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洞察”號自“扎根”火星以來,在其著陸點測量了大約733次地震。科學家基于其中35次地震的數據,揭示了火星的內部結構,估計了火星地核的大小、地幔的結構和地殼的厚度。這讓人們第一次知道,另一個與地球相似的行星內部是什么樣。

在移動通信轉向5G,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生產加速的背景下,新冠大流行導致全球多個芯片工廠停工,許多國家的物流鏈遭到破壞,這加劇了對半導體的需求和手機短缺。研究俄羅斯電信市場的專家認為,芯片短缺繼續影響全球智能手機生產,在需求旺盛的背景下,今年移動設備的價格將繼續上漲,并可能再增長至少10%。

日本有約1萬條隧道和73萬多座橋梁。為保證這些隧道和橋梁的安全,需定期進行檢查和維護。但檢測時往往需要大量工作人手,有時還要阻斷交通。株式會社光子實驗室研發的下一代基礎設施檢測儀器車輛“MIMM”、小型化檢查儀器“MIMM-S”及檢查墻壁內部危險場所的“激光震動檢查裝置”,可以解決上述問題。

從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在尼龍彈性體自主研發、規模化生產上獲得突破,在國內率先設計了一套年產達3000噸的生產線,有望實現尼龍彈性體供應鏈的國產自主化。
尼龍彈性體是一種新型高分子材料,可以通過改性技術衍生出多種材料,應用潛力巨大,然而國內目前在尼龍彈性體規模化生產等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此次探索出生產尼龍彈性體的關鍵工藝技術,成功為市場提供了用于通訊光纜、永久性抗靜電劑、靜音齒輪、鞋材、防水透氣膜等領域的新型尼龍彈性體材料,可在諸多應用場景領域實現進口替代。

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研究團隊在執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任務中,完成年度首次杜鵑花專題科考任務。
在墨脫和朗縣等地考察中,科考團隊還發現了極小種群野生植物薄葉朱砂杜鵑和白毛杜鵑,共調查到薄葉朱砂杜鵑3個種群,白毛杜鵑4個種群,這兩種杜鵑的種群總體完好,周圍沒有人為破壞痕跡,但從多個體多種群的形態統計發現,這兩種杜鵑與各自近緣種在形態特征方面存在一系列過渡,其物種界限需要進一步研究。
此次考察,科研人員還調查到了杜鵑屬其他受威脅種類29種,以及省級新紀錄種兩種:在西藏朗縣發現了麻點杜鵑新的分布點,在云南省貢山縣發現了朱砂杜鵑新的分布點。共采集標本204份,DNA分子材料151份。

據外媒報道,名為“Eutelsat Quantum”的世界上第一顆完全可重新編程的商業衛星搭載阿麗亞娜5型火箭從法屬圭亞那成功發射到地球同步軌道,開創了更加靈活的通信新時代。衛星和火箭在飛行37分鐘后分離,然后在大約3小時內成功完成了航天器系統檢查。
根據ESA的說法,由于Eutelsat Quantum可以在離地球3.5萬公里的固定位置上在運行時進行重新編程,因此它可以在15年的生命周期內響應不斷變化的數據傳輸和安全通信需求。
據介紹,Eutelsat Quantum量子衛星預示著商業衛星服務的新紀元。它的在軌可重編程功能設定了靈活性的新標準,這將使用戶,特別是政府和移動市場的用戶,能夠積極重新定義和塑造衛星的性能和覆蓋范圍。

據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水星著陸器”(Mercury Lander)任務計劃于2035年發射,10年后到達目的地,對水星的內部結構、磁場及大氣層展開調查。
“水星著陸器”計劃目前處于概念研究階段,屬于總投資額12億美元的“新前沿”任務,該任務將于2022年公布,是NASA2023~2032年《行星科學和天體生物學十年調查》的一部分。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水星著陸器”將于2035年3月搭乘“獵鷹”重型火箭升空,10年后到達目的地。它由太陽能供電,將在水星上運行一年——88個地球日。
在此次任務中有兩個子軌道探測器和一個太空艙在工作。子軌道器分別是ESA的水星行星軌道器(MPO)和JAXA的水星磁層軌道器(MMO),將一起研究水星的起源和演化、內部結構、地質、成分和隕石坑、大氣層和磁層、水星磁場的起源,并探測水星兩極的沉積物。
(編輯/潘國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