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鴻術 唐詩毓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這是自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來,中共中央首次明確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標志著其對文化建設重要地位及其規律認識的深化。建設文化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設文化強國必須正視傳統文化,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
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目繁多,種類豐富,且歷史悠久,其保護工作也較早和全面,在最近十多年中,更是加大了保護力度,在保護和傳承方式上也做了很多創新。
在政策方面,2008~2009年,寧波市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和《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和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和管理暫行辦法》。2010年在全國首創非遺傳承保護項目、傳承基地、傳承人三位一體的模式。2016年率先啟動了《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三位一體傳承基地建設規范》編制工作,發布了全國首個非遺保護傳承基地建設規范。
截止目前,寧波市已建成國家、省、市、區(縣、市)四級非遺名錄保護體系,分3個級別(國家級、省級、市級),有國家級非遺項目25項,省級96項,市級共5個批次250余項,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傳統戲劇、民俗等類別,對應210個傳承基地,涵蓋企業、文化單位、專業團體、協會、學校、鄉村合作社等。其中省級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67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7位。在寧波工藝美術史上久負盛名的“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銀彩繡”、“骨木鑲嵌”四個項目經過申報名錄、命名傳承人、確定傳承基地等一系列舉措,成功探索出了一條“以廠帶館”的保護之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走入百姓走進人們的生活,才能獲得勃勃生機,才能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觸非物質文化,寧波市非遺保護中心利用學校提倡特色辦學的契機,興起了一股“非遺”進校園的熱潮。2015年,寧波8家高校共同參與成立了全國首個非遺保護高校聯盟——現在有超過1/5的非遺項目在校園落地生根。寧波市非遺保護中心還面向中小學生舉辦講座,觀摩、展示、展演等活動,增強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提升對傳統文化的體驗。如開展“百場非遺進講堂”的活動,組織上百場非遺課堂、非遺展覽和非遺演出,深入全市各級文化禮堂,為百姓送上了豐富的文化服務。此外,寧波市還歷時三年,打造了首批非遺特色小鎮,集中展示當地非遺文化,用新形式發展非遺旅游,在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利用之間尋找到了新的關系和方向。
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片,讓非遺文化走向世界,是寧波市各類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從2008年的土耳其的伊茲密爾國際文化節和庫布克國際文化節,到2011年的韓國大邱友好城市日,再到2013年德國法蘭克福寧波旅游推薦會,朱金漆木雕、奉化布龍、青瓷甌樂等一大批寧波非遺珍品,遠赴法國、英國、奧地利、匈牙利等10余個國家和我國臺灣地區進行文化交流活動,成為當地民眾喜愛和關注的焦點。截止到2020年10月,以“親近”“傳承”“共享”為活動宗旨的《阿拉非遺匯》已連續七屆成功舉辦,尤其是2020年10月9日~11日,《阿拉非遺匯》首次入駐市中心天一廣場,匯集“阿拉非遺匯”開幕儀式、非遺曲藝書場試點掛牌儀式暨寧波曲藝專場展演、“四海風物”非遺展演、“汲古納新”非遺市集、“照壁城隍”風物大展、“醫者仁心”非遺名家匯六大看點,展現“四海風物,照壁城隍”之境。近年來依托會展中心和城市展覽館等場地,在浙洽會、“一帶一路”文博會、上海世博會、義烏文博會、深圳文博會、青海唐卡藝術節與文化遺產博覽會等盛會上,寧波的非遺企業和產品也得到了極大的宣傳和推廣。
二
在以上諸多措施的共同作用下,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得到了巨大的推動。但是,在收獲的同時,也有一些問題值得反思。
