行機制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基金項目]吉林大學2020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創新訓練項目“吉林省農業巨災保險發展模式研究——以榆樹市玉米巨災保險為例”(項目編號:202010183409)。
[作者簡介]王婧儀,女,本科,研究方向:農業保險;胡磊磊,男,本科,研究方向:農村金融;方煜,男,本科,研究方向:農村區域經濟;白依晨,女,本科,研究方向:保險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