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總工會課題調研組
我國工運事業是在黨的領導下發展起來的。我們黨已經走過100年歷程,從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視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不斷加強和改進對工會工作的領導。100年來,廣大工會干部和億萬職工群眾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為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貢獻智慧和力量。2021年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總工會主席王東明同志和全總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陳剛同志,帶領由辦公廳、研究室組成的課題調研組,圍繞100年來黨領導工運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寶貴啟示,先后赴北京、上海、廣東、天津、江蘇、湖南、河南、遼寧、四川、福建等地,通過實地調研、座談研討、文獻研究等多種方式,進行深入研究,形成如下報告。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重要講話中,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作為“九個必須”根本要求的第一條來強調,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運所系,闡明了堅持黨的領導的歷史必然性,凸顯了黨的領導的極端重要性。100年來,黨把領導工人運動、指導工會工作作為重要任務,工會始終自覺堅持黨的領導,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綱領為綱領,與黨同心同德、同向同行。1921年,我們黨成立后通過的第一個決議,就明確黨的基本任務是成立產業工會,強調“黨應在工會里灌輸階級斗爭的精神”。黨先后成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中共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等機構,加強對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的領導,有力保證了黨的領導的落實。新中國成立前召開的歷屆全國勞動大會,新中國成立后召開的歷屆中國工會全國代表大會,都得到黨的堅強領導和全力支持。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領導制定有關法律、制度、政策等,確立和保障工會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1950年制定的《工會法》,是新中國最早實施的三部基本法律之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89年12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加強和改善黨對工會、共青團、婦聯工作領導的通知》,為工會開展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1992年4月,修訂后的《工會法》把黨對工會的領導及其方針、政策法律化,黨對工會的領導得到進一步加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堅持黨的領導,是做好黨的群團工作的根本保證,是必須堅持的正確政治方向。只有堅持黨的領導,工會工作才能方向明確、不走偏路,才能做得有聲有色、扎實有效,才能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廣大職工群眾中去,才能鞏固和發展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工會要永遠保持自覺接受黨的領導這一優良傳統。王東明同志在中國工會十七大報告中,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重要論述闡釋為“八個堅持”基本內涵和“四個立足”實踐要求,堅持黨的領導是“八個堅持”的關鍵內容,并作為首條突出加以強調。2015年1月8日,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7月6日黨中央首次召開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了黨的群團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對推動工會等群團組織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作出明確部署,黨對工會工作的領導得到全面加強。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歷史充分證明,黨的領導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堅持自覺接受黨的領導是中國工會的歷史選擇,是做好工會工作的政治立場和政治原則,也是工作準則和具體要求。只有在工人階級自己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到工會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工運事業才能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生機勃勃向前發展。
在堅持黨的領導這個根本問題上,工會必須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新的征程上,各級工會要進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始終胸懷“兩個大局”,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牢記“國之大者”,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切實肩負起加強職工思想政治引領的政治責任,引導廣大職工群眾知史愛黨、知史愛國,進一步增強對黨的偉大、光榮、正確的認知,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不移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永遠做黨最堅實的依靠力量和最牢固的階級基礎、群眾基礎。要不斷完善堅持黨的領導的體制機制,加強對黨中央負責、向黨中央請示報告的制度安排,健全全總黨組向黨中央請示報告工作制度、各級工會向同級常委請示報告工作制度,健全落實工會干部雙重領導制度,切實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到工會各項工作中去,把黨的意志和主張落實到廣大職工中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強調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在百年奮斗中,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不斷創造輝煌,根本的一條,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實事求是,從中國實際出發,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指導中國人民不斷推進偉大社會革命。黨成立100年來,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工人運動理論基礎上,結合中國工人運動實踐,探索和發展了黨關于工人運動的理論,有力地指導和推動了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中國工人運動從暴動到以防御為主,廣泛聯系和組織工人群眾,形成了一套講究斗爭策略的工運理論。