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晨旭 汪仲啟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根基,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老舊小區是城市治理中的“短板”和“洼地”。推動老舊小區的鳳凰涅槃,是我國高質量發展和社會治理現代化走向新階段的必然要求。
一、從“問題社區”到“榜樣社區”的蛻變
重慶市沙坪壩區石井坡街道團結壩社區建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原屬于重慶特鋼集團的“系統房”。作為一個典型的單位型社區,居民絕大多數為原重慶特鋼集團職工及其家屬。2005年7月,特鋼公司宣告破產,團結壩社區一下子“沒了娘家”。隨著企業倒閉,小區先天稟賦不足、治理結構不完善的問題隨之而來。小區面貌破敗,設施設備老化,矛盾問題劇增,特殊群體集中、信訪突出、居民需求強烈,不穩定因素大量出現,是名副其實的“問題小區”。但是,團結壩社區沒有在叢生的問題中走向衰敗,而是在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盤活各方資源,不斷創新社區治理模式,激發基層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增強基層治理活力,以黨建引領自治共治實現蝶變,將“問題社區”重塑為“榜樣社區”。
一是改造空間建造宜居社區。小區是人民群眾的生活家園,小區的空間品質將直接決定老百姓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小區空間規劃、改造和更新也會對社會交往和社會治理帶來直接的影響。團結壩社區以宜居空間建設為突破口,通過改善人居環境和解決公共空間不足的問題,找到了激活社區善治的“藥引子”。在硬件設施方面,通過區級配套、街道投入、居民群眾自籌等方式,對中心區域樓房、居民建門崗,使其合圍成了一個封閉小區,并安裝防盜門、高清視頻監控攝像頭。在環境方面,團結壩社區實施“全員管理機制”,打造社區宜居環境。社區環境的不斷改善,直接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認同度,并改變了居民的抵觸情緒,主動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這體現在清掃全外包(專業公司)、保潔全參與(房前屋后、院壩、排水溝由群眾自主保潔)、干部全監管(“兩委”委員分片區承擔環衛監管責任)三個方面。在設施維護、空間改造方面,路燈維修、文化墻彩繪、開心花園修建、濕地公園打造等社區空間拓展,也在團結壩社區“居民小兩會”上被充分討論與有序推進。社區不再是單純的居住空間,同時也成為了居民的交往空間和情感空間,宜居社區的建造豐富了團結壩社區的社會資本,提升了社區居民自治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是重塑網格打造安全社區。老舊社區往往治理結構不完善,業委會、物業公司等基礎治理要素不健全,導致社區的基本安全和秩序得不到保障。2008年開始,團結壩社區做實基本治理單元,在社區內部劃分出了39個居民小組(基礎網格),每一個社區干部聯系4個網格,對網格內的重點人員和重要基礎設施進行網格化管理,形成小網格支撐大網格,將社區服務管理觸角延伸到每個居民樓棟、每戶居民人頭。夯實社區安全基礎,安全責任落實到人。基礎網格還具有吸收民意、民主協商、群眾動員的重要功能。網格小組長由居民公推產生,將收集的網格信息進行匯總,組織其他網格力量協調解決問題,改變以往單打獨斗“唱獨角戲”的狀況。團結壩社區每周準時召開的網格民情分析會、網格居民議事會,被居民們簡稱為“居民小兩會”。十三年來,政策解讀、鄰里矛盾、設施維修、垃圾清理、文化墻涂鴉等各種大小事,幾乎都要在“居民小兩會”上宣講或商議。各項討論問題落實到網格責任人,使居民反映的事項樁樁有落實,件件有交代,居民參與、監督社區工作的積極性大幅提升,真正實現讓“矛盾不出社區”,為居民搭建議事小陣地,為居民自治打下關鍵的基礎。
三是服務居民營造溫暖社區。團結壩社區通過三個“百分百”推進精準服務——惠民政策知曉率100%、社區建設支持率100%、服務工作滿意率100%,以服務聚民心、促溫暖、強治理。為了使網格服務更加精準化,團結壩社區深入走訪,發起“三項居務”行動。針對失業人員開展“牽手居務”行動,將失業人員和用工單位牽起來;發動黨員志愿者和社區干部,針對空巢老人開展“溫暖居務”行動,針對服刑人員子女無人照看情況,開展“陽光居務”行動,加強陪伴和關注。同時,將外來流動人口統一改稱為“新鄰居”,積極展開服務:一是開設“新鄰居服務窗口”,引領流動人口到社區綜治工作站的“新鄰居服務窗口”報到,告知其社區生活辦事指南,讓每一位到來的流動人口了解社區;二是建立新鄰居民情檔案,在各樓棟張貼并更新新鄰居門牌,讓居民及時認識新鄰居,社區對流動人口做到“心中有數”;三是開展“巷內無生人”活動。以居民單元樓棟為單位開展新老鄰居“自我介紹”等面對面交流聯誼活動,迅速拉近居民之間距離,讓流動人口盡快融入社區生活,增強其歸屬感,形成“巷內無生人”的和諧氛圍。
