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劉藝璇
居住在北京的11 年間,中國與英國完全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珍稀野生物種引發了唐瑞的濃厚興趣。
“北京并不是人們傳統印象里的那種典型的大城市,北京的物種其實非常豐富,在G20的首都城市中,北京的鳥類數量位居第二,僅次于巴西首都巴西利亞。”來自英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唐瑞·湯森德(Terry Townshend)住在北京近郊的順義區,每到周末,他都會去門頭溝、懷柔、延慶等北京郊區進行觀察,“北京目前記錄在案的鳥類約510 種,迄今為止,我有幸見到了430種”。
2010 年,唐瑞來到北京,供職于一家國際環保組織。他驚奇地發現,北京這個超級大都市竟然是觀鳥的天堂。于是,他開設了一個叫作“北京觀鳥”(Birding Beijing)的網站,聚集了眾多中外觀鳥人,在網上分享觀鳥的經驗和故事。從2019 年起,他被北京市園林綠化局聘請為北京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專家團隊成員。唐瑞從小就熱愛自然,他在英國靠海且靠近自然保護區的地區長大,經常會花很長時間在自然保護區里觀察、識別不同種類的野生動物,4歲起便開始觀鳥。居住在北京的11 年間,中國與英國完全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珍稀野生物種引發了他的濃厚興趣。
在北京觀鳥網站上,他附上了中國觀鳥會制作的《北京鳥類名錄》,旨在最大限度幫助游客和居民,提升他們在北京觀鳥和觀察其他野生動物的體驗。他有本觀鳥筆記,記錄的是觀鳥具體日期、時間段、地點,觀察到的鳥種類以及數量等,他會定期把這些內容更新到網站上跟愛好者分享。他還以音頻形式記錄并上傳了不同鳥的叫聲。現在,僅用幾秒鐘,唐瑞就能夠通過鳥的聲音辨別出大部分鳥的種類。
2015 年5 月,經過一年的研究,唐瑞和中國、瑞典、比利時等國的鳥類專家合作,利用光敏地理定位器發現,每年夏天棲息于頤和園的北京雨燕,南下飛越1.3 萬公里,最遠到達非洲好望角過冬。“我很榮幸我能夠放飛一只帶有地理定位器的雨燕。”唐瑞說,“按北京雨燕平均壽命來算,在它們的一生中,每年遷徙的距離至少相當于從地球到月球的一半那么遠,實在令人吃驚!”
除了鳥類,唐瑞還在網站上設立了專門頁面介紹北京的兩棲動物、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昆蟲等,他在北京已發現了170 多種蝴蝶。
唐瑞對野生動物的熱愛不僅限于鳥類和昆蟲,還有野生貓科動物。“北京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有資格夸耀其野生貓科動物數量的首都城市。”唐瑞在北京發現了野生豹貓,還參與了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中國貓科動物保護聯盟聯合發起的北京野生豹貓項目,為研究團隊在北京地區豹貓種群狀況的部分實地調查提供支持。
唐瑞去過中國的許多地方,尤其是野生物種豐富的地區,如青海、云南、內蒙古等地。在青海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唐瑞親眼見到了雪豹,并拍下了珍貴瞬間。“我最初在三江源看到雪豹時,有種夢想成真的感覺。”唐瑞說,“我感到驚訝的是,它們看到人類后依舊表現得很輕松,并沒有逃走,這證明當地人和雪豹的關系很和諧。”
唐瑞
唐瑞參與籌建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大貓谷”項目,該項目設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高山與峽谷很大程度上阻隔了該地與外界的來往,使得這里成為雪豹、金錢豹、棕熊和猞猁等野生動物們的天堂,因此,這里也有了“大貓谷”的別稱。
2016 年,由雜多縣人民政府、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管委會、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以及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共同發起的首屆自然觀察節在昂賽舉辦,唐瑞應邀作為評委來到了這里,他親眼見識了當地村民所說的“雪豹天天滿山跑”的景象。之后,他作為顧問參與策劃了昂賽鄉一個基于牧民社區的“雪豹觀察”自然體驗項目。
截止2019 年底,共有98 組訪客、302 名游客參觀了大貓谷,已為當地社區募集了超過一百萬元收入。唐瑞說,這個項目把社區、生態和游覽結合,讓游客有機會以安全、有序且有意義的方式獲得觀察野生動物的獨特體驗。而項目中45% 的自然體驗收入屬于當地接待家庭,另外的45% 投入社區基金用于社會福利事業,剩下的10% 將用于雪豹保護。唐瑞說:“通過旅游為當地人創造營收,當地居民便會將這些食肉動物視為資產,提升保護意識。”
2021 年1 月,唐瑞獲得新京報第十四屆感動社區人物金獎。唐瑞說:“得這個獎,我覺得有些‘受之有愧’,因為我只是諸多從事野生動物保護人物中被發現的一員,這個獎項應該也是屬于所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