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特加政治》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進 余杜烽/譯
為什么相比世界上其他那么多種酒,俄羅斯人偏偏對伏特加酒情有獨鐘呢?為什么俄羅斯人飲用伏特加酒的時候往往是狂飲不止、嗜酒如命呢?事實上,在俄羅斯人這種近乎自毀的飲酒文化的起源和發展背后,隱藏著非常強大的政治和經濟因素。
伏特加酒的蒸餾技術非常簡單,成本也低。據酒類歷史學家鮑里斯·羅季奧諾夫所說,19世紀至今,工業蒸餾的發展進步讓當代的伏特加酒“成為世界上最容易生產和價格最便宜的飲料”。
16世紀,俄國正在開展一場農業革命,在谷物輪作上采用三田制,極大地提高了谷物產量。地主們應該怎樣處理這些新增加的谷物呢?他們可以將這些谷物賣到市場上,但這么多的供應量會導致價格降低,而用馬車把谷物運到市場的運輸成本又很高。更好的選擇是用蒸餾法將其制成伏特加酒,伏特加酒的價格高且運輸成本低:堆積成山的谷物蒸餾而成的伏特加酒可以很輕易地用一輛運貨馬車運走。而且,不同于發酵的啤酒或蜂蜜酒,伏特加酒永遠不會腐敗變質,因此它的價值可以被永久儲存——而且這種價值很容易被衡量、細分以及按量出售。出于這些原因,伏特加酒成為商業貿易和原材料價值提取的最佳工具。
專制的俄國以伏特加酒為支柱,建立了它的國家力量。為了保持穩定的售酒利潤,政府暗中調查取締了非法的蒸餾室和酒館。1649年《會議法典》不僅立法保護農奴制,也禁止人們隨意購買和售賣伏特加酒,否則就要接受嚴厲的刑罰——這種刑罰可能包括鞭笞、火烤或吊刑。三年后,政府通過禁止所有帶有商業目的的私人蒸餾來確立對伏特加酒生產和銷售的徹底壟斷。
酒館老板是當權階級與俄國社會大眾之間的主要溝通橋梁,而且人們都很清楚他們支持的是哪一方。事實上,俄國人民對他們的稱呼并不是酒館老板,而是稱他們酒保或者“吻誓人”。他們親吻著東正教的十字架,以此來向沙皇宣誓效忠;他們發誓會竭盡所能,忠誠地為皇帝服務,將酒賣給盡可能多的農民,為沙皇的國庫賺更多的錢。雖然像農奴制和直接征稅制這樣一些其他的封建社會制度也通過剝削農民來增加國家的財富,但它們的純利潤產出效率完全無法與伏特加酒相比。伏特加酒必須用現金購買,這使得農民必須賺錢才可以買酒喝。即使是酒館老板允許他們的客人用身上的物品抵酒錢或者允許他們賒賬,酒館老板上繳給國家的錢也必須是現金。通過這種方式,酒館成為俄國統治階層剝削社會大眾的主要工具。
于是,傳統俄國村莊自給自足的社會形態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由國家、貴族和商人所主宰的社會體系。他們宣揚酗酒,并從這一給農民帶來不幸的行為中獲利,進而將那些分布泛散乃至各自孤立的村莊都納入整個國家的專制體系里。
雖然長期來看,這個制度對于酗酒和墮落的推廣被證明是有害的,但這種做法的直接后果卻是有利于整個帝國的。隨著國庫的日益充裕,俄國對外擴張和保衛本土的國家實力也隨之增長。這個制度不僅支撐俄國攫取了地球上面積最大的領土,也讓其不用依賴龐大的政府官僚機構就可以很有效地將其政府的影響力擴散到人口最稀疏的領土上。隨著這個國家國界的擴張和國力日漸增強,俄國也開始有實力征召、資助和控制這個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