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新 楊修紅
楠木蔥郁,游人如織。走進湖北省竹溪縣雙竹林場楠木谷,空氣中彌漫著楠木清香,行走在楠木綠蔭大道上,一眼望不到盡頭楠木樹令人陶醉。
在竹溪珍貴楠木貢苗基地里,一個身材魁梧的中年漢子正在為楠木樹苗修枝剪葉,他就是竹溪縣雙竹林場場長周本庚。
雙竹林場始建于1958年,現有經營面積11.5萬畝。周本庚于2008年擔任雙竹林場“掌舵人”以來,團結帶領林場全體干部職工一心為民,癡心護綠造林,建設一個美麗、富饒的新時代林場。
楠木在湖北竹溪被稱為“貢木”。據考證,建造北京故宮午門、闕左右門、左右順門和西六官之一的永壽宮,就有部分木料采自竹溪。竹溪所產楠木屬金絲楠木,為楠木22屬324種中最為名貴的樹種,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
竹溪自古有楠,楠木種植歷史久遠。周本庚認為竹溪擁有彌足珍貴的楠木資源,應該加以保護,建設楠木種質收集區,發展楠木繁殖圃,為推廣應用楠木創造更好的條件。
說干就干。2016年,周本庚發揮林場技術隊伍專長,新建楠木等珍稀鄉土苗圃基地200畝,主要培育竹溪特色樹種楠木和紅豆杉。
他鐘情于楠木事業,一門心思專注于護楠、育楠、植楠。為推廣繁殖優質楠木苗,他與技術員們夜以繼日,全身心撲在楠木科研攻關上,解決了一個個難題。他們集中骨干力量,用一年左右時間培植了20萬株楠木和5萬株紅豆杉樹苗,為全縣造林綠化提供了優質本地鄉土樹種苗木。人們稱他們是一群“楠木狂人”。
為做強做大楠木事業,讓珍貴的楠木資源創造出更多的生態福祉,他帶領技術人員,用了近3個月時間,走遍竹溪的山山水水、溝溝岔岔,對竹溪楠木資源做了大量詳盡調查和記錄,并邀請植物專家進行評估,為申報國家級楠木種質資源保存庫建設項目做了充分的準備。經過不懈努力,“竹溪縣雙竹林場楠木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建設項目”于2017年申報成功。雙竹林場楠木躋身國家級楠木種質資源庫。
到位于懸崖峭壁上的楠木母樹上采種、育苗時遭遇極端天氣……一個又一個種質資源庫建設上的“攔路虎”,都沒有讓周本庚退縮。在他與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林場2020年共建成楠木原地保存區500畝、種質資源繁育區200畝、異地保存區50畝,保存楠木種質資源90多份2000多株;同時建成了楠木示范林造林地1200畝,異地收集楠木種質資源35個品種,成功引種移栽平均胸徑50厘米以上的楠木大樹50余株。
為了提升科技實力,提高科研水平,林場依托楠木種質資源庫平臺,與北京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長江大學等院校進行聯姻,創建楠木種質資源庫項目科研中心、建立大學生實踐實習基地。
“鑒賞珍稀楠木、品嘗神仙豆腐、步游美麗鄉村”,雙竹林場楠木谷鄉村振興藍圖正在徐徐展開。
雙竹林場工人在楠木基地進行撫育
周本庚(左一)搬運楠木苗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如何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被列入林場發展的重要議事日程。周本庚認準林場的出路還是在山在林。為了摸清林場資源狀況,他鉆最密的林子、爬最遠的山路、訪最遠的農戶,用雙腳丈量林場每一座山頭每一片樹林,汗水灑過林場每一條溝壑每一條山路,渴了就喝山泉水,餓了就啃方便面。通過調查走訪,他取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開始著手編制林場第一個五年發展規劃。他提出“生態立場,資源活場,興山富民”十二字發展綱要,描繪林場更加美好的明天。林場先后建設了3000畝高效茶園基地,改造低產低效林6988畝,培植杜仲基地1500畝,引進韓國柚子培植柚子基地2000畝,實施楠木、樺木改培2667畝。林場成立的溪竹造林公司,累計實施造林1200余畝。
山上郁郁蔥蔥,林下欣欣向榮。為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持續發展,林場鼓勵村民利用山場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林下種植、養殖產業。為此,他一家一家地看,一戶一戶地談,政策給到位,技術送上門,足跡遍布全場380戶農戶。村民們靠山吃山增收致富的勁頭更足了。目前,林場成立了3家農民專業種植養殖合作社,新建規模化養殖場3個,飼養山羊1000余只、牛80余頭、豬200余頭、雞1200余只;建反季節食用菌大棚一個,年種植菌棒8萬余棒;發展百合110畝、葛根70余畝、魔芋400余畝。產業發展帶動300余戶農戶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周本庚,一位立足崗位、踐行新時代林業使命的務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