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健
2018年5月14日,我作為責任機長,帶隊執飛重慶-拉薩的3U8633航班時,遭遇駕駛艙右側風擋玻璃爆裂脫落突發情況。
在9800米高空,座艙釋壓、飛機抖動、儀表失靈……生死攸關的緊急關頭,我與機組、乘務組臨危不亂、果斷處置、有序配合,在忍受極端低溫、缺氧、強風、極噪的情況下,全手動操縱飛機飛越高原、高山地形,最終飛機平安著陸,保護了119名旅客與9名機組人員的生命安全。創造了民航客運史上在極其艱難的緊急突發情況下成功處置險情的奇跡。
“5·14”事件發生時,我心里只有一個信念:操縱好飛機,千萬別讓飛機掉下去,一定要保證旅客和飛機安全。
有了這樣的信念,就顧不上極端惡劣環境下自身的不適;有了這樣的信念,就算千難萬險,也不會放棄任何一點生的希望;有了這樣的信念,就能始終堅守“安全第一”的最高職責,將平時積累的特情處置能力表現出來!
飛行,是神圣的;安全,是幸福的。而神圣和幸福來源于對生命的敬畏、對規章的執著、對職責的忠誠。作為機組,飛行安全是最高職責,就像軍人保家衛國、教師教書育人、醫生救死扶傷一樣,每一個人、每一個集體都有自己的職責與使命。
以前我在空軍飛行的時候,戰斗機的轟鳴聲一響,大家都會想到“地面苦練,空中精飛”“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這樣的話語隨時提醒我:每次飛行,都承載著使命,承載著國家和人民的期望。現在我在飛行時,這樣的話也時刻提醒我—每一次飛行都關乎著旅客及其家人的幸福與平安,保障旅客和全體機組成員的生命安全就是我的責任。
那是1995年的夏天,剛在部隊飛行了200多個小時的我,迎來了飛行生涯中一個關鍵時刻:高教機放單飛。
在獨自操控飛機、順利完成飛行訓練任務后,我按程序放下起落架,對準跑道,準備降落。可這時,無線電里突然傳來塔臺指揮員的命令:“復飛復飛,準備通場。”來不及細想,我按照指令立刻復飛。
在復飛過程中我才知道,塔臺指揮員從望遠鏡里看到飛機的前起落架沒有放好。一圈、兩圈、三圈……雖然進行了相關操作,但前起落架依然沒有完全放好。此時降落,如果操作不當,機頭直接著陸,后果將不堪設想。這一切對我這個初次單飛的學員而言,充滿挑戰。
當我第6次飛過塔臺時,油表顯示油量已經不多了。此時此刻,必須降落!靜聽著塔臺指揮員交代的操作要領,當我駕機對準跑道時,我依稀看見窗外救護車、消防車等各種車輛和各類保障人員都已嚴陣以待。
50米、20米、10米……飛機后輪平穩著地,耳機里傳來指揮員的操作要領,我緊握操縱桿,全力保持飛機后輪著地的姿態向前滑行。最終,飛機前輪貼著地面輕輕著陸,飛機穩穩停在跑道上。
第一次單飛就遭遇這種險情,此前雖然我們進行過許多特情訓練,但實際飛行中出現什么樣的特情,都無法預知判斷。這讓當時作為學員的我更加明白,飛行安全無小事,每一處細節都關乎生命,每一次飛行都沒有辦法再來一次,任何一個細節的疏漏,都可能結束飛行生涯,甚至失去自己和戰友的生命。所以說,敬畏生命,每一次飛行都是唯一的,絕不可以重來!
機長肩上的“四道杠”分別代表著專業、知識、技術、責任。它隨時隨地提醒著我,手里握著的不僅僅是駕駛桿,而是鮮活的生命;面對的不僅僅是冷冰冰的設備和機器,而是無數個幸福的家庭,任何時候任何環節都不能麻痹大意。
“5·14”特情過后,再次把桿、重返藍天,我對生命與飛行、安全與責任、英雄與平凡,又有了更深的認知。
每一次飛行,我們都看不到旅客,可是當飛機開始滑行、準備起飛的時候,我們都會在心里對身后所有旅客說一句:把你們安全送達是我們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