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 唐 甜
這是一場因毛筆引發的出游,卻讓我們意外地掉入了文港鎮的時空隧道,開啟了一場尋找傳統毛筆制作工藝的鄉村之旅。
周五吃過晚飯后,我提議收拾一下家里的舊物。當收拾到床下的幾個落了灰塵的箱子時,我饒有興致地將其打開,想看看里面都裝了些什么“古董”。翻著翻著,我在箱子里找到了一支大號的毛筆,仔細一看,原來是我初學毛筆字時用的那支,那是一支筆桿深棕色且刻有一個熊貓頭像的兼毫筆。記得當時去買的時候,老板特意推薦了這支筆,說這種筆是由狼毫和羊毫混合在一起制成的,彈性適中、剛柔相濟,十分適合初學者使用。在熊貓頭像的旁邊,還刻有一項“文港”二字的落款,我邊看邊說:“文港是牌子,還是產地呀?”頓了一會兒,孩子爸爸說:“文港?是不是進賢縣的文港鎮啊!聽說文港還被譽為‘華夏筆都’。”一時興起,我們決定第二天去看看這個被譽為“華夏筆都”的小鎮。
從南昌市區驅車前往文港鎮只需要一小時左右的車程。一路途徑南昌繞城高速、滬昆高速,最后經由新港大道駛入晏殊大道即可到達文港鎮。行走在晏殊大道后,我才知道,原來文港還是北宋詞人晏殊的故鄉。據了解,文港是臨川文化、撫河文化的發祥地,這里素有“沿河兩宰相,十里三狀元”的美譽。的確,走進文港,你會不由自主地被這里濃厚的文化氣息所感染。
在生活氣息濃厚的鬧市區,我們走進了一條充滿古風古韻的小街。殊不知,這小小的街道竟然藏著一座展示毛筆前世今生的中國毛筆文化博物館。門口那兩座憨態可掬的石獅子正對我們的到來笑臉相迎。踏著青石板鋪成的小路走進博物館,一幅江南水鄉的畫面映入眼簾,穿過湖面是博物館的展廳。在文化陳列館內,有從全國各地收集而來的、與毛筆有關的各類典籍和創作手稿。沿著庭院小路,我們來到了毛筆陳列館,里面各式各樣的毛筆真是應有盡有,有名人大家用過的毛筆,有特殊材質制成的毛筆,有功能用途不同的毛筆。最有意思的要屬博物館里的毛筆制作工藝作坊了,在這里能夠讓游覽者真正了解文港毛筆的制作工藝。早在東晉時期,毛筆的制作工藝就從我國中原地區傳入了文港,文港人正是靠著自我創新與發展的精神,形成了以動物毛、植物竹為主要原料,擁有128道工序的文港毛筆制作技藝。在聽介紹中時,我意外地發現了一個至今還保留著傳統毛筆制作工藝的周坊村,于是我們決定去瞧一瞧。
周坊村不僅保留著傳統的毛筆制作工藝,還是制筆名家周虎臣的故鄉。周坊人精明、能干,天生就具有駕馭手工技藝的天賦。行走在村莊的小路上,一街兩巷的民宅里隨處可見制作毛筆的工具,家家戶戶都是一個制筆小作坊。青磚壘砌的矮院墻上,一串串毛筆頭整齊地排隊晾曬,白色筆頭在陽光的照耀下仿佛一只只將要起飛的小鳥,靈動而充滿活力,我不禁湊上前去用相機拍下它們的樣子。這時,從屋里走出一位老人家,她好奇地問:“你這是在拍什么呢?”我向老人說明了我們此行的來意,她熱情地邀請我進屋再去看看。原來,老人家正在屋內加工毛筆。只見她坐在一張四方的矮桌旁,雙腿架著一個小盆,里面放著類似于漿水一樣的東西,一手持筆,一手持線,先將筆頭在盆里蘸一下,然后再用繞成一個圈的線進行平整,隨后就靜置在桌上進行晾干。老人說:“現在加工毛筆很方便,商家將各種半成品的原料拿來,我們只需要將其進行簡單的組裝就可以了,平時掙點零花錢也是不錯的。”
周坊村除了是制筆名家周虎臣的故鄉外,還曾被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授予“中國民族優秀建筑——歷史文化古村鎮示范項目”的榮譽稱號。這里有傳統建筑87棟,其中83棟為清朝古建筑,4棟為民國古建筑。在一處名為“愛蓮遺范”的古建筑前,我靜靜地端詳著這個充滿歲月的老宅,庭院野草叢生,片片青苔依附在磚木混合結構的外墻上,雖然歲月讓這座老宅滄桑了不少,但依舊掩蓋不住它原本的精致與美好。我想,這些古建筑就如同文港的毛筆制作技藝一樣,會在歲月的長河中星光閃耀。
在我看來,文港鎮是一座寫滿了毛筆歷史的古鎮,這里因筆而興、因筆而榮、因筆而發。近年來,文港鎮更是充分利用毛筆文化及歷史人文文化積極打造特色小鎮。
據了解,文港鎮生產的毛筆占全國毛筆生產總量的70%,這里大大小小的制筆企業、作坊超過了4000家。不僅如此,為順應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文港鎮還大力促進電子商務與文化用品產業深度融合,建設了“文房四寶”電商基地,大力發展電商產業,目前全鎮電商企業已發展到了1200多家。此外,隨著毛筆產業的快速發展,還帶動了各類油畫筆、水粉筆、水彩筆、勾線筆、指甲筆等其他筆類的生產,使文港毛筆產業得到延伸與發展。
文港是一座歷史文化深厚的小鎮,1600多年的制筆歷史和昌盛繁榮的文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港人。近年來,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文港更是利用產業優勢、文化優勢、政策優勢積極打造旅游新鎮。讓“觀古村、逛筆市、賞楹聯、品字畫、會筆友”成為文港的旅游品牌,吸引了許多毛筆愛好者和游客前來“打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