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梭 梭
作為近十年來最受歡迎的電視節目類型,層出不窮的綜藝節目涵蓋了親子、美食、旅游、戀愛、音樂、舞蹈、表演、家庭關系等只有你想不到,沒有綜藝不敢嘗試的類型。這不,他們又要對導演“下手”了。最近兩家網絡播出平臺上都推出了導演類的“選秀”綜藝,即騰訊視頻的《導演請指教》和愛奇藝的《開拍吧!電影》。
我們知道綜藝節目好看就好看在,雖然只是綜藝節目,但劇情卻跌宕起伏,每一集都得有爆點,參與者都得有人設,能干的、善良的可以紅,刁蠻的、不講理的、沒本事的也能黑紅。所以,無論是看怎樣的綜藝節目,都不必太投入,所有的困難、波折,讓你喜歡或者看不慣的人和事都是事先編排好的劇本與人設。
綜藝節目為了效果,可以將各種行業、各種人的生活都進行可視化操作。隨著不同節目的推出,可以綜藝化的內容幾乎都被開掘的差不多了,從業者抓耳撓腮地想要開掘一個新的領域,于是就出現了導演綜藝。誰能想到,一直藏在幕后的導演,竟然也要走到臺前表演如何當導演了。
如果說前幾年的演技綜藝中,導演們看演員的表演來判斷演技的好壞還可以理解的話,如今一個導演真的可以通過綜藝來體現出他的能力嗎?另一方面,導演是影視產業的幕后工作者,又有多少普通觀眾會關心一個導演如何得到制片人的青睞呢?嗯,那一定需要上“套路”了。
以當下備受關注的《導演請指教》為例,節目聚攏了16 名涵蓋演員轉型、新人導演、圈二代、學院派在內的新人導演,同時聯動知名制片人、專業演員、專業鑒影團和觀眾鑒影團,共同構筑了一個影視行業的完整閉環,旨在打造一個行業微觀縮影。按照規則導演選手可以拍攝一個十幾、二十分鐘的作品,然后現場進行播放。評審和觀眾喜歡的話可以看完,如果不喜歡的話可以按下退場鍵,當按下退場鍵的人數達到一定程度,那么影片就可以停止播放。這種“殘酷”的標準看似公平公正,考察的是導演的真材實料。
可是只要稍微分析一下這個節目,你就會發現問題多多。首先這些導演并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有年輕的藝術片導演,有電影學院的老師,也有搖滾樂隊的樂手,更有以一部爛片成名的畢志飛,還有“富二代”“導二代”,或者當了幾十年演員的吳鎮宇,最讓人意外的大概就是連關錦鵬這樣有過不少經典作品的導演也位列其中。這些人的同場競技會造成的混亂可想而知,因此每一集節目都吵成一團毫不奇怪。以有流量、有爭議能夠博眼球的參賽者為主,點綴幾個真正需要扶持的年輕導演,這樣的人員配置果然成為了“熱搜”的常客。據說僅僅開播三天后,這個綜藝就上了近百個熱搜。然而“熱搜”再多也不能蒙蔽觀眾的眼睛,反觀僅僅4.1 分的綜藝評分,是不是感覺這個分數都對不起導演這個職業呢?
這個低分怪誰呢?怪仗義執言的評審嗎?怪熱淚盈眶的畢志飛嗎?或許將導演推到臺前,進入綜藝節目的套路本身就是錯。綜藝需要大眾的關注度,而導演這個原本低調的職業本身就與其背道而馳。對大眾而言,綜藝是茶余飯后的消遣,是要能夠快速消化的。但好的導演卻是需要積累、沉淀,是一個厚重的很難將其簡單展現在觀眾面前的職業,要把這個行業放進綜藝的套路,那就只能削足適履。綜藝就像是一把刀,要削去那些沉淀、積累、厚重的部分,添一些熱鬧、花哨的部分,讓大家看個熱鬧就罷了。其實不只是導演,表演綜藝何嘗不是?親子綜藝不也是靠“制造”一群奇葩的爸媽而把親子關系綜藝化了嗎?更別說戀愛綜藝,把兩個人相逢、相識、心動的最美好情懷,變成了一紙劇本,從演員到觀眾,彼此心知肚明地看一場秀,觀眾獲得消遣,演員獲得翻紅的機會,何樂而不為?
在今天,綜藝或許是一個能掙快錢的項目,但對于真正需要積累的人,卻不是一個好平臺,就像有的演員在綜藝里過度消耗自己,再回去演戲難免讓觀眾覺得“跳戲”。比比皆是的前車之鑒不得不讓我們思考,這樣的削足適履真的值得嘗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