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新
《求是》雜志2021年第19期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用好紅色資源 賡續紅色血脈 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的重要文章。文章指出:“我們必須始終賡續紅色血脈,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歷史經驗和實踐創造啟迪智慧、砥礪品格,繼往開來,開拓前進?!睂W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指示精神,就要保護好、開發好、利用好紅色資源,用紅色資源來助力賡續我們黨和國家的紅色血脈。
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紅色資源是記錄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進行艱苦奮斗、取得偉大勝利輝煌歷史的鮮艷彩圖,是濃縮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勝利走向勝利光輝歷程的亮麗史冊,是走好新時代長征路、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新的偉大業績的力量源泉。
紅色資源承載黨的光榮歷史。遍布全國的紅色資源,記錄著我們黨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艱苦卓絕的奮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凝結著黨百年奮斗薪火相傳、日益壯大的紅色基因。從上海興業路中共一大會址、嘉興南湖紅船、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遵義會議舊址等紅色遺存中,我們可以看到黨和人民軍隊從誕生到不斷發展壯大的光輝歷程;從井岡山、瑞金、延安、西柏坡、香山等革命圣地,我們可以看到黨和領袖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指揮中國革命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偉大足跡;從梓潼兩彈城、林州紅旗渠、大慶油田、青藏鐵路等現代工程和建筑中,我們可以看到新中國建設事業蓬勃發展的燦爛景色。每一處革命遺跡,就是一個永恒的紅色基因庫;每一件革命文物,就是一本鮮活的歷史教科書;每一段紅色記憶,就是一幅亮麗的革命足跡圖,具有穿越時空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影響力。每當人們瞻仰這些紅色遺址遺跡、革命文物文獻,品味其中的光輝歷史和不朽真理時,都能感受到心靈的震撼、思想的升華。
紅色資源聚集黨的寶貴財富。從物質層面看,中國革命遺址遺跡等紅色資源,歷經炮火硝煙、歲月滄桑,能夠完好或基本完整地保留到今天,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教育的革命圣地,本身就很不容易、彌足珍貴;它記載著我們黨偉大的歷史足跡、承載著我們黨閃光的歷史記憶,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彰顯出無比寶貴的歷史價值。從精神層面看,發生在這些紅色遺址遺跡中的革命故事,既是黨的奮斗軌跡的記錄和承載,又是黨的精神力量的縮影和寫照。黨的十九大閉幕后的第二周,習近平總書記就率領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會址,他深情地說:“毛澤東同志稱這里是中國共產黨的‘產床’,這個比喻很形象,我看這里也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黨的“產床”、精神家園,這是何等貼切的比喻!其實,所有紅色資源都凝結著革命先輩的鮮血和生命,蘊藏著我們黨發展壯大的紅色基因和血脈,是我們黨的豐富寶藏,是開展黨史教育的紅色教材、生動課堂和重要陣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珍貴價值。
紅色資源蘊藏黨的精神力量。在中國共產黨氣勢磅礴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精神譜系——偉大建黨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巖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紅旗渠精神、大慶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等。其中許多以地域命名的偉大精神,發軔于紅色資源,又與紅色資源融合一起,蘊含著理想信念、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無私奉獻、人民至上、科學求實等一脈相承的思想內核。而在重慶歌樂山渣滓洞、江西上饒集中營和上海龍華、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等場館,還展現著江竹筠、葉挺、陳延年、鄧中夏、惲代英等革命先烈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的大無畏革命精神。這些偉大精神,既是昨天我們戰勝國內外一切敵人和各種艱難險阻的強大武器,又是今天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戰勝一切圍追堵截和風險挑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強勁動力。
“傳統不是守住灰爐,而是熱情火焰的傳遞?!奔t色資源是我們黨百年奮斗的歷史印記,也是宣傳弘揚黨的光榮傳統的現實課堂。要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就要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宣傳教育、潛移默化作用,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著力創新用好紅色資源的方式方法,真正使紅色資源紅起來、活起來、火起來。通過真實的歷史再現、生動的宣傳講解、深刻的教育啟迪,讓紅色資源進一步走到黨員群眾身邊、走進黨員群眾心里,讓大家的情感受到震撼、精神受到洗禮、心靈得到凈化、干勁不斷增強。這樣,就能夠把紅色資源轉化為廣大黨員群眾履職盡責、干事創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的強大動力,就一定能夠再現新長征路上跨越“雪山”、“草地”,征服“婁山關”、“臘子口”,抵達“六盤山上高峰”和“風展紅旗如畫”的壯麗景象。