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艷玲
(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德陽 618000)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得到了越來越多教育者的重視。2018 年4 月,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 行動劃》,強調要大力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加強學生信息素養培育。并通過實施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到2022 年基本實現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教學。同時,在后疫情時代,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資源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已在各大高校逐步展開,悄然改變了傳統的線下課堂,并逐漸成為一種主流教學模式。
混合式教學是指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何克抗,2004)。由此可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普及為混合式教學改革提供了溫床,使得教師得以創設與學習主題相關的情境、提供必要的信息資源,以及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等進行合作學習,從而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縱觀文獻,現目前多是關于如何構建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討和研究,關于其有效性的研究還不太多。因此,本文將從校本實踐出發,以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就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有效性進行研究。
關于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討與實踐,國內不少學者已經進行了研究。林雪燕(2016)在混合式教學中引入翻轉課堂的理念,設計了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陳娟文(2017)構建了包含在線學習、課內應用和課外實踐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了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大學英語實踐共同體,研究發現實踐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培養具有積極作用。王鶄(2017)以華中師范大學云課堂為例,對基于云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設計。并得出結論--利用基于云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可以有效互補單一在線學習和傳統課堂學習的缺陷、支持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通過教學評價更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既要正確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不斷探索,還要充分利用云課堂更好地完成教學,這對教師的引導能力和信息素養有較高的要求。
以上研究主要在討論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和設計,如何利用線上平臺建立學習共同體、實踐共同體,以及如何將線上平臺和資源和線下課堂充分有機融合,以達成混合式教學改革等,對于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具有較大的借鑒意義。但研究大多關于重點高校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改革及實踐效果,并不完全適用于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研究。高職院校的辦學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大學英語學習應凸顯學生的職業性,適應就業需求。因此,本文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檢驗本校現在廣泛推行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否行之有效,分析學生學習行為特征,并根據現存問題提出促進策略,以期對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提供借鑒。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作者所在學校大一年級(2020 級)土木工程系學生,共689 人。入學時間為2020 年9 月,均采用以職教云為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1.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后,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閱讀、寫作和翻譯能力)是否有所提高?2.影響混合式教學有效性的學習者學習行為特征主要有哪些?
研究團隊在學生入學后的第一個月,組織了英語能力測評考試,對研究對象的閱讀、寫作和翻譯能力進行了測評,得到了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前的初始成績。后期將與學期一和學期二的期末成績就閱讀、寫作和翻譯三方面能力測評進行對比分析。研究團隊依據混合式教學模型,利用職教云平臺數據,分析學習者線上學習行為特征,得到數據后結合學期二期末成績進行對比分析。以上數據均采用SPSS20.0 進行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以及t 檢驗。
利用SPSS20.0 對研究對象的入學英語測評成績、學期一期末成績、學期二期末成績共三次考試成績進行描述性分析,發現閱讀成績上升最為突出,由入學時的52.33 分上升至學期二期末的61.36 分。其次是翻譯成績,由入學測評時的47.89 上升至學期二的52.39。寫作成績則由入學時的50.67 上升至52.31,提升不太明顯,如表1。

表1 入學成績、學期一成績、學期二成績各項數據對比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教師通常會在課前上傳教學任務和資源,如文章或視頻等,學生完成相應任務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討論,評價,課后再進一步通過線上或線下任務鞏固所需知識,如詞匯、句型的具體運用等,以達到知識的遷移。同時將部分學習任務放到課前來完成,延伸了課堂的空間和時間,學生可充分利用碎片時間自主學習,達成目標。閱讀量和詞匯量的積累以及線上線下大量的任務練習,使得學生的閱讀和翻譯成績提升較為明顯。寫作的提升則更考量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語法基礎的薄弱使得高職學生的寫作水平提升較為緩慢。
利用職教云數據,對學生的在線學習行為特征進行描述分析,見表2。數據表明,線上考試參與率最高,為80%。其次是課堂活動,如討論、頭腦風暴、投票、小組PK 任務等,學生參與率為72%。以上兩項基本都是由教師引導在課堂完成,大多數同學都能積極參加。課件學習應在課前準備階段完成,參與率僅為37%,說明多數學生對課程重視不夠,忽略課前準備任務,沒有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線上作業參與率為52%,說明半數同學在沒有教師監督的情況下,完成作業積極性不高,缺乏學習自覺性。

