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魏萌
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正式發布。這是21世紀以來黨中央連續發布的第18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隨著我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完成,“三農”工作重心正在發生歷史性轉移。在此背景下,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二十六項具體部署,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農資行業服務“三農”孕育了新機遇。近日,《中國農資》記者對一號文件中與農資行業密切相關的內容進行了梳理、提煉,從行業媒體角度解讀文件精神,幫助農資企業把握政策新導向與發展新趨勢。
文件提出: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做到扶上馬送一程。過渡期內保持現有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并逐項分類優化調整,合理把握節奏、力度和時限,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推動“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
解讀:隨著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完成,我國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三農”工作重心也將發生歷史性轉移,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渡。在文件中提出的5年銜接過渡期內,一方面要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另一方面還要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要實現這一目標,國家在財政、金融、科技等方方面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一定會空前加大。對于農資企業來說,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應緊緊圍繞鄉村振興這一主線,從政策中找方向、抓機遇、謀發展。
文件提出: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十四五”時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單產水平。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穩定種糧農民補貼,讓種糧有合理收益。
解讀: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對全球糧食市場造成的巨大沖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意義再次凸顯。今年一號文件釋放的穩糧信號十分明確,要求2021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保持穩定、產量達到1.3萬億斤以上。從政策保障上來看也是雙管齊下,一方面輔之以利,穩定種糧補貼;另一方面輔之以義,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在保障糧食“數量”安全的同時,文件還對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及農產品質量、食品安全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肥料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家穩糧的決心,將為農資行業的持續發展帶來巨大動能。
文件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加快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畜禽種質資源調查收集,加強國家作物、畜禽和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對育種基礎性研究以及重點育種項目給予長期穩定支持。加快實施農業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深入實施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聯合攻關。
解讀:農業現代化,種業是基礎。近年來,雖然我國在生物育種領域持續加大投入,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在育種理論、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為了打好種業翻身仗,今年的一號文件針對種質資源保護、生物育種科研攻關、種業市場管理等全產業鏈做了頂層設計和系統部署,通過破卡點、補短板、強優勢,推動中國種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在穩產、優產的種植導向下,種肥協作是大勢所趨。有實力的肥料企業可以提前布局,將生物育種作為補鏈、拓鏈的新方向。
文件提出: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科學劃定各類空間管控邊界,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采取“長牙齒”的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
解讀:耕地是保障農業生產的基礎要素。耕地數量不減少意味著農資產品的市場需求有保障,而耕地質量有提高則提醒農資企業要加強綠色高效,具有調土養地功能的新型肥料產品的研發應用。
文件指出: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完善農業科技領域基礎研究穩定支持機制,深化體制改革,布局建設一批創新基地平臺。深入開展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提高農機裝備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研發制造,加大購置補貼力度,開展農機作業補貼。
解讀:實現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都離不開科技和物質裝備的支撐,離不開人才的培育和引進。除了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和新型農機設備的研發之外,今年一號文件中關于科技和人才的兩個提法值得關注:一是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二是培育高素質農民,同時吸引城市各方面人才到農村創業創新,參與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建設。對于農資企業來說,服務對象的加速升級將倒逼企業不斷創新服務方式、提升服務能力,企業自身的技術水平和人才隊伍建設將成為農資行業競爭的焦點。
文件提出: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把產業鏈主體留在縣城,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加快健全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標準“領跑者”。
解讀:不謀全局不足以謀一域。長期以來,產業鏈短板一直是種植業效益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推進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必須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拓展產業鏈價值,實現農業全產業鏈的升級。未來,農資企業想要從激烈的存量競爭中脫穎而出,不僅要立足農資主業,幫助農民種好地;還要以農服為依托實現補鏈、拓鏈、強鏈,幫助農民把農產品賣上價。
文件提出: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全面實施秸稈綜合利用和農膜、農藥包裝物回收行動,加強可降解農膜研發推廣。支持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
解讀:經過多年的政策引導和探索實踐,綠色發展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成為農資企業發展的共識。今年的一號文件再次提出要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意味著傳統化肥存量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因此,不論是生產端還是流通端,企業都應盡快轉變發展理念,通過加大新型產品研發、加強上下游產業鏈合作、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渠道效率和服務能力等增強“內功”,從而實現更高層次的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目標。
文件提出:發展壯大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投入品、技術、裝備導入小農戶。支持市場主體建設區域性農業全產業鏈綜合服務中心。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創新發展、做大做強。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健全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綜合平臺。
解讀:今年的一號文件特別提出,要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經營主體。隨著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有序發展,以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為農資企業尋求價值增量的重要突破口。作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提供主體,在服務大戶的同時也要兼顧小農散戶,這就需要企業具備一定的資源整合實力和健全的基層網絡。因此,以省級農資公司為代表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力量將更有優勢,并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文件提出: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推動農村千兆光網、第五代移動通信(5G)、移動物聯網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完善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支持農村及偏遠地區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農業農村遙感衛星等天基設施。發展智慧農業,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完善農業氣象綜合監測網絡,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防范能力。
解讀:以遙感、大數據、物聯網、AI等高科技手段和專業人才為支撐的智慧農業,能夠有效解決傳統農業高投入、高風險、低效率、低收益等突出問題,使農民不再“靠天吃飯”。今年的一號文件中特別提到了科學技術與生產經營的深度融合,這種技術集成、融合發展的理念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將為包括農資行業在內的農業全產業鏈賦予更多的可能。
文件提出: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體系,改造提升農村寄遞物流基礎設施,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和農產品出村進城,推動城鄉生產與消費有效對接。加快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推進田頭小型倉儲保鮮冷鏈設施、產地低溫直銷配送中心、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
解讀:近年來,隨著鄉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和倉儲物流體系的逐步完備,以及寬帶網絡和智能手機的逐步普及,阻礙農村電商蓬勃發展的物質和技術壁壘已被各個擊破。疫情的暴發,加速了直播帶貨等農村電商在農村的發展,許多農戶通過線上銷售的方式解決了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同時也有不少農戶開始接受線上下單、線下提貨的農資電商模式。電商進村勢不可擋,其信息透明、節本增效等優勢未來或將對傳統終端農資零售模式產生顛覆式的沖擊。
從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釋放出的十大關鍵信息中不難看出,農資企業在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未來發展空間廣闊、發展動能充沛。只要找準定位、抓住政策機遇,農資企業一定能在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同時取得新發展,贏得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