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評論員 趙光輝
本期的報道重點是“碳交易”,背景是低碳,核心是低碳農業。那么低碳農業是什么?它是怎樣產生的?又具有什么特點?農資行業該怎樣迎接低碳時代?
低碳農業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技術與制度創新、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多種手段,盡可能減少農業產供銷過程中的高碳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在確保食品供給及糧食安全前提下,實現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農業發展。
低碳農業可以說是全球性生態危機特別是全球氣候變暖催生的生態革命的產物。專業報告顯示,農業是溫室氣體的第二大來源。多國在反思高碳農業的弊端之后,世界農業步入新型的有機、生態、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期,即低碳農業經濟時代。聯合國相關報告說,“世界需要一個從嚴重依賴農藥和化肥等化學品、對環境破壞很大的農業模式轉化為對環境友好、能保護生物多樣性和農民生計的生態農業模式。”低碳農業最終要實現農業生產系統的低投、高產、低碳生態的整體目標。
為什么低碳農業是大勢所趨呢?除了外部經濟社會相關因素外,與傳統高碳農業相比,低碳農業具有明顯的優勢:它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優質安全型、經濟高效型、社會和諧型農業。能拓展現代農業功能,具有氣候調節、生態涵養、提升國際競爭力、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及改善農村環境等功能。還有利于提高農產品質量,確保農產品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助推鄉村振興。
農資行業在發展低碳農業的歷史性轉型中,能發揮什么作用呢?怎樣才能在低碳農業中有所作為?
首先,農資行業是低碳農業發展的核心賽道,農資人也是種子選手。例如,要發展低碳農業,其生產過程中就要盡可能地減少化石能源投入,減少化肥、農藥、農膜、除草劑等。“解鈴還須系鈴人”,這個領域正需要依靠農資行業來實現轉型與跨越。
其次,低碳農業需要大量專業的科技與服務,而農資人普遍較高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使之成為低碳農業不可或缺的生力軍、主力軍。例如精準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哪個離得開農資人的技術與服務、經驗與積累?低碳農業需要探索發展的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如有害投入品減量替代模式、節水節能模式、區域產業循環模式、農業觀光休閑模式等,都需要農資人大展身手。
再次,低碳農業是一個整體目標,也是一個復合的技術體系,需要現代生產要素和人工智能高度集成,必須最大限度地采用人類文明的發明創造。典型的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如設施農業、立體農業、節水節能農業,就是高科技、多文明的集成。因此,低碳農業也迫切需要農資人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在低碳轉型中實現人生的破繭成蝶。
最后,低碳農業作為一種產業模式,要始終服務于中國糧食安全的大局、農業現代化的大局。這是參與其中的農資人始終要葆有的政治覺悟和大局意識。
南北發展不均衡是世界低碳農業發展的現實問題,低碳農業已突破經濟范疇,上升到政治范疇。發展中國家的低碳農業處于初級階段,發展中國家對農業的依賴性又強。因此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劣勢直接導致其在“低碳國際”中處于弱勢地位。我們一方面要積極發展低碳農業,履行承諾;另一方面,又要始終把握確方向,在確保食品供給及糧食安全前提下,實現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農業發展。
低碳農業不是憑空臆想出來的“天外飛仙”,我們也不必在它面前誠惶誠恐。實際上,低碳農業內涵古已有之,只是現階段概念要義的更新與高新技術的介入,使其深化并提升。從系統觀點看,發展低碳農業,我們擁有改造開放四十多年積累的物質財富和科研技術,更有一大批耕深力重、沉雄致遠的“三農”隊伍。一方面要研究清楚低碳農業的內涵、任務、目標、舉措、機制、政策;另一方面要在繼承提升上深入探索,把過去生態農業、立體農業、循環農業、觀光農業的發展成果引向新階段、新水平。
抓住新命題,實現新突破,貢獻新成績,發展低碳農業,是中國農資人的廣闊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