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淺黛


俗話說“十人九胃”,胃部不適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情況。從前,大眾通常認為胃部疾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群。但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胃部疾病也逐漸向低齡化發展,不乏青少年患者。
那么,胃部疾病主要分為哪些類型?通常是如何導致的,又該如何預防規避呢?
“胃病”是多種與胃部相關疾病的統稱。常見的胃部疾病包括功能性與器質性兩種。
功能性胃病,即不存在器質性病變,但有胃痛、反流、嘔吐等臨床表現。
今年秋季,張女士將12歲的兒子小方送至離家較遠的初中。但小方并不適應學校的寄宿生活,對學習缺乏積極性,也不愿與同學、室友主動交流,并且經常出現胃痛癥狀。起初,張女士認為這可能是小方抗拒學習,為自己找的借口。但后來,小方的癥狀逐漸嚴重,乃至影響到正常的生活與學習。無奈之下,張女士帶兒子來到醫院。經檢查后發現,小方的胃部不適是典型的功能性胃病癥狀。是對環境的不適應、學習壓力增大、課業緊張而造成的胃腸道功能紊亂。
雖不存在器質性病變,但大家對此種功能性胃病也不可小覷。如果青少年出現較為嚴重的胃腸道功能紊亂,家長應帶其及時就醫,制定合適的治療計劃,緩解心理障礙。
對于青少年朋友來說,有哪些常見的致病危險因素呢?

三餐不規律,飲食不健康。由于生活節奏加快,很多人的一日三餐并不規律。或者因為時間的延誤,放棄了早餐。或者因為學業繁忙,“省”掉了晚餐。進餐時間的不規律,可能會使分泌的胃酸沒有食物可消化,進而造成胃黏膜損傷,導致胃病。另外,很多青少年飲食并不健康,喜辛辣刺激性食物,無形中又加重了對胃黏膜的刺激。
日常生活中,應注重一日三餐按時食用,避免過多過冷以及辛辣刺激食物的攝入。同時,也應減少濃茶、咖啡等飲品的攝入。
濫用藥物。除去日常飲食,有些藥物也可能對胃部造成損害。如解熱鎮痛類藥物,某些激素類藥物,含鈣、鉀、鐵等的藥物,抗生素類藥物,清熱解毒類藥物等。這些藥物都可能對胃部產生刺激,或造成損傷,嚴重的可能導致潰瘍產生。
如果需要服用此類藥物,患者應提前將自己的胃部健康狀況告知醫師,用法用量與用藥時間都應遵循醫囑。
運動與睡眠時間安排不當。有些人習慣于晚飯后立即開始運動,或是在較疲勞的情況下晚飯后立即入眠。實際上,這都是不健康的習慣。飯后立即運動,可能導致內臟供血不足,進而影響消化吸收,也有可能導致胃下垂。通常建議飯后休息半小時以上,再進行運動。如果飯后立即入眠,則會打亂胃部工作規律,加重其負擔,可能對胃部以及十二指腸造成傷害。
情緒不良與精神壓力過大。長期情緒不佳、過度緊張或精神壓力極大,精神因素反復作用于大腦皮質,也有可能導致胃壁血管痙攣性收縮,造成胃部炎癥甚至潰瘍。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要注意情緒與精神的自我調節,萬不可忽視其對身體健康的影響。若自我紓解或與親友交流無法解決,也可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不注意防寒保暖。進入冬季,氣溫逐漸降低。通常情況下,較為寒冷的天氣也可能導致慢性胃部疾病的復發,影響胃部健康。在嚴寒季節,較為畏寒的人更應注重防寒保暖,根據氣溫增減衣物,避免著涼受寒。
過度勞累。長期過度疲勞、熬夜,未能得到及時、充足的休息也可能造成胃部損傷,導致器質性胃病的發生。很多青少年在出現胃部不適時,往往不以為意,覺得忍一忍就過去了,或是自己買些藥草草應對,對此類癥狀并不重視。
實際上,胃部出現的不適癥狀,是身體的報警信號。發現問題,只有及時就醫,及時治療,才能避免小病發展為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