四是喚醒記憶激發活力社區。系統房小區雖然硬件條件不足,但通常也有相對較為豐富的社會資本,居住區的鄰居大多是曾經的單位同事,大家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易于通過文化建設提升居民凝聚力。結合石井坡街道居民大都與原重慶特殊鋼鐵廠的特殊關系,團結壩社區大力傳承老特鋼文化,把原來鋼鐵廠的“守紀律、有追求、講奉獻”傳承下來并加以創新,形成了“做有夢想有追求的石井坡人”的文化理念。 社區創造性地設計了“特鋼人的崢嶸歲月”系列文化墻,由“特崗簡介”“軋鋼工人的舞姿”“產品”、“流金歲月”“往日時光”“火紅年代”等板塊組成,通過這些老照片喚起社區居民共同的記憶,增強了大家對團結壩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于此同時,為了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從2009年起,群眾自發組織成立了“燃情藝術團”(人數從最初的15個人逐漸發展到目前的200多人)。通過這樣一個文化平臺,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老舊文化的融合凝聚了人心,“單位人”變為“社會人”的居民又成為了“社區人”,也促進了社會治理更好開展。
二、黨建引領,共建共治共享,助推老舊小區華麗轉身
一是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積極引導公民參與社區治理。黨建引領是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模式的獨特優勢,黨建引領公民參與社區治理正在成為推動社區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實踐和創新。面對老舊社區,在社區治理主體缺位、組織化不足的背景下,黨組織進場補位是維持社區秩序的有效保障。團結壩社區黨組織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通過完善民主制度,培養民主意識,暢通民主渠道,發展基層民主,開展形式多樣的基層協商,形成有利于基層群眾自治的氛圍。黨組織的事前動員、區域化共建促成了環境的改善;結對幫扶、志愿服務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在黨員隊伍建設方面細化管理、責任到人,切實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在干部隊伍建設方面,劃定權力、曬工作日記,確保隊伍廉潔高效;在志愿服務隊伍建設方面,充分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和主體地位,打造了諸如“紅巖志愿服務者隊伍”等多支品牌隊伍,“社區今天我當家”“民情分析會”等為居民參與社區事務搭建起了好的平臺,鼓勵居民共謀共商共建。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破解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的問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迫切要求在推動基層社會治理中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把服務和造福群眾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團結壩社區真抓實干,從社區群眾的急事、要事、小事入手,將問題社區的“冷漠人”逐漸轉化為榜樣社區的“熱心人”。在團結壩社區,以居民為中心凝聚了社區社會力量,并從回應居民需求、轉變居民觀念、培養居民能力三個層面逐步強化了居民在社區服務中的主體性。團結壩社區通過開展網格民情分析會、網格居民議事會,了解群眾需求好心聲,讓群眾參與、讓群眾做主。通過民主議事將問題落實到網格員,實現事事有著落,增強居民獲得感;通過“三項居務”“巷內無生人”行動,加強對各群體的關心照顧,提升居民幸福感;民調走訪入戶與“今日我當家”等行動培育了居民的社區主人翁意識,提高了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主觀能動性。
