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和
人們常說“馬太效應”,卻鮮有人聽說“馬桶效應”。那么,何為“馬桶效應”?馬桶效應本意是指馬桶再臭,有屁股坐那兒壓著,一旦屁股離開,臭味馬上出來。這會產生很多問題,甚至引發“政治心理現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鐵托領導的游擊隊,在幾乎是孤軍奮戰的情況下,與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德國納粹軍隊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并最終贏得了勝利,建立了南斯拉夫共和國。在科索沃危機中,雙方力量對比懸殊。面對美國空軍的狂轟濫炸,南斯拉夫人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他們的民族性格。人民自發地組織起來,用血肉之軀,守衛在貝爾格萊德市區的重要地段。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南斯拉夫后來對北約做出了讓人詫異的讓步,原因是由于馬桶抽不上水!習慣了現代文明的貝爾格萊德市民有捍衛國家的勇氣,卻無法容忍因馬桶抽不上水所帶來的不便。
具體說法是:美國空軍轟炸的重點起初集中于軍事目標和與之有關的交通樞紐,后來則轉而摧毀諸如水廠電廠之類的民用設施。城市供水供電系統的癱瘓,直接導致了嚴重依賴水電的居民家庭衛生用水。如果抽水馬桶失效僅僅一兩天,那么人們或許還可以忍受;如果停用十天半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這類小事就可能變成大事了。過慣了現代文明生活的廣大都市居民,在沒有充分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突然離開了習以為常的抽水馬桶,一連多日在戶外或以其他“非常手段”來解決“日常問題”,事態就立刻變得嚴重起來。眾多不愿失去尊嚴的人們,便開始對時局失去耐心,逐步達成了一種共識:恐怕國家政策或高層,政府官員需要變換。
這個故事讓人覺得荒誕,不起眼的抽水馬桶竟然有“改朝換代”的功效?但面對“肉體可以被消滅,‘尊嚴卻不能不守”的現代人,可能就不難理解了。
這看似簡單的戰爭心理問題,實際更多的是政治心理。(摘自《決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