一是傳統文化與當代人的社會生活存在距離感。傳統文化來自于曾經的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歷史的變遷,它們逐漸失去了曾經的生產與生活環境,與當下的生活產生了一種距離感。前文中所述的“三位一體”的保護模式,所謂“三位一體”的傳承保護模式是指將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和保護基地三者進行捆綁保護的模式,把傳承人納入傳承基地的單位管理。這種以傳承基地、博物館為中心,以展示為主、體驗為輔的保護方式,無法提高傳統文化在大眾日常生活中的參與度,在消除文化距離感上存在欠缺。
二是傳承與保護活動多集中在線下,全媒體傳播缺失。目前政策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多集中在線下,這與“互聯網+”的社會發展浪潮脫節。在5G全面布局,萬物互聯的趨勢下,大眾日常生活中,線上線下的融合越發緊密。傳統文化與互聯網脫節,會產生一系列問題,例如,與大眾日常的生活距離會被加深,線上傳播宣傳推廣缺失,而這又會阻礙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步伐,讓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加舉步維艱。
三是傳統文化市場化不足,產業鏈缺失。許多非遺傳承人都有著后繼無人、文化傳承無以為繼的擔憂。這與傳統文化的產業鏈缺失、市場化不足有關。當前傳統文化在經濟市場上,除了飲食類的低層次產物銷售較好外,與工藝相關的工藝品、文化商品銷路十分堪憂。生產的文化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地域特色,缺少文化植入,缺乏目標消費者,與之相配的產業鏈也存在缺失。
四是傳統文化教育與輻射帶動不足?,F階段非遺傳承大部分仍然依賴傳統的口傳心授的師徒制傳承方式。這種傳統的傳承方式不利于系統性地培養人才,也不利于非遺作為通識課程進入校園與課堂,也無法輻射帶動周邊社區。傳承方式上有待更新,亟待開發出一套更適應當代教學、傳播體系的傳承體系與方式。
三
如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助力文化強國建設?針對以上問題,筆者以為,需要在以下幾方面發力。
一是經濟賦能,即深挖文化資源,與社會需求相銜接。包括深挖傳統文化資源,結合日常生活需求與當下社會文化需求,將傳統文化與消費者的需求結合,研發生產出能融入生活的文化創意產品,讓文創成為生活的必需品;嘗試與當地本土品牌合作,生產具有本地傳統文化特色的聯名商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全方位進入當下的主流經濟生產活動中,讓文化為經濟賦能,讓經濟為非遺傳承賦能,實現雙向優化的良性循環。
二是科技賦能,即采集多元異構數據,搭建融媒體文化傳播平臺。當下移動互聯網已與大眾的日常生活深度融合,建議首先要進行多元異構的數據采集,分析消費者需求、市場需求與社會文化需求。通過多渠道、多類型、多維度數據采集后,進行數據分析,細分用戶,建立完善的消費者畫像、市場畫像與傳統文化畫像,為經濟賦能做好前期準備。其次應將傳統文化與科技結合起來,如搭建融媒體文化傳播平臺,實現跨媒介敘事。具體包括:1.傳統文化大眾美育??赏ㄟ^建設相關公眾號、數字博物館,開發文化美育類APP,拍攝紀錄片、教育片等,將傳統文化相關資訊以多種方式呈現到公眾面前,拓寬受眾面;2.傳統文化娛樂化呈現??赏ㄟ^開發非遺主體的游戲,在電視劇、綜藝中加入非遺元素,以娛樂化的方式加深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3.依托電商平臺拓展文創產品的銷售渠道。建立線上“非遺”貿易市場,使“非遺”以文化創意產品的形式從線上進入大眾線下生活。
三是產業集群,即設定多元戰略目標,建立復合評價體系。以非遺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真正的傳承與發展需要產業鏈的支持,為此建議加深非遺與現有產業的合作、融合,整合現有產業鏈,形成產學研一體的產業集群。此外,在“一帶一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環境和5G全方位布局的移動互聯網傳播環境下,為產業集群設定全新的多元化戰略目標,構建復合型評價指標。借助復合評價體系來全方位衡量傳統文化產業,即時反饋,為政府在政策制定與保障上提供預判,以助其及時調整政策方向。
四是輻射帶動,即教育輻射,社區共建。加快學科課程化,讓傳統文化項目成為一門學科課程進校園(可以借鑒以學校為中心的傳承基地模式),還可進一步完善傳統文化項目教育傳承機制,培養專業人才。一是教育輻射??赏苿忧嗌倌耆谌胛幕顒樱悦磕昱e辦的藝術節為平臺,以節日作為突破點,充分展示本土文化優勢,進而形成特色。在教育、文化部門的統籌和培育下,以期形成“一校一特色”的區域傳承模式。開設相關課程,提升青少年對當地傳統文化的認知度、對其內涵的理解度和參與度,從而增強青少年對傳統文化尤其是當地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二是社區共建。讓傳統文化走入鄉鎮、社區,以農村文化禮堂、社區服務中心等公共空間為載體,建設藝術普及點,借助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定期開展展覽展示、公益培訓、文藝活動、文化沙龍等活動,既豐富了業余文化活動又能讓民眾共同參與傳承與發展。此外,傳統文化項目學科化,在職業高中和高職院校開展學科建設,科研團隊與非遺項目傳承基地、傳承人深度協作,以期達到讓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活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