表2 線上學習行為特征概況
完成了對在線學習行為特征的基本描述和分析后,本文作者將研究對象學期二期末成績數據和其學習行為特征如課件學習、課堂活動、線上作業、線上考試等因素作相關性分析,具體情況見表3。

表3 學期二期末成績與學習行為相關性檢驗

*Note:Significancevaluep=.05
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課件學習、課堂活動、線上作業以及線上考試的權重分配分別為20%、50%、20%、10%,構成線上成績。期末成績由線上成績(60%)和卷面成績(40%)構成。通過表3 可以發現,學生的期末成績與課件學習、課堂活動、線上作業、線上考試等因素均呈現顯著正相關關系。說明學生線上學習越積極,完成任務數越多,期末成績就越高。其中,課堂活動因為權重分配為50%,數據反映出與期末成績相關性最高(.993),說明線上學習的參與度與期末總成績的正相關關系,同時也反映出了該課程中的學生成績評分中各項指標的權重分配差異。如線上考試權重分配為10%,數據反映出其與期末成績相關性為.921,低于課堂活動指標。
綜上所述,學習自主性高的學生參與混合式教學的學習效果越好,反之,學習自主性較差的學生參與混合式教學的學習效果越差。建議教師在開展混合式教學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良好的學習策略,以充分發揮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勢。
以上的數據分析揭示出我校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如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和翻譯能力,但對于寫作能力的提升還很有限;學生線上準備和預習不夠充分,課件學習時間不足;線上作業完成情況不夠理想;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還應進一步提高等。接下來將根據以上問題和不足,從線上學習資源選取、線上學習監督、學生學習策略培養三方面提出解決策略。
線上學習資源的選取應貼近學生真實生活和職業需求。高等職業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2021 年版)要求學生能基本讀懂、看懂職場中的書面或視頻英文資料,理解主要內容,獲取關鍵信息。能就日常生活和職場中熟悉的話題和工作文本進行中英互譯,滿足基本溝通需求。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任務以及選取適合的教學資源時,應充分考慮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的職業性要求。學習材料的選取應盡量貼近學生真實生活和職業需求,創設真實的生活和職業場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內容的選擇還應與時俱進,融入課程思政,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寫作資源的選取應充分結合新課標,創設職業場景,適當增加職場相關應用文寫作,如書信、會議記錄、memo、通知等職場常用文書的寫作練習。培養學生能以書面形式較好地表達自己的經歷、觀點、情感;能用英語寫出職場常用的應用文,且語句正確,表達清楚,格式恰當。
針對學生線上任務的完成情況,教師應進一步加強線上學習監督。部分學生線上預習不夠充分,課件學習時間不足或是線上作業完成情況不夠理想,可能是因為自身英語基礎較薄弱,學習上有畏難情緒等。教師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讓小組成員共同完成課前任務,課堂中進行小組作品展示,再展開組間互評。這種方式既有利于緩解學生的焦慮情緒,也能較好地激發其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除此之外,為更好地監督學生的線上學習行為,教師應于課前在職教云平臺公布學習任務和清單,引導學生了解學習目標、學習任務以及評價標準,同時對個別學生進行在線指導,監督學生完成任務。
正確的學習策略能夠促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主動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利用線上線下多種渠道有效獲取豐富的學習資源。同時能自主地對自己的學習進行監控、評價、反思和調節。混合式教學模式延展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培養良好的學習策略,使得學生的自主學習事半功倍。
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外語教育改革產生了重大影響,而后疫情時代又大大加速了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改革的步伐。如何緊密結合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使得混合式教學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其優勢,是研究者們繼續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