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琢
在中國人心中,祖宗是一個莊重的詞。所謂“認祖歸宗”,就是要找到血脈的來源和生命的歸宿。但你知道嗎?古人眼中的祖宗和“鬼”的關系十分密切。
先從“祖”字說起。它是一個形聲字,“從示且聲”,在造字之初,“祖”寫成“且”。你看甲骨文中的“且”字,有人說,它和“示”一樣,是祭祀祖先的牌位;也有人認為,“且”的中間像一個架子,上面放著祭祀祖先的肉。到了后來,“且”假借為虛詞,為了區(qū)別字義,古人在“且”上添加了一個“示”,表示它與祖先、神靈有關,這就是“祖”字的來源。《說文解字》說:“祖,始廟也。”也就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對一個家族來說,“祖”是血緣的起始;對一個國家來說,“祖”更指開國的先王。我們把開國之君稱為祖,比如,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

再看“宗”字。甲骨文中,“宗”是一個會意字,由“宀”和“示”兩個部分組成:“宀”是房屋的象形,“示”是祖先牌位。存放著祖先牌位的宗廟,是古人心中的神圣之地。“宗”指祖宗,一個家族的親人可以稱為“同宗”,還有“正宗”“效宗”等詞語,都有被人尊敬、供奉的內(nèi)涵。

祖宗和“鬼”有什么關系呢?甲骨文中,“鬼”的下面是一個人形,上面是一個樣子奇怪的大腦袋。這個形體傳承到小篆,怪怪的腦袋旁邊多了一個表示自私的“厶”。《說文解字》中說:“鬼,從人,象鬼頭。鬼陰氣賊害,從厶。”人死后變成“鬼”,因此從“人”,鬼頭又大又丑,很嚇人。此外,“鬼”陰森森的,會害人,因此“從厶”。

盡管嚇人,但“鬼”也并非全然恐怖。許慎先生又說,“人所歸為鬼”。人死之后,仿佛回家一樣,故名為鬼。因此,“鬼”最基本的含義是去世的人。《論語》中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這里的“鬼”就是指去世的先祖。中國人對“鬼”的態(tài)度相當復雜。一方面,“鬼”指我們?nèi)ナ赖南茸妫麄儾贿^是回到了地下的故鄉(xiāng);另一方面,“鬼”又被賦予了太多的貶義內(nèi)涵,他們形象恐怖,躲于暗處害人。
(摘自《漢字就是這么來的》,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