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社交活動中,我們在初見陌生人時最常見的一個動作就是交換彼此的名片。殊不知,這張小小的薄卡片卻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
亞洲使用名片的歷史可追溯到中國戰國時期的官場拜會。彼時,思想界百家爭鳴,政治家縱橫捭闔,交往逐漸增多,經常要聯系“業務”。一些重要卻又陌生的人士來訪,想要在有限時間內確定所來之人是否是重要人物,該怎么辦?作為拜訪者的介紹文書,謁便應運而生了。“謁,白也。從言曷聲。于歇切。”段玉裁(清代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注:“謁者,若后人書刺,自列爵里姓名,并列所白事。”可以說,謁就是最早的名片,當時是用竹片或木片制成的。
東漢末期,謁被改稱為刺,有學者指出名刺的來源應與公文爵里刺(指寫有官爵和鄉里的名片)更為密切。名刺上除了有姓名、職務外,還有表字、號、籍貫等資料。在1984年的考古發掘中,工作人員在東吳武將朱然墓中發現了隨葬品名刺,這是現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名刺。
不過謁和名刺在內容和形式上有些差別:謁多用寬板,內容上往往會附上拜謁人、對象及目的等信息,禮儀性較重;而名刺則多寫在狹長的木簡上,且僅會說明投刺人的信息,更輕便,運用更廣泛。
晚唐時期,百官認為過去送刺的禮節太輕,改用價錢更高的紙張,名曰“門狀”,在門狀上寫著本人的官銜。大概在大中年間(公元810年-859年),刺的名稱逐漸被門狀代替了。
明代讀書識字的人大量增加,學生見老師、小官見大官都要先遞上介紹自己的名帖。名帖這時才與“名”字有了瓜葛。明代的名帖為長方形,一般長七寸、寬三寸,遞帖人的名字要寫滿整個帖面。如遞帖給長者或上司,名帖上所書名字要大,表示謙恭,寫小了會被視為狂傲。為了令拜帖顯得莊重,會用一只專用的小木匣盛裝拜帖,稱之為拜匣,又名拜帖盒。(據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