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工會組織的統一
六次勞大與全總重建
1948年8月1日至22日,解放區職工代表大會在哈爾濱隆重開幕。出席大會的代表共有518人,代表著全國有組織的職工283萬余人。他們中既有解放區的職工和工會代表,也有國統區城市工人及各產業部門代表,中國勞動協會作為團體會員派代表出席。這是自1929年第五次全國勞動大會召開以來,中國工會歷史上一次人數眾多、代表廣泛的空前盛會。
在大會預備會議上,全體代表一致決議,將本次大會定名為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以下簡稱“六次勞大”),由大會產生全國性工會組織,并決定恢復中華全國總工會。
大會通過了綱領性文件《關于中國職工運動當前任務的決議》,闡明了工人階級在進行徹底推翻美帝國主義及國民黨反動統治集團在中國的統治、建立新民主主義的人民共和國的偉大斗爭中,應該且必須站在最前列,成為各民主階級人民革命的領導者。中國工人階級的歷史任務,不僅要奪取、保持和鞏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而且要在此基礎上實現社會主義的前途。
六次勞大的召開,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工會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會恢復重建了中華全國總工會,實現了全國工會組織的統一。大會選舉產生了全國總工會第六屆執行委員會,陳云、李立三、朱學范、劉寧一、李頡伯等53人當選為委員。全總六屆執委會首次全體會議,推選陳云為全國總工會主席,李立三、朱學范、劉寧一為副主席。1949年5月,全總常委擴大會議推選劉少奇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名譽主席。
六次勞大后,人民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使華北成為戰爭的后方,它的穩固關系著政權的鞏固,也關系著解放全中國的勝利。如何組織工人群眾開始經濟建設,發展工農業生產,成為中國工會工作的重中之重。

1949年5月2日至11日,全國總工會在天津召開了華北第一屆職工代表會議,作出了《關于在國營公營企業中建立工廠管理委員會與工廠職工代表會議的決定》及其《實施條例》《關于在華北國營公營企業中制訂集體合同的決定》和《集體合同的綱要草案》3個重要文件,規定了企業實現民主管理的實施步驟,協調了工廠行政和工會的關系,穩定了生產和生活秩序,保障了職工的實際收入,調動了廣大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從而保證了新民主主義勞動政策的全面貫徹,有力地推動了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同年7月23日,全國總工會在北平召開了全國工會工作會議,通過了《關于勞資關系的暫行辦法》《關于私營工商業勞資雙方訂立集體合同的暫行辦法》《關于勞資爭議解決的暫行規定》,這些文件為各地政府勞動部門和工會正確處理勞資關系提供了依據。
新中國成立前夕全總召開的兩次會議,為這一特殊時期的工會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也使戰亂后百廢待興局面的改變有了遵循。中國工會不僅有統一的組織,見證了天翻地覆的歷史時刻,而且開始成為這段歷史的重要力量。
由鄉村轉向城市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舉行。全會聽取并集中討論了毛澤東代表中央政治局所作的報告,確定了促進革命迅速取得全國勝利的各項方針,著重討論了黨的工作重心戰略轉移問題,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后的各項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總的任務和主要途徑。
全會認為,經過遼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戰役后,敵我力量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黨的工作重心應該由鄉村轉向城市,實行由城市領導鄉村的工作方式。在領導城市工作時,黨必須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吸收大量工人入黨,團結其他勞動群眾,爭取知識分子,爭取盡可能多的能夠同共產黨合作的民族資產階級及其代表人物,以便向帝國主義者、國民黨統治集團、官僚資產階級作政治斗爭、經濟斗爭和文化斗爭,并向帝國主義者作外交斗爭。
全會強調要鞏固和加強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要強化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制度。明確指出,黨要立即開始著手各項建設事業,將恢復和發展城市中的生產作為中心任務。面對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等構成新中國經濟的主要形式,黨的政策應確定為:第一,必須沒收官僚資本歸人民共和國所有,使這部分經濟成為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力量。第二,對于占現代工業經濟第二位的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必須采取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第三,對于占國民經濟90%左右的農業和手工業經濟,必須謹慎地、逐步地而又積極地引導它們通過合作社的形式,向著集體化和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劉少奇就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和發展生產問題作了重要論述。他從三個具體方面加以闡述:保障和提高工人的生活;開展工人政治教育;在工人中發展黨員、組織工會,把所有工人都組織起來。劉少奇的講話,對當時和新中國成立后的工會工作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全會強調要加強黨的思想建設,防止資產階級思想侵蝕黨的隊伍,有預見性地提出了防止資產階級“糖衣炮彈”進攻的重大問題,并進一步提出了“兩個務必”的重要思想。
毛澤東指出,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毛澤東還提出,我們要掌握好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武器,去掉不良作風,保持優良作風,迎接新的更加偉大的任務的到來。
全會還根據毛澤東的提議,作出禁止給黨的領導人祝壽和用黨的領導人的名字作地名等規定。
在中國革命轉折關頭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描繪了新中國的宏偉藍圖,確定了新中國的大政方針,為促進和迎接全國勝利的到來,為推動和發展新中國的各項建設事業,保證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從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論上作了充分準備,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和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