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詩婷 林菁菁
(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建筑經濟管理團隊,廣西 南寧 530000)
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業財融合”已成為全球企業經濟管理發展的新趨勢,也成為企業創新發展的法寶。當前建筑行業呈現工程項目日趨復雜化、建筑產品日益精細化、工程服務方式日漸多樣化的特點,對建筑施工企業的財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財務人員不僅僅是只為業務部門服務,進行核算和監督,而應該要參與生產經營活動的分析,更要參與生產經營活動的決策,有效助力企業價值的創造。
參賽課例“工程成本核算與分析控制”是對施工企業在施工期間發生的各項成本費用進行會計核算,以此反映和監督施工企業各項開支情況和成本的水平,再通過后續成本分析控制總結成本超支和節余的原因,進一步挖掘出降低工程成本的空間與潛力。因此,工程成本核算與分析控制是施工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重要環節,對其財務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十五號——建設合同》規定,工程成本核算是施工費用核算和工程成本計算的總稱。結合準則規定,課程設置了兩大任務:成本歸集與分配、成本確認與結算,并細化相應子任務,同時為了順應建筑行業“降成本、節能耗、增效益”精細化管理的趨勢、以及施工企業在當今信息化時代下對大數據分析、財務管控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礎上加入了第三大任務:工程成本分析控制。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三全育人”,本單元教學采用“互聯網+一線貫穿,兩面滲透,三維融通”的創新型教學模式,以“學→導→研→展→評→拓”為主線開展教學活動,將知識技能面與綜合素養面的培養滲透其中,通過課前、課中、課后深度的融通,學科間寬度的融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廣度的融通,實現“互聯網+教學內容”、“互聯網+教學管理”、“互聯網+教學評價”。
本課程采用全過程、全方位、全員的“三全”立體式評價體系,從多維度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根據反饋優化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效果。
運用任務驅動法、項目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啟發式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課前-課中-課后”全程展開教學,逐步實現知識構建、知識優化、能力強化、素養內化和知識遷移拓展,實現知識、能力、素養的同步提高。
課前—課中—課后學生均能夠利用線上線下的優質教學資源開展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形成線上有資源、線下有活動、過程有評估的跨時空教學全過程。
教學實施過程中,力求以企業實際生產經營過程為導向,采取案例教學、任務引領、雙證融通和模塊化的方式,對接“1+X”業財稅融合成本管控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相關教學要求,將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會計職稱考試)等考點貫穿教學過程。
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依托真實的“某少數民族縣碼頭與公路‘鄉村振興’項目”,基于行業需求和崗位要求設計的教學情景和教學任務,通過小組競技和小組合作等多種互動形式,借助直觀教具與多種信息化手段,完成項目成本的歸集與分配、確認與結算、分析與控制,最終做到了“做中學,學中做”,解決了教學重點與難點,達成了教學目標。
通過課前引入的個人自主學習、小組外出走訪等環節與課中精心組織的小組合作活動,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投入度,整個課堂過程中小組成員們注重合作,積極溝通,把控細節,追求品質,體現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大大提升了學生溝通表達的能力、觀察發現問題的能力、總結歸納的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責任意識、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合作精神,提升學生專業技能與綜合素養。
課程將專業技能培養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通過校企合作教育、工作情境創設、信息化手段教學等途徑,全方位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時代感、吸引力和針對性。
1.某少數民族縣“鄉村振興”項目和工程成本核算與分析控制相互銜接,實現社會核心價值觀層次的思政育人。在成本歸集的章節,某少數民族縣塌方碼頭重建和公路修建項目與工程成本核算有機結合,以某“鄉村振興”項目為載體,挖掘并融合了“1個中心”(人民至上)、“2個意識”(國家意識、社會責任意識)、“3個熱愛”(愛黨、愛國、愛人民)、“4 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等思政元素到課程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弘揚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培養學生愛國情懷。
2.會計職業道德與成本分配、結算、分析等章節銜接,實現職業道德層次思政育人。一方面,從會計誠信講起,將采購貪污、虛假報賬等現實案例與理論相結合,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客觀公正等會計職業素養;另一方面,通過創設真實工作情境,引入成本核算知識點的訓練,加強學生對企業成本核算的認知,深入理解成本節約、成本控制對企業的重要意義,從而培養成本節約的意識。最終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
傳統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以理論授課為主,缺少會計實操技能培養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課程打破傳統紙上談兵的局面,采用“互聯網+一線貫穿,兩面滲透,三維融通”的創新型教學模式,通過“線上線下、講練結合、學生中心”的教學手段,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全面提高了學生的施工企業會計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能水平。
注重全過程評價考核,結合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合理設置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考評、企業評價的項目和權重,對學生綜合能力進行全面的評價,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診斷、激勵、調整和總結作用。
積極拓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在課前課后,運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青春正能量;課中從案例背景、課堂知識點、動手操作等各個教學環節中有機融入思政點,在學生心中潛移默化。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樹立起“弘揚民族自信、培養愛國情懷、恪守職業道德”的責任意識,實現文化育人、思政育人。
課程在實施中,存在著一些不足。首先,個別性格內向的學生在學習平臺開放討論時雖然積極參與,但在搶答環節不夠積極,一定程度影響了測評結果;其次,巡堂中發現有的小組分工有序,效率快;反之,有的小組因分工不合理,效率低,影響后續環節;再者,課程中關于思政育人目標的評價仍以教師評價為主,存在一定的主觀性,評價的指標也比較單一。今后擬通過以下措施進行改進;
1.多鼓勵其踴躍發言,建立他們的自信心。
2.考慮通過引入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的互動平臺,學生的學習過程能被自動記錄統計,大數據技術自動生成綜合評價,提高教師教學效率、評價結果更準確客觀。
3.巡堂中,對于沒有分工或分工不合理的小組給出指導建議,引導組間進行有序分工。
4.課后與組長交流,引導其去了解各組員的優勢劣勢,引導合理分工。
5.進一步細化思政育人評價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