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宇
近日,人社部頒布了連鎖經營管理師、電子競技員、鋁電解工等13個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其中電子競技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系首次頒布。在這份標準中,對電子競技員有了明確定義,即從事不同類型電子競技項目比賽、陪練、體驗及活動表演的人員。
該標準將電子競技員劃分為5個職業技能等級,分別是五級/初級工、四級/中級工、三級/高級工、二級/技師、一級/高級技師,一級為最高,并規劃了每一等級應具備的職業技能,為電子競技員設立了標準化的從業“門檻”。
2020年11月30日,亞奧理事會終身名譽副主席、國際電子競技聯合會副主席魏紀中在“電子競技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終審會上表示,電子競技作為近年來蓬勃發展的新興行業,具有明顯的融合性特點,它不等同于游戲娛樂,在形式上接近運動項目,在內容上接近文化項目,并與傳統體育合而不同,它們合在競賽,不同于內容,是一個跨領域項目,所以標準的制定尤為重要,有利于引導電競行業走向健康有序的發展之路。
電子競技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伴隨著無數爭議。
“玩物喪志”“網癮”等標簽令電子競技在全社會范圍內缺乏認同感,時至今日,仍有部分家長對其抱有懷疑態度和消極情緒,認為“電子競技損害青少年健康,荒廢青春,簡直毫無用處”。
近年來,隨著亞運會電競項目奪冠、英雄聯盟S8全球總決賽榮耀登頂、《絕地求生》等電競項目取得耀眼成績,電子競技逐步擺脫其固有認知,漸漸被社會所了解和認可。目前,電子競技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吸引著大量有活力、有想法的年輕人參與其中。

從2019年入選新職業到2020年納入就業統計,電子競技作為一個就業方向的重要性正在不斷增加。人社部數據顯示,當前中國電子競技員整體從業規模超過50萬人。
電子競技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的新鮮出爐,為電子競技劃分了更細致的準入門檻和評級規則。標準中規定,電競從業人員需達到初中畢業或相當的教育文化程度,評級需參加理論知識考試和專業能力考核,成績皆達60分及以上為合格。
這也意味著,電子競技與“打游戲”有了更加明確的界定,社會與家庭的誤解和偏見也將逐步消弭。作為新型體育競技項目和娛樂產業,電子競技通過標準化篩選與規范化管理,讓社會對其認同感不斷提升。
隨著相關政策的陸續出臺,電子競技的熱度將被延續。
2019年我國電子競技行業整體市場規模超過1175億元,同比增速約25%。盡管電子競技產業已初具規模,但是高水平人才短缺正成為這一新職業亟待破解的難題。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正在運營的電子競技戰隊(含俱樂部)多達5000余家,電子競技職業選手約10萬人,遍布在全國的一、二、三線城市。除電競選手外,這一行業還需要高水平的戰隊教練、數據分析師、項目陪練等相關崗位的人才。
今年24歲的太陽(化名)是一名電競項目陪練,他于2020年9月14日通過了中國通信工業協會電子競技分會的“電子競技陪練師-王者榮耀”初級職業技能認定。“我們這個行業,高水平從業者的客源以及收入都會好于其他人。”采訪中,他向《中國工人》記者坦言,要想通過職業技能認定的確需要下一番功夫。“考試分為筆試和實操兩大類,筆試是對理論基礎的考核,而實操則更側重對考生在游戲內操作、團隊意識方面的考驗。”
《2019年度中國電競人才發展報告》顯示,在被訪問的電子競技從業人員中,88.66%的受訪者認可崗前培訓的必要性,但只有24.44%的受訪者接受過相關培訓,電競職業教育行業人才積累明顯不足,崗前培訓市場潛力巨大。
為了化解高速發展的電子競技與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的矛盾,2016年9月,教育部頒布《關于做好2017年高等職業學校擬招生專業申報工作的通知》,將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作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中2016年增補專業,2017年正式執行。
教育部文件一經出臺,各高校紛紛關注并積極申報,中國傳媒大學、四川傳媒學院、南昌工學院等相繼申報電競專業。但是,產教不融合仍是當前電競教育的痛點。
2021年1月底,“首批電競本科生幾乎沒人從業電競”的話題沖上互聯網熱搜,多數同學表示,除一線大公司的電競部門,多數電競公司起始薪資并不高。學校本身無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平臺、電競教育也無法與企業需求無縫連接,優勢資源依舊聚集在大公司。俱樂部盈利能力與戰隊電子競技員的核心能力直接掛鉤,這就導致不同梯隊的電競從業人員工資水平差距巨大。
火熱的電競市場和招不到人的電競公司形成了“冰火兩重天”的鮮明對比。
左思(化名)原來在某電子競技俱樂部從事青訓營項目,目前已經離開了行業。他告訴記者,電競選手年齡通常在14歲至25歲,這個年齡段,很多人還在上學,加入電競就意味著放棄學業。左思說:“吸引他們眼球的,是這個行業的超高收入,因此,頂尖選手成為很多青年人追捧的對象。”
但是電競行業的職業生涯很短,只有10年左右,那么職業生涯結束后,電子競技員又該何去何從?在本該學習的階段放棄了學業,導致很多電競選手基本文化素質薄弱,退役選手能順利進入電競行業工作的少之又少。由于教育缺失,不少年輕電競選手頻頻曝出負面新聞。
在左思看來,新標準的出臺,為眾多年輕電競從業者提出了硬性要求。在這種硬門檻的約束下,他相信電子競技員的個人素養會有較大提升,而對于整個電競大環境來講,該標準的頒布也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對相關人員的評級定薪,以及電競選手的規范化管理,同樣具有指導作用。
對于新標準的出臺,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擔憂。雖然新標準對行業發展有意義,但能否落實到位還是個未知數。例如,新標準規定一個人要晉升到最高級別,需要在獲得二級證書后打滿4年,或在國際賽事中獲獎,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不管怎樣,電子競技的市場廣闊、涉及范圍廣,只要我們建立健全完善電子競技的職業發展體系,就能維持電子競技的生命力,電子競技的春天就一定能夠到來。”左思對電競行業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