三是堅持以共建共治為合力,下好基層綜合治理一盤棋。團結壩社區充分尊重居民主體地位,注重激發社區多元要素,致力打造共治社區。從2009年開始,社區充分發動以特鋼退休職工為主的社區居民力量,推出了“社區今天我當家”活動,設置公益服務崗位(書記、主任助理),通過居民自薦或社區推薦一系列環節,擔任社區一個時間段內的當家人,接待居民來訪,全程協助專職社區干部參與各項工作。單位型社區中的居民,具有一定程度的凝聚力,也表現出守紀律、講奉獻、有追求的特點。活動的初衷是希望發動和組織社區黨員和群眾協助社區干部處理鄰里糾紛和社區事務,但通過活動發現,黨員和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這個活動中被充分激發。“社區今天我當家”的書記、主任助理最先由居民群眾輪流當值上崗,后來一些大學生、社會單位的干部也紛紛參與到這個活動中來。該活動逐漸成為實行民主管理、鍛煉和展示才能與增強工作力量、創新群眾工作方法的“雙贏”載體。
三、立足自身,面向未來,構建現代社會治理新格局
199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宣告我國城鎮住房市場化時代的到來。居住空間改革前后,我國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居住空間形態:住房市場化改革以前的城鎮小區通常是附屬于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系統房”,而市場化改革之后的小區則多為商品房小區。兩種不同的居住空間,其資源稟賦、居住結構和治理難題等差異極大。老舊小區一方面通常空間規劃不盡合理,設施設備老舊,公共資源匱乏,歷史遺留問題很多;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保有單位體制時代延續下來的諸多“社會資本”,例如社區能人、一定程度的熟人社會、社區記憶等情感資源。因此,在打造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時候,老舊小區應當立足自身、面向未來,構建現代社會治理新格局。
創新城市老舊社區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水平,不僅關系到社會治理的整體成效,更影響到共建共享的整體格局。作為城市老舊社區的典型之一,團結壩社區鳳凰涅槃的成功經驗,體現了現代社會治理的理念,對我國許多城市的老舊小區治理升級具有重要的借鑒啟示意義。單位制時代,小區治理有單位托底。從單位體制中脫離出來以后,老舊小區必須立足自身條件,充分挖掘資源稟賦,深入踐行現代社會治理理念,積極探索制度創新,探索黨建引領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自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創新社會治理”以來,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新格局,逐步實現了社會管理主體由傳統的政府“一元”向“多元”的轉變。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從低效獨角戲到多元大舞臺,老舊社區的基層社會治理離不開“黨與社會的鏈接”。街道和社區黨組織處于“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上面千把錘,下面一根釘”的最底端,承受繁多的事務壓力,逐漸開展撬動社會、動員群眾,才能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狀態。新時代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必須完善治理機制,改進治理方式,下沉治理重心,促進政府、市場、社會、公眾等多種力量共建共治。
一是推動力量下沉,凝聚自治力量。新時代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要通過體制機制和治理理念的革新,打破條塊分割的僵局,整合多方力量參與治理。綜合調動網格、小區、樓道、家庭等各社區治理“神經末梢”。此外,要凝聚居民自治力量,挖掘志愿者組織等社會力量,發揮其在街鄉聯系群眾的特點和優勢。二是統籌發揮社會組織協同作用。積極構建以社區為平臺、以專業社會組織為載體、專業社工人才為支撐的“三社聯動”機制,探索和創新社會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道路,破解社區治理難題和創新服務體系。三是創新民主議事協商體系,營造“共商共治”氛圍。按照“黨委領導、多元聯動、規范協商、共治共享”的總體思路,建立“參與型”社區協商體系,搭建多方參與協商的議事平臺,健全完善社區矛盾糾紛化解工作體系,最大化地引導各類社會組織、流動人口等共商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