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崔崔

主辦: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北京)
展期:2021.10.22—2021.12.12
展覽匯集了13位活躍于中國當代藝術舞臺的重要藝術家的創作,從不同方面展示了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間的變化和發展,力圖呈現這些藝術家個體的思考及其與中國當下的文化、社會情境的互動。展覽以一種比較含蓄和多義的角度,概括和描述中國當代藝術的生存經驗,這種經驗既指日常的場景,也指當代藝術家對生存的思考和表達。這種精神因素由中國的現代性帶來,也必然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現身。該展覽是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自主策劃的以中國當代藝術的研究與收藏為目標,分批次收藏現當代藝術作品項目的首個展覽,并以此為開端,逐漸豐富館內當代藝術收藏體系,滿足博物館學術建設和展覽需求。

主辦:蘇州博物館
展期:2021.9.25—2022.10.8
提及羅馬帝國,“永恒之城”一直是重要象征之一,也是多數羅馬展的核心主題。作為帝國權力的心臟,無論是城市中的古羅馬斗獸場、戴克里先浴場、圖拉真廣場等恢弘的古羅馬建筑,還是五賢帝、執政官、角斗士等真實生活在這里的歷史人物,都是古羅馬文化和精神的最佳縮影。展覽細致呈現了這些永遠令人心馳神往的羅馬城市意象。與此同時,雙方策展團隊也希望向公眾科普:羅馬文化不止體現在首都城市,它擴展在龐大帝國的廣闊疆域,也吸收和輻射著亞非歐文明。

主辦: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期:2021.11.13—2022.2.15
約翰·海杜克(1929-2000)是20世紀建筑史中的獨特個案,他既是著名的建筑師、教育家、史論家,亦是藝術家與詩人。雖然他關乎建筑的暢想及跨媒介實踐多數付諸紙本之上,但是其不遺余力的多重探索不斷拓展了建筑學的領域,持續影響著多個領域以及后世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師與藝術家。作為約翰·海杜克的亞洲首次個展,展覽將豐富而翔實地呈現其繪畫、裝置、手稿、影像、文獻資料以及由東南大學師生為此次展覽特別重建的大尺度“結構體”。屆時,此次展覽將如同一場漂流至上海的假面舞會,海杜克筆下的經典角色將逐一登場,觀者將逐漸揭開其神秘面具,逼近海杜克的精神腹地與自治世界。

主辦:雅克馬爾-安德烈美術館(巴黎)
展期:2021.9.10—2022.1.24
展覽展出了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Botticelli)的大約40件作品以及受他極大影響的同代人的畫作。波提切利是佛羅倫薩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他的職業生涯證明了經濟發展和深刻的變革,改變了美第奇家族的統治。展覽展示了波提切利的工作坊策略、思想實驗室以及藝術培訓場所,這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特點。展覽按時間和主題順序安排,展示波提切利的個人風格發展、他的作品與所處環境之間的聯系以及他對其他藝術家的影響。

主辦: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展期:2021.8.11—2022.1.2
“哥德”一詞源自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原意帶貶義,用以描述銜接羅馬帝國古典主義時期與文藝復興時期的“野蠻式”建筑。這個詞匯現指十二至十四世紀之間所建成的建筑物與物品,以嶄新的彩繪玻璃技術和尖形拱門等建筑特色為主要特征。哥德時期十分重視圖像的力量,并深信視覺刺激有著可以挑起強烈情感和發人深省的能力。此時期所建成的大教堂擁有較薄的石墻,高聳的肋架拱頂下布滿雕像和彩繪玻璃,其設計動機之一為引起觀者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