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希
(北京市朝陽外國語學校高中部,北京朝陽 100101)
傳統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碎片化、表層化、模式化、標簽化的問題。教師往往只關注重難點詞句的講解,單詞、段落乃至全文的背誦,簡單話題的問答,對信息提取技巧的訓練等,忽略了語篇的主題意義及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缺乏深入研讀文本的意識。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在思維能力上得不到充分發展,在語言表達上得不到充分鍛煉,在文化知識上得不到充分拓展,在學習能力上得不到充分提高。
新課標指出,深入研讀語篇,把握主題意義,挖掘文化價值,分析文本特征和語言特點及其與主題意義的關聯,對教師做好教學設計具有重要意義,是教師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創設合理學習活動的重要前提。
深入研讀文本,挖掘其中的主題意義,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圍繞主題意義的探究活動,可以促進學生思考、分析、論證與主題意義相關的問題,評價文本中的人物和事件,理性表達觀點、情感和態度,從而增強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深化他們對外國優秀文化的認識,培養他們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主動性。
隨著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每一位教師應積極轉變思維,以做研究的態度來處理每一篇閱讀文本,推動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落地。
深入研讀文本是教師開展教學設計的起點。英語教學領域的權威專家王薔曾指出,有效的教學首先取決于教師對語篇教學的理解,教師的語篇解讀水平直接影響了學生學習體驗的程度、認知發展的維度、情感參與的深度和學習成效的高度。教師對主題意義理解的高度、對文本內容解讀的全面性和邏輯性,直接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制訂、教學活動的設計,從而影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和思維的發展水平。
因此,教師需要深入研讀語篇,挖掘其中的主題意義和育人價值,梳理文章內容和主線,分析文體和語言特點,并以此為基礎,設計教學活動,落實課程目標。
新課標指出,文本分析就是回答“What、Why、How”三個問題。基于新課標的要求,教師在處理一篇閱讀文本時,首先應該明確語篇的主題和主旨大意,梳理文章的主線,形成結構化知識。在解答完“What”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創設合理的主題語境,引導學生梳理主要信息,幫助學生建立有關文本的邏輯化知識結構。
其次,教師還要明確語篇背后的主題意義和育人價值,這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關鍵。教師應該思考學生如何通過對文本的學習,在思維能力、文化認識上有所提高。在解答完“Why”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圍繞主題意義的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基于問題進行思考、分析、論證、討論、評價、反思,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加深學生對中外優秀文化的理解。
最后,教師需要明確文章在文體上、結構上、語言上的特點,在解答完“How”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關注語篇的文體特點、標題和插圖信息,梳理語篇的行文結構,學習語篇中精彩的語言表達,為學生的輸出性語言活動奠定基礎。
以牛津英語第四版New Headway Upper-Intermediate學生用書的第六單元“Hitting the big time”的第三個語篇為例。
What——語篇介紹了世界知名手機品牌Apple(蘋果)的創辦歷史。文章從Steve Jobs(史蒂夫·喬布斯)離世后成千上萬的“果粉”悼念喬布斯的這一事件,引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蘋果公司擁有如此龐大的粉絲群體?”之后,文章的明線是以時間順序,介紹蘋果公司的發展歷程:1976 年喬布斯輟學建立蘋果公司;1981 年他把John Sculley(約翰·斯卡利)招入公司,之后二人矛盾升級,喬布斯被迫辭職;1996 年蘋果公司陷入危機,喬布斯以年薪一美元回歸蘋果公司;1997年之后,蘋果公司發布了iMac、iPod、iPhone、iPad 等產品,公司資產實現了巨大的翻升,成為世界上頗具影響力的科技公司之一。文章的暗線論述了蘋果公司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獲得成功的原因,其中包括:①產品方面,蘋果產品注重用戶體驗、產品設計和外觀;②理念方面,喬布斯有著超前的創新理念、驚人的創造力和奉獻精神。本文由一明一暗兩條主線,貫穿始終。
Why——作者通過介紹Apple這一世界知名品牌,讓學生對蘋果的發展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引發學生思考品牌成功背后的秘訣,以及創始人喬布斯身上的寶貴品質。
How——本文是一篇說明文,開篇以問題引入,吸引讀者的興趣,然后以品牌發展歷程為主線,使用了一般過去時,按時間順序講述了蘋果如何建立、發展、面臨困境,最終戰勝困難,一躍成為世界知名品牌的歷程,結構清晰。
1.挖掘主題意義、梳理主線是文本分析的基礎。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應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內容,它直接影響學生對篇章的理解程度、思維發展的水平和語言學習的成效。英語課程應該把對主題意義的探究視為教與學的核心任務。當面對主線思路不同、不知如何取舍時,教師一定要選擇符合文章結構特點或個人邏輯思維的主線,不然容易陷入混亂。
2.教學設計既要立足文本分析,又要體現邏輯性。文本分析是教學設計的起點,在確定文本的主題意義和主線后,教師應該制訂具體、可行且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相結合的教學目標,設計與主線和目標環環相扣的教學步驟。
3.在文本分析中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品質是核心素養中的重點內容之一,如何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是教師在進行文本分析時需要著重考慮的方向。任何一種學科的能力,都要在學生的思維活動中獲得發展,離開思維活動,無所謂學科能力可言。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透徹的分析,并從學生現有的思維水平出發,尋找文本中學生思維的發展點。基于此,教師應該挖掘文本的主題意義,從文本中發現有價值的思考點,精心設計能啟發學生思維的問題或任務,調動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及時追問,助力學生思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例如,在本課中的小組分享環節,針對“What’s Apple’s recipe for success?”這一問題,某學生回答道:“Steve Jobs is good at stealing.”當時眾人都很詫異,當筆者進一步追問時,學生解釋道:“喬布斯擅長學習、利用他人的技術和思路,并將其放大運用,如學習Xerox鼠標上的point and click graphics 技術。”他的解釋讓全班同學耳目一新、驚嘆不已,給他報以熱烈的掌聲。
當教師圍繞主題意義,設計啟發學生思維的問題,并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和機會時,學生會表現出極大的創造力。因此,教師要努力挖掘文本中有價值的思考點,認真傾聽學生的想法,善于發現,及時鼓勵,這樣才能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