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領導中國工人運動為建立和鞏固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政權、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而奮斗,黨的工運理論也實現了由“革命”到“建設”的重大轉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工運理論得到了長足發展,為新時期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圍繞工會必須自覺接受黨的領導、始終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方針、重視發揮工會組織的作用等,作出許多重要指示,深刻闡釋了中國共產黨與工人階級、與工會組織、與工會工作的關系,充分體現了黨的工運理論在這些重大問題上的繼承性和一致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傳承馬克思主義工運理論基礎上,結合新時代特征和工會工作實際進行了一系列創新,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重要論述,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重要論述開創性地提出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群團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強調引導職工群眾聽黨話、跟黨走,是工會組織的政治責任;首次明確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科學內涵和重要意義;拓展工會的基本職責,在“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基礎上增加“竭誠服務職工群眾”;指出把握維權與維穩的關系,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重視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和工會改革,等等,把我們黨對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提升到一個新高度,是推進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工會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重要論述作為首要政治任務,結合中央先后部署開展的黨內集中學習教育,大規模培訓輪訓工會干部,持續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進企業、進車間、進學校、進教材、進頭腦,不斷鞏固了團結奮斗的思想政治基礎。
加強理論武裝是管根本、保方向的基礎工作,理論武裝越徹底,理想信念就越堅定,思想就越敏銳,行動就越自覺。歷史充分證明,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階級的思想武器。工人階級只有在黨的領導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才能真正擔負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歷史使命。100年來黨領導的工運事業之所以歷經風雨不斷壯大,就在于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工運理論同我國工人運動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和發展了符合中國國情、體現時代特點、適應工會實際、反映職工需求的工運理論。工運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充分說明黨的工運理論的真理性、科學性、時代性、實踐性,是指導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的正確理論。
新的征程上,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更要發揮黨的科學理論的根本指導作用。各級工會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重要論述作為頭等大事和長期的重要政治任務,與黨史學習教育相結合,與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相結合,在學懂弄通做實、真學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引導工會干部和廣大職工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實際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00年來,我們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國共產黨人、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結果。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工人階級是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把工人階級作為自己最堅實最可靠的階級基礎。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中國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歷史舞臺。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帶領工人階級實現了從自在階級向自為階級的轉變。在革命戰爭年代,廣大工人群眾堅決貫徹黨的方針,發揚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進行針鋒相對、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譜寫了氣壯山河的壯麗篇章。1949年3月,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明確提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方針。新中國成立后,工人階級為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加快社會主義建設,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創造了可歌可泣的業績。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工人階級堅決擁護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堅定走在時代發展最前列,立足本職、開拓創新,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中充分發揮了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工人階級是我國的領導階級,是我國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是我們黨最堅實最可靠的階級基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力軍。強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鞏固工人階級的領導階級地位,充分發揮工人階級的主力軍作用。我們黨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方針貫徹到黨和國家政策制定、工作推進全過程,落實到企業生產經營各方面。工人階級以高度的主人翁使命感和歷史責任感,以偉大的創造力量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在實現中國夢偉大進程中拼搏奮斗、爭創一流、勇攀高峰,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發揮了主力軍作用,用智慧和汗水營造了勞動光榮、知識崇高、人才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風尚,譜寫了“中國夢·勞動美”的新篇章。工人階級自身也歷經鍛造、千錘百煉,規模不斷擴大,思想道德素質不斷提高,科學文化和技術技能素質明顯提升,利益得到進一步實現,主人翁地位得到加強,社會地位不斷提高,涌現出一批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等閃光群體,奏響了“咱們工人有力量”的時代主旋律。
工人階級是我國社會中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最高、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知識最多、力量集中而強大的階級,蘊含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永遠是克敵制勝、推進事業的力量源泉。歷史充分證明,不論時代怎樣變遷,不論社會怎樣變化,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都不能忘記、不能淡化,工人階級地位和作用都不容動搖、不容忽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根本上要靠包括工人階級在內的全體人民的勞動、創造、奉獻。
新的征程上,各級工會要進一步推動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方針的貫徹落實,做到在政治上保證、制度上落實、素質上提高、權益上維護。扎實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加快打造一支宏大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高素質產業工人大軍,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奮斗的力量,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功立業。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深化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創建工作,講好勞模故事、講好勞動故事、講好工匠故事,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以豪邁壯志展望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使命就是召喚,責任就是號令。無論是在血雨腥風的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如火如荼的和平建設時期,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始終是工會組織的價值所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工會按照黨的工運策略,提高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動員工人群眾開展各種形式的斗爭,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奮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工會動員廣大職工堅決響應黨的號召,按照黨的總路線、總任務和“以生產為中心,生產、生活、教育三位一體”的工會工作方針,參與企業管理,開展以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為中心的增產節約運動等,為建立和鞏固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政權、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積極發揮作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工會積極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勞動關系和職工隊伍狀況的變化,正確把握自身所處的歷史方位,團結廣大職工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是黨的群團工作的主線,服務群眾是群團組織的職責。強調群團組織既要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搞好“公轉”,又要聚焦服務群眾搞好“自轉”,做到“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著眼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動。立地,就是立足職責定位、立足所聯系的群眾,尋找工作結合點和著力點,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提供支持。工會牢牢抓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時代主題,把推動科學發展、實現穩中求進作為發揮作用的主戰場,把做好新形勢下職工群眾工作、調動職工積極性和創造性作為中心任務,把引導職工群眾聽黨話跟黨走、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作為政治責任,切實維護職工群眾權益,竭誠為職工群眾服務,不斷煥發工會組織的生機活力。
歷史充分證明,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確定的奮斗目標、中心任務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任務所制定的路線綱領、大政方針、戰略部署和重大決策,是決定民族命運、國家前途的大局。工會工作與黨領導的偉大事業緊密相聯,必須根據黨的中心工作的變化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工作重點,把黨的綱領作為自己的綱領,把黨的奮斗目標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自覺服從大局、堅決維護大局,團結動員職工群眾為完成黨的中心任務獻計出力。
新的征程上,各級工會要牢牢把握我國工人運動時代主題,圍繞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聚焦“十四五”時期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點產業,廣泛深入持久開展各種形式的勞動和技能競賽,充分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踴躍投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實踐。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保持戰略定力,不斷深化對勞動關系發展規律、工人階級隊伍發展規律、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發展規律的認識,努力使這條道路越走越寬廣 。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些重要論述,重申了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和根本價值追求,彰顯了我們黨初心不改、宗旨不變、立場不移的政治本色。工會要贏得職工群眾的信賴和支持,就必須把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竭誠為職工群眾服務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920年,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組織建立的上海機器工會,以“謀本會會員的利益、除本會會員的痛苦”為宗旨。1925年,中國共產黨發起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通過《中華全國總工會總章》,開宗明義規定:“本會以團結全國工人,圖謀工人福利為宗旨”。1949年7月,新中國成立前夕召開的全國工會工作會議提出,工會工作的民主化成為密切聯系群眾的根本問題,工會必須切實關心工人的日常生活,如果工會不這樣,便會發生脫離群眾的危險,喪失作為群眾組織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后,保護職工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成為工會組織的重要任務。1953年5月,劉少奇同志在中國工會七大致詞中指出,“我們還必須經常地、密切地關心工人群眾的生活狀況,在增加生產的基礎上,按照必要與可能逐步改善工人的物質與文化生活和工人的工作條件”。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鄧小平同志在中國工會九大致詞中指出:“工會組織都必須密切聯系群眾,使廣大工人都感到工會確實是工人自己的組織,是工人信得過的、能替工人說話和辦事的組織。”繼1992年《工會法》提出“工會在維護全國人民總體利益的同時,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1994年全總十二屆二次執委會議提出工會工作總體思路,明確維護是工會的基本職責,從理論上回答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工會維權的客觀必然性問題。2001年,“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工會的基本職責”寫入了《工會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職工維權服務工作、滿足廣大職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高度重視,對職工群眾的工作生活十分關心,每次赴地方和基層考察,都要看望一線職工和勞模,百忙之中給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模本科班學員、鄭州圓方集團全體職工回信,向廣大勞動群眾致以“五一”節日的祝賀慰問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密切聯系群眾是群團組織建設的永恒主題。離開了群眾性,群團組織就容易走向官僚化、空殼化。工會是做群眾工作的,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聯系職工群眾方面要作表率,把群眾路線作為工會工作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2018年,中國工會十七大通過的《中國工會章程》,將中國工會的基本職責由“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增加了“竭誠服務職工群眾”內容,明確了中國工會以忠誠黨的事業、竭誠服務職工為己任。各級工會高舉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旗幟,圍繞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開展工作,叫響做實“職工有困難找工會”,不斷增強維權意識,提升服務效能,以維權服務的成效打動人心、溫暖人心、凝聚人心、贏得人心。發揮全國3500個縣級以上工會幫扶中心和16萬個基層工會幫扶站點的作用,有效架起了一座黨和困難職工群眾的“連心橋”。截至2020年底,工會建檔立卡的549.87萬戶城市困難職工家庭全部解困脫困,解困脫困目標任務如期實現,全體職工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歷史充分證明,保障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益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基點,也是發揮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積極性創造性的根本途徑。工會是黨領導的職工群眾組織,為職工群眾服務是工會的天然屬性和生命線。工會最大的優勢是密切聯系職工群眾,最大的危險是脫離職工群眾。哪里的職工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哪里的工會就要站出來說話。工會只有履行好維權服務基本職責,才能充分發揮黨聯系職工的橋梁紐帶作用,把職工群眾最廣泛最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
新的征程上,工會要堅持以職工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切實維護職工勞動經濟權益,加大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職工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勞動安全衛生等權益的維護力度,加強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新就業形態群體的權益保障。要積極推動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促進構建和諧勞動關系評估機制、協調機制等建設,推動建立規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贏、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要做實服務職工工作,健全困難職工家庭常態化幫扶機制,鞏固拓展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成果,不斷提升職工生活品質,繼續叫響做實送溫暖、金秋助學、陽光就業、職工醫療互助、工會法律援助、關愛農民工子女等品牌,加強“勞動者港灣”、愛心驛站等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建設,推進智慧工會建設,著力解決職工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把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懷送到職工群眾心坎上。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保持自我革命精神,不斷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時期,中國工會始終堅定緊跟黨的步伐,與時俱進改進工會組織原則、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活動方式、工作方法,改革創新成為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的鮮明特色。中國工會九大之后,全總著力恢復和健全工會組織領導體系。1982年全總進行了機構改革,其核心是精簡機構、提高辦事效率、密切聯系群眾。1988年9月,全總十屆六次執委會議審議通過《工會改革的基本設想》,確定了工會改革的基本框架。1995年3月,中辦印發《全國總工會機關機構改革方案》,圍繞調整和精簡產業工會機構、明確政事職能分開、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等,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符合工會組織特點的管理體制和機構設置。2010年2月,全總十五屆三次執委會議通過《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工會自身建設的決定》,研究和解決工會自身建設中帶有戰略性的重大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包括工會在內的群團組織的改革創新,親自出席中國工會十六大和十七大、全國勞模大會等重要會議,兩次同全國總工會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群團改革指方向、定方針、交任務、提要求,提出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群團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強調要自覺運用改革精神謀劃推進工會工作,堅持和完善自覺接受黨的領導制度、發揮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制度、強化職工思想政治引領制度、勞動關系協調機制等,健全聯系廣泛、服務職工的工會工作體系,努力提高工會工作能力和水平,讓職工群眾真正感受到工會是職工之家、工會干部是最可信賴的娘家人、貼心人。2015年,黨中央決定在全總開展中央群團機關改革試點,11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八次會議,審議并原則同意《全國總工會改革試點方案》。2017年2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二次會議,聽取了全國總工會、上海市、重慶市群團改革試點工作總結報告,充分肯定試點工作取得的明顯成效,明確要求要繼續在建機制、強功能、增實效上下功夫,鞏固改革成果;8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對群團改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8年,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大決策,指出要構建聯系廣泛、服務群眾的群團工作體系,增強團結教育、維護權益、服務群眾功能。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工會覆蓋面日益擴大、組織體系不斷健全,從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的110多個工會組織、34萬名會員,發展壯大到目前的250多萬個基層組織、近3億會員,成為世界上會員人數最多、組織規模最大的工會組織。
歷史充分證明,改革創新是時代發展的最強音,也是工運事業蓬勃發展的不竭動力。工會工作與社會變革、勞動經濟關系的調整變化、職工群眾的現實訴求息息相關,只有自覺運用改革精神謀劃工會工作,才能把工會組織建設得更加充滿活力、更加堅強有力,才能確保工運事業始終與黨和國家事業同步前進。
新的征程上,各級工會要不斷加強基層工會建設,樹立落實到基層、落實靠基層理念,把力量和資源向基層傾斜投放,使基層工會真正建起來、轉起來、活起來。要強化工會干部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做群眾工作的本領,完善聯系職工群眾的制度機制,以工會干部赴基層蹲點為牽引,引導工會干部經常深入基層一線、密切聯系職工群眾、加強調查研究、推動解決問題,讓職工群眾真正感受到工會是職工之家,工會干部是職工最可信賴的娘家人、貼心人。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工會必須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結合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刻把握100年來黨領導工運事業取得的成就、經驗及啟示,從中汲取繼續前行的智慧與力量,團結引導廣大職工滿懷